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圖是怎麼畫出來的呢?他們怎麼知道邊界線的各個走向?

時間 2021-05-09 17:33:58

1樓:海中貓科動物

1.中國古代有計裡畫方的方式,像宋朝的《禹跡圖》啊,就依此繪製。BBC曾搞過一套紀錄片——《地圖:權力、掠奪和占有》,講地圖製作史的,禹跡圖作為古代地圖的優秀代表有份出鏡,外國的研究人員將之掃瞄,同谷歌地球做配準,驚奇地發現圖中海岸線與城池定位精度之高。

西晉的裴秀總結過《製圖六體》,後人對此評價也是很高的,可惜他本人所製地圖未能流傳下來。而據我所看過的一本地圖史所指(我也想給出處,問題是一直沒找著具體是哪本,哪一頁),在古代,高水平的地圖多由皇室所藏,流傳下來得極少,這也難免影響後人對古代地圖製作水平的判斷。

明朝後期,泰西的那一套進來,中國的地圖製作水平又將邁出新的一步。

2.現代人復原的歷史地圖有何依據?看《中國歷史地圖集》的各篇序就很清楚了。

最基礎的內容是各代正史《地理志》所記的政區建置。各家志書不僅有當朝的政區設定,也追述其前身,後人由此就能復原出歷代政區的變遷。講究實用的地理志書多會記載各地史蹟、名勝、故城,研究者再結合考古成果,就能考證出歷史政區治所的位置。

當《水經注》為後人所重視之後,專注研究的大佬就能復原出歷史水系(現代人還有地形資料與衛星影像等科技成果作輔助)。滿清時代有個叫楊守敬的,他本身對《水經注》很有研究,出過這方面的著作,後來又完成了頗受讚譽的《歷代輿地圖》,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在立項之初就是為了改繪楊守敬的輿地圖。當然,鑑於楊圖的時代侷限性,編繪班子是另起爐灶了,以五十年代的地形圖作底,沿襲傳統的古今對照方式,完成了劃時代的《中國歷史地圖集》。

由於譚圖的需要,中國的歷史自然地理這門分支的研究成果也是很大的。

歷史邊界線按級別可分為(古代)疆域界——高層政區界——統縣政區界

歷代疆域範圍正史有載,把古代的地望弄清,輪廓就出來了。

古代政區多層層鑲套,當把統縣政區的範圍復原後,高層政區的界線也就一目了然。那用何種方式復原的呢?其他回覆人士已經講了,此處不再重複。

2樓:

因為劃界都有規律的,一般以山頂或者河或者大樹等明顯地標作連線,這些東西隨時代演進相對比較穩定,從古代縣志上找若干參考點便可大致繪製出來了

3樓:往事如風

上初中,經常約朋友出去玩,那時沒有手機地圖,地圖冊都找不到,一些不出門的同學找不到地方怎麼辦?手繪地圖。

那時畫的地圖比這個精系多了,幾個不同地方的同學坐一起,就按東南西北方向畫出各自地方的地圖,然後拼接起來,講究的同學還會按地理書上的圖例來畫,甚至那裡有大坡那裡有很特別的樹都會畫出來,星期天大家約好地方,看看地圖就知道怎麼走了。乙個縣可以這麼畫出來,幾個縣的圖再一拼接,就是乙個市,再拼接就是乙個國。當然比例什麼的就別計較了,有時候拼接不上還得修改重畫。

古人也差不多吧。但古人的測繪工具可不少,指南針定方位,計里車計距離,也可以測高差。路上有山畫山有水畫水有樹畫樹,地圖看著也不錯。

4樓:

1.感覺用到了勾股定理。初中的數學題不都會有在某座多少公尺的山上看下面某處,然後在某處移動多少公尺,又怎麼怎麼樣的。古代大概就是這個路子測的。

(日本江戶時代的伊能忠敬還真是走路測的,感覺中國也會有這樣的人)明朝那會利瑪竇已經帶來了西方的地圖投影的技術。還有個牛人郭守敬,弄了很多測量儀器。

其實還有很多技術啦。只是我沒有深入了解。

2.有《歷代輿地圖》這麼個東西,還有歷代史書、縣志、地理誌能參考啊。我認為是估算的。(沒南韓歷史教科書那地圖那麼離譜的話還是能接受的)

5樓:sqw19

樓上幾位專家,語文沒學好,答非所問。

人家問的是古代怎麼畫地圖,盡扯一些什麼參考史料,參考前人。

樓主是問:海岸線彎彎曲曲,古人怎麼知道某地走向?怎麼反映在地圖上的?

他們不能坐飛機,幾千公尺一看,多少公里大致什麼形狀就知道了

6樓:

「歷史地圖」指今人所繪製的古代地圖,如《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史稿地圖集》。「古地圖」指古人的地圖作品。有的地圖兼具兩種屬性,如楊守敬《歷代輿地圖》。這裡只說第一種。

歷史地圖的邊界繪製好像是許多人在面對《中國歷史地圖集》時的乙個困惑。

我自己也面臨這樣的問題,但好在我對這個問題看得開,繪製歷史地圖中的邊界大多屬於示意性的,不屬於精準復原。我一直都知道這個理兒,所以困惑並不算大。你說是估算,沒啥好諱言的。

儘管如此,我還是請教了先生。

他二三十年做歷史政區地理,其實對於譚圖中邊界繪製問題也是心存困惑。

他推測,譚先生當年應當就是使用其他答主提到的依據山川形勢以今推古、以古推古的手段確定的。

這一手段的前提,是預設該地區縣級政區的傳承性相當高,也因此不可避免地帶有強烈的推測意味。

此外,還有一種他稱之為「幾何畫法」的手段。意思是,若確定縣級政區A的邊界,則將A與其相鄰的BCDE相連線,取其中點,連成乙個不規則形狀;查閱地志,看其四至八到如何,並依據具體山川形勢進行進一步的調整。

究竟如何把古代縣級政區的邊界畫的更加精準?

他的學生選擇了宋代江南西路,蒐集其鄉里建置,在地圖上定位,用「幾何畫法」在鄉一級進行操作,先復原鄉里一級的邊界,再在此基礎上覆原縣一級政區邊界,提高其精度。這是他指導的學生做出的一點努力。

邊界復原是古代政區地理幾大要素之一,但恐怕也是最難操作的一項。終其所有,其努力的方向就是將定性分析的精度提高到最大。做這種工作的人,像個匠人。

有本《歷史學家的技藝》,「技藝」一詞,翻譯的真妙。

不過這一手段也是只能侷限於宋代以後。隋唐時代僅能依據出土石刻復原兩京地區的鄉里分布,其他州縣,恐怕難度太大。至於先唐,在我看來沒有提高的餘地了。

我還是舉一位先生考證中古時期某郡郡界的實際例子。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南平郡(479-588年)治所

南朝齊時,遷治孱陵縣(在今湖北公安縣西南)。屬荊州。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廢。

據《晉書》卷15《地理下》:「及武帝平吳,分南郡為南平郡。」《宋書》卷37《州郡三》:

「南平內史,吳南郡治江南,領江陵、華容諸縣。晉武帝太康元年,分南郡江南為南平郡。治作唐,後治江安。

領縣四。」知南平郡北界是以長江為界。由於與隋以後的縣界缺乏承繼性,其餘界線只能根據各縣治所在地進行推測。

東界:大部分界線在今湖北省境內,待考。東南部分在今湖南省境內,當即安南縣東界。

因在安南縣西北有石首縣,治所與今相同,屬南郡。因此,界線當在今湖北石首縣與湖南華容縣之間,沿今石首縣與華容縣之間界線,經華容縣城東,向南接南界止。

南界:南平郡在今湖南省境有作唐縣、南安縣,作唐縣治所在今湖南安鄉縣北,南安縣駐地在今湖南華容縣駐地城關鎮東北部章華臺。又,南平郡南面相鄰的是衡陽郡,當時衡陽郡最北的縣是益陽縣,治所在今湖南益陽市城區,與安鄉縣、華容縣相距較遠。

又,湖南南縣是清光緒年間析安鄉、華容等縣地置。因此,南界標在今安鄉、南縣一線以南。又由於該區域為平原湖泊地帶,地形上缺少參考物,暫作一直線處理

西界:因無其它參考資料,暫以今安鄉縣西界澧水一線為界

北界:在今湖北省境內,當是以長江為界。具體走向待考。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有山山水水的地方好整,大平原的地方可就慘了。

至於《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歷朝歷代疆界的畫法,很大程度上我把它視為乙個政治問題而非學術問題,因此意思意思得了。

7樓:懶人

推薦您一本書

地圖的歷史:從石刻地圖到Google Maps,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On the Map: Why the World Looks the Way It Does

作者賽門.加菲爾(Simon Garfield)

大陸書局有無未知

等高線地圖是如何畫出來的?

Glance 偷個懶吧 簡單地說就是選擇很多點組成網,然後測量每乙個點的高程,就有了高程散點圖。然後就可以在散點圖上勾繪等高線了。或者是靠遙感技術獲得地形資料,然後根據資料勾繪等高線。這張圖是當年地圖學課上的課堂練習,是在散點圖上勾繪出50m和100m的等高線。如果確定圖的等高距,就可以繪成一張完整...

插畫是怎麼畫出來的?

具備繪畫理論已經手是能用的情況下 第一,確定場地,就是地面。第二,確定在場地內的東西,人和物 第三,畫出大致的透視關係 第四,花時間細化 第四點就是效率問題了,誰都可以畫出來,但是同一副圖所用時間就不一樣了,這就是區別。插畫有很多態別,大多都是板繪,當然也有像水彩和馬克筆之類的風格,但是這些稍顯難以...

以下這些GIS圖是怎麼畫出來的

歐陽 既然是非gis專業,學生,建議還是別整arsgis了。光是安裝就能要你命。推薦mapbox.js。離線的話用tilemill或者maptiler做點底圖瓦片。疊加層資料量小或者動態的話直接用 mapbox.js向量層,資料量大也可以先做成瓦片。感覺題主確實對地圖不熟,因為這些圖實在算不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