與劉邦相比,劉備弱在哪些地方?為何後者不能統一天下?

時間 2021-05-10 08:31:35

1樓:

劉邦沒有桃園結義啊

劉備的好兄弟名垂千古,位列仙班

關二爺過五關斬六將,厲害吧?

幹嘛斬六將啊?敵人是殺的完的嗎?都收編了多好?收不了交個朋友也好嘛~歷史咱不懂,但是過了一輩子,後期手下沒有人才濟濟,咋開國立國?

請關二爺見諒,我只是比較坦誠

2樓:檸檬

問題底下顯得有些走歪了,這看似有兩問,實際上就一問。而拆開而單獨回答「後者不能統一天下」這一點的人太多了,且不是提到嘉陵奪漢,就是談及兩人所在時代的時勢差別等等...別的也不多說了,很多人有乙個誤解,就是直接以嘉陵奪漢作為導致兩者結局不同的關鍵。

你要是說這情況相比之下劉備入川後的狀況更噁倒合情合理,然而這是在對比劉邦和劉備。

劉邦一月或二月獲封,四月到達南鄭,如果按照《漢書》的說法,劉邦則在五月就引兵開始殺回關中,保守估計劉邦從到南鄭「安穩下來」開始,最多也就花了一年便已經能衝到彭城捅項羽老窩。可以說劉邦前後就和蜀地糾纏了半年左右,實際呆在那坐著也就一兩個月這樣,所以這和劉備能是一回事嗎。劉邦不僅直接接管了巴蜀,而且是把那裡當乙個轉場,劉備則是要想辦法奪得荊、益,以其為根據,然後再伺機入主中原,這個「機」在哪並不是劉備可以左右的。

(要說是蜀地是乙個值得一提的糧倉倒可以理解,但它在漢軍奪取天下這方面發揮的作用,遠不至於是決定性的,並非必須)

強調時勢也還是靠譜的,秦末是真正天下大亂,秦王朝社稷本未穩,各地貴族起事成功復國,農民軍都能拉出數萬之眾的隊伍和正規軍打大戰。而漢末充其量是各地郡守割據一方,都是一步一步蠶食周圍,打下個州都能有費幾年時間的,節奏慢。雖然我並不認為漢末軍閥的實力和凝聚力就比得過秦末又聚起來的諸侯國,但劉邦所在的時期確實更亂、更利於大展手腳。

不過另一方面,劉備他自己的能力也確實是比不過劉邦,屬下的功臣集團的整體實力也相差甚遠,這是在這個問題之下更值得一提的關鍵原因。

3樓:九九貝殼

不能單純以成敗論英雄。

先說劉邦的對手們

1,秦國。

秦國自己作死。天下百姓苦秦久矣,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雲集響應。各股反秦勢力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排山倒海而來,勢不可擋。

2,項羽

楚懷王客死秦國的血海深仇,誕生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響亮反秦口號。楚國大將軍項燕死於秦名將王翦之手,項燕的兒子項梁和孫子項羽深得人們的同情和擁護,他們二人趁勢而起,勢如破竹,迅速發展壯大。項梁戰死後,項羽破釜沉舟擊敗了攻打趙國的章邯,威望達到頂峰。

項羽開始犯錯,而且是接二連三地犯錯,他坑殺已經投降的20萬秦軍,進入關中以後燒殺搶掠,失盡了民心,活脫脫乙個董卓。

同時,項羽身邊沒有得力的謀士,他這性格,即使有得力的謀士,他也不會聽,君不見老范增的苦逼遭遇?

再說劉備的對手們。

1,曹操。

曹操本人,有勇有謀,善於學習,手不釋卷。

曹操性格,尊重人才,懂得用人。君不見,曹操帳下,文臣武將數千員,人才儲備量驚人,舉例如下:

曹魏八虎騎:許褚、龐德、張遼、夏侯敦、夏侯淵、張頜、徐晃、曹彰

曹魏五子:張遼、張頜、徐晃、樂進、于禁

謀士: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戲志才、劉曄、蔣濟、司馬懿

陳群、華歆、鐘鷂、滿寵、董昭、王朗、崔琰、毛玠、賈逵、杜幾、田疇、王修、楊修、辛毗、楊阜、田豫、王桀、蒯越、張既、杜襲、棗祗、任峻、陳矯、郗慮、桓玠、丁儀、丁廙、司馬朗、韓暨、韋康、邴原、趙儼、婁圭、許攸、郭淮。

曹操政治優勢,當然也是他自己的謀士率先提出,他果斷行動得來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2,孫權

江東孫氏,孫堅,孫策,孫權,三代人艱苦創業,打下江東八十一郡穩固根據地。

江東子弟多才俊,文臣武將,各盡其用。大都督這種扛鼎大才,在先主有生之年沒有斷過: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武將:周泰、蔣欽、韓當、凌統、陳武、潘璋、丁奉、徐盛、甘寧、太史慈、黃蓋、程普、朱桓、全琮、朱然、孫翊、孫韶。

文臣:張泓、張昭、顧雍、駱統、薛綜、嚴畯、諸葛瑾、陸績、陸凱、周舫、諸葛恪、虞翻、朱治、孫靜。

當然,大魏吳王合肥戰神孫十萬本人作戰能力雖然很菜,但他打不贏就跑,儲存了實力。

更何況,擁有長江天險和江東水軍的東吳,想打敗他們談何容易?

你覺得劉邦的對手和劉備的對手誰厲害。

三國中的任何一方,劉備曹操孫權,他們的有生之年,誰都無法統一天下,並不是他們自己弱,而是對手都太強了。

4樓:我有乙個夢想

劉邦和劉備都很傑出,在軍事和政治上劉備或許稍遜一籌,但劉備未能一統天下的主要原因未必在於自身能力的差距。個人認為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劉邦受封漢王佔據巴蜀和漢中後,很快還定三秦奪取關中,迅速形成穩定後方;而劉備在赤壁之戰前未能獲得一塊穩定的根據地,直接影響是沒有持續的兵源和後勤,深層影響是無法吸引人才,繼而導致集團不能穩步壯大。

二是劉備團隊成熟比劉邦團隊慢,團隊質量在同時代沒有出類拔萃。劉邦團隊在行政管理(蕭何)、戰略謀劃(張良)、軍事指揮(韓信+劉邦)三個方面都是時代最頂尖,而且在短時間內聚集;而劉備團隊,前期是劉關張(純軍事),後期是劉關張+諸葛+法正等(比較成型),對面的曹魏、孫吳有著質量不比你差、數量更比你多的人才庫,而且劉備團隊成熟定型比另外兩家晚的多。

三是劉備所處的時代是多方博弈最終演化為三方博弈,而劉邦在滅秦後與項羽是兩方博弈,劉備面對的形式更為複雜。從董卓亂政、群魔亂舞(189年)到劉備入主西川、三足鼎立基本形成(214年)用了25年,而劉邦在西元前209年起兵反秦至西元前206年還定三秦用了3年,雖然至此仍然有諸多勢力,但基本形成了以劉邦為首的漢王系和以項羽為首的西楚系。

四是就個人能力而言,劉邦綜合能力遠強於項羽,楚漢之爭時人才大多被其網羅,故僅用4年奪取天下。而劉備、曹操、孫權三人都是高水平選手(水平有高低,但在同一層面),與同時代其他人傑共同造就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既生瑜何生亮」也是對他們最好的註解。

5樓:江口洋介

劉邦跟劉備完全沒法比,好比成吉思汗跟噶爾丹。

劉邦是魏豐大夫劉清之孫,秦未戰爭中舉兵芒碭山割據豐沛一帶。魏相週市在陳勝吳廣兵敗後在原魏地攻城略地並召降劉邦,這本是水到渠成的事,劉邦少年為遊俠愛慕信陵君曾與信陵君上賓張耳約為兄弟而且豐沛一帶離魏近離楚遠。劉邦在魏集團明顯的好混多了,孫承爺業當個豐大夫也是不錯,算是光復門楣。

劉邦卻先投景駒再投項梁並一步一步的成為楚集團的重要成員,劉邦在西征之前是碭郡長武安候並且麾下有三萬人。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中記載有「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願與沛公西入關」字樣。說明劉邦被項羽認可,加上呂澤軍估計劉呂聯盟已是楚國重要勢力之一。

而《三國演義》中劉備與漢室宗親和中山靖王之後完全可以互通,而正統東漢皇族東海王系的劉虞和劉表還倒像是遠房親戚。在捨棄虛名小利上劉邦比劉備強多了,劉備拼命貼在身上的皇叔與劉邦輕易放棄的魏大夫從魄力就無法比。劉邦把自己放在兄的地位,劉備把自己放在君的地位,這就導致了漢集團與蜀漢集團看似相近,實則不同的發展方式。

劉邦是降維從貴族降為平民,維持漢集團的是老百姓熟知的義氣,劉備是公升維從貴族公升為皇族,維持蜀漢集團的是官僚認知的忠誠?雖然說楚漢不講義,三國不講忠。但是或許事實上恰恰相反。

漢初是聚七國之義氣,蜀漢是劉關張的傳奇?

6樓:高文舉

第一,基礎班子。邦的基礎班子強過備,蕭何作用很大,幫助劉邦聚集了很多人才。

第二,當朝政權,劉邦的暴秦天下共誅之,而劉備的漢朝還具備一定生命力。

第三,對手。劉邦對手環境比劉備寬容一點。

第四,個人性格。劉備容人之量沒有劉邦大。張裕和酈食其的結局可以看得出。

第五,基礎。劉備半身飄零。劉邦先有沛縣人力資源後有蜀中漢中資源。

7樓:鵬鵬

劉備諸葛亮很倒霉,對手敵人是魏晉的曹操司馬懿,吳國的孫權等。這幾個人精能力不差,不是項羽那種傻叉。項羽居然放棄崤函之險,關中之富,而跑去徐州,殺義帝,坑殺降兵,鴻門宴放走劉邦,有范增韓信之才而不能用,證明他戰略上就是個白痴。

如果雙方領袖戰略謀略指揮水平相差不大,戰爭就拼國家綜合實力。

等三國鼎立後,蜀漢就基本沒機會了。北方魏晉完成統一,統一大半個黃河流域,把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和河西走廊等牢牢控制住。不談羈縻統治的西域,中原地帶是經濟中心,經過多年軍隊屯墾戍邊和安置流民耕種,魏晉是有人有田,有兵有糧;控制涼州河西走廊,有了山丹軍馬場的優質戰馬,就有強大騎兵;北方游牧民族無匈奴這樣強權,中原漢人控制河西走廊,把蒙古高原鮮卑人和青藏高原羌人隔離不能聯合,無胡人之憂。

魏晉可以專心向南統一戰爭。

蜀漢除非滅了吳國,統一整個南方長江流域,還可能與北方魏晉對抗。然而蜀漢東征,被吳國打敗退回西南。(夷陵之戰)蜀漢又北伐企圖控制關中地區,但被魏晉打了回來(六出祁山)。

既不能向東也不能向北擴張,靠西南成都平原等那點土地和人口,蜀漢長期消耗戰必敗無疑。

當時蜀漢東征北伐不成。向西,那是青藏高原,不可能擴張;向南,經過雲南橫斷山脈進入東南亞中南半島?也不是不可以,問題是蜀漢理想是統一中原匡扶漢室,跑到南邊蠻荒之地幹啥?

8樓:柒夜雪

時運,劉邦,劉秀都是順天而為,只有劉備是逆天而為,劉邦時,天下苦秦久已,劉秀時,天下哭新久已,天下人無不懷念劉漢,劉備時,天下苦漢家天子久已,對應來說,劉備早生了,劉備是秦王子嬰,西漢劉崇

9樓:龍思

劉備沒統一天下,卻不一定比劉邦弱。

之前還以封禪為目標,後來遺言已經參悟更高境界: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和丞相君臣無二,不知道激勵了後世多少君臣攜手共建華夏。

劉備超越了劉邦

10樓:笑盡一杯酒

劉備的能力、氣度、運氣、用人皆不如高祖。

論軍事,劉備在得諸葛亮之前,連戰連敗。劉邦封漢王之前,憑一己之力打進秦朝咸陽。漢末比較類似的事情是什麼?

曹操滅黃巾得青州兗州。劉備打黃巾有什麼功績?可以說秦末起義,漢末黃巾就像改革開放之初,憑本事積攢事業基礎。

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只要有能力就有地盤。但劉備竟未能占有一席之地。

論治理,劉邦和劉備都處於戰備當中,日常建設基本不可能,那就看收復民心。劉邦很明顯知道基層是個什麼玩意兒,基本打下來的地盤,大族、豪傑都能馴服的服服帖帖,沛縣、四川、關中~~基本後方就沒怎麼冒過火。全是蕭何的功勞麼?

不見得。蕭何懂後勤建設但未必懂收服人心。至少關中約法三章這種十分對百姓急需的制度創新,一定是劉邦這種老基層才能想出來的。

那劉備呢?在諸葛亮出山前,管徐州徐州大族不待見,在荊州被荊州猜忌,基本無法取信於大族更何談長治久安。

最後談用人,用人有三方面,乙個是發揮其長,乙個是人盡其用,最後乙個駕馭人才。發揮其長這塊,劉備和劉邦都是好手,諸葛亮,關羽乙個千古聖人,乙個死後成神;韓信、張良乙個兵聖,乙個謀聖皆是傳奇。但在人盡其用這塊,劉邦起事是帶著一幫曹參、樊噲市井之徒和蕭何等幾個小吏。

但這幫人任是用到漢初都沒出什麼大差錯,是他們本來就有當丞相當將軍的才能麼,也未必…只是劉邦在挖掘人才的同時,也在把自己的班底拉出去培養。曹參就在韓信手下幹過,既是監視韓信,恐怕也有讓曹參去跟韓信學習的意圖。但劉備呢,除了關張外,周倉、劉封這些人至死都沒什麼戰績。

關羽和張飛更是因為自身的一些因素導致整個大戰略失敗。不得不說劉備在培養人這塊還是不如劉邦。最後乙個是駕馭人才,劉備有個問題,外親內疏。

簡單說,劉備更重視合夥人,而跟自己親屬很疏離。導致內臣和外臣矛盾重重,這也是最後關羽失荊州的主要原因。而劉邦的手下,樊噲是娶的呂氏,張良、蕭何和呂后關係很好。

韓信和呂氏沒什麼交集。很明顯,劉邦的內臣和外臣關係是非常良好的。對於乙個創業團隊來說,乙個團結的班底是成功的保證。

漢高祖劉邦與光武帝劉秀相比,誰更會用人?

白痴啊123 劉秀唄,劉秀是真正的 用 是從上到下那種駕馭感。劉邦是跟底下人融合到一起了,大家用共同的目標跟情感訴求,更不著痕跡些,要不馬援怎麼說劉秀不如劉邦 西北狼 光武不了解,劉邦了解一點表面,個人對劉邦很輕易的克服階級侷限很佩服。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極難,相比起來,貴族出...

把劉備換成劉邦,能不能復興漢室?

吾乃馬之甲 劉邦這代是別想做到了,除非傳到劉啟或者劉徹的時候才有可能。畢竟東吳 西蜀合起來體量都遠不如曹魏。孫堅是小吏出身,劉邦基層工作者,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根本沒法走入上層社會。就算在秦朝末年劉邦也是苟到快五十才走上歷史的舞台。不過劉邦的冷靜和理智能做到的也許會比劉備更多,對於東吳背刺這種事要麼未雨...

劉備沒能成為劉邦是因為運氣不好嗎?

鶯鶯 其實劉備沒能統一天下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發達的時間太晚了吧?劉備50歲之前一直在顛沛流離,直到生命末期,才終於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根據地益州,而且此時,他所面對的敵人,已經是統一了整個北方的曹魏,以及佔據了揚州交州半個荊州的孫權。對比一下漢高祖劉邦,劉邦被封漢中王的時候,他所面對的,是十幾個被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