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姚廣孝,賈詡,三楊,張居正,諸葛亮,龐統,周瑜,秦檜,高俅,李林甫在朝廷中搞黨派爭鬥,誰先輸?

時間 2021-05-09 11:14:21

1樓:寒舟

首先,把周瑜排除出去。周瑜在世時間短,根本沒來得及體現政治水平,偏偏粉絲還多,位置擺高了不好,擺低了挨噴,乾脆先弄走。同理出局的還有龐統。

其次,再把高俅踢走。高俅並沒有政治鬥爭水平,純靠媚上,把蔡京加進來還有得一爭。

然後,姚廣孝跟賈詡兩個人可以撤一步了。這二位壓根就對這些不感興趣。而且說句實話,有其他人在,這二位並沒有發揮的餘地。同型別的陳平就被高祖排到了王陵後面。

剩下的三楊,張居正,諸葛亮,秦檜跟李林甫。再重申乙個前提:由於題目沒說皇帝是誰,暫且將皇帝影響降到最低。

這幾個中第乙個出局的秦檜,本質上挾金自重,讒言惑主。其他四個絕對的先把他弄出局。

第二個出局的是張居正,咱們這位張神童,雖然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但是政治鬥爭方面,差得有點多。被奪情的事情弄得焦頭爛額,跪在王錫爵面前扣分太多,一代權臣對朝局控制能力太弱了。說句實話,若不是看在其他人都跟秦檜不對付的前提下,我甚至覺得張居正鬥不過秦檜。

第三個出局的是三楊。無他,三楊會主動投靠到諸葛亮名下。三楊最大的功績是開創了「仁宣之治」。

換句話說,三楊其實是典型的實幹派代表。這點與諸葛亮是同氣連枝的。所以說這兩邊其實是一派的。

那麼為什麼是三楊投靠諸葛亮而不是諸葛亮投靠三楊呢?很簡單,私德。這些人當中,論私德無人能比諸葛亮,讓諸葛亮作為一派首領更為合適。

所以最後結果是諸葛亮聯合三楊對抗李林甫的局面。

李林甫跟蔡京都是政治鬥爭中斗到最後的王,有手段,無底線,謀算人心,不擇手段。但是諸葛亮私德無虧,高風亮節,為什麼明代王守仁,海瑞沒人動得了?就是因為私德無虧,政治鬥爭是講究規矩的,沒有罪名是不可能鬥倒乙個人的,而諸葛亮又不像張九齡那樣書生氣太重,本質上是個法家。

李林甫跟諸葛亮,這兩位都不是肯與人分權的,至於誰會勝出,我也不知道了。

2樓:七星聚月

誰先輸我是不知道,我就知道賈詡最後乙個死。

病虎,龐統,賈詡是一類人,謀士。

張居正,秦檜,諸葛亮是一類人,權相。

高俅,三楊,李林甫是一類人,佞臣。

周瑜是病秧子,大概率先掛。

黑衣宰相姚廣孝既然那麼想實現自己的抱負,為什麼建立明朝時沒有他的身影,反而一心要跟著朱棣幹?

基督山公爵 這問題有意思。我理解姚廣孝,但我不知道他當時的具體情況。隨意猜測幾點 1.還在探索,甚至還在壓抑自己的愉悅。2.看透了朱元璋心狠手辣的性格。3.蟄伏。4.年齡。 雲臥風 具體原因,真的很難論述清楚。我說幾點自己的猜想。一 擇主方面的考慮。二 擇時方面的考慮。三 自己思想的變化。相比儒者,...

怎麼評價姚廣孝寫的《道餘錄》一書?

觀海 姚廣孝是真佛子,真儒子。批評他 頗毀先儒,識者鄙焉 我不敢苟同。二程與朱子之流,不只是謗佛,他更是謗儒。如果說 頗毀先儒 被毀的指的是他們,那毀就對了。朱子引用二程的話說 不偏謂之中 是對孔子 喜怒哀樂之謂發謂中 論斷的顛倒。無論是朱子之中,還是孔子之中,都暗含著乙個搭弓射箭的比喻。只不過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