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的戰爭比戰國規模還小?

時間 2021-05-08 07:59:00

1樓:認識發達的

很簡單,因為意識形態不同,三國處於戰敗分天下的時期,戰國是國家強權統一天下的時期。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

說的就是三國,百姓連年災禍,完了之後還要打仗,三國要容易,談何容易,誰跟著你打?百姓不跟著你打仗,你哪來的人。劉邦項羽打完之後,漢朝用了多少年修養生息?

結果,剛分天下,你也不安撫百姓,上去就打仗,那可不人少麼。

戰國,不論哪乙個戰國,都是統一的國家,就說秦國,能拉出軍隊侵略其他國家,說明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有錢,才能養大軍,不然,國家沒錢,怎麼打,你掏錢?

說,戰國時期,軍隊摻水,二戰德國,人口6000多萬,拉出來1700多萬軍隊上戰場,我覺得有點扯,軍隊動員率百分之十差不多,有戰鬥力的600萬差不多。相反,二戰中國,四萬萬民眾,拉出來不到300萬國民黨,你告訴我,是不是民心所向,動員率不到百分之一,就算軍隊再多,人口再少,二戰中國的動員率也是遠低於德國。

所以說,中國剛打倒清朝,又要打仗,又要統一,是不是和東漢末年類似,德國強的一比,要統一歐洲,是不是和戰國類似,區別在於,秦真的統一了戰國。

所以說,三國戰爭比戰國戰爭規模小,是有理由的。

2樓:zzzyly

看了大家的回答,除了吹逼人數等等的因素,我補充一些。

時間跨度。

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了沒有,三國的時間跨度,跟戰國的時間跨度比起來,少很多。

我們通常人的觀感是,哇哦,戰國的大型戰役怎麼這麼多?三國的大型戰爭怎麼這麼少?變相的以為,戰國的戰爭規模大,三國的戰爭規模小。

實際上,我們忽略了時間跨度的影響,戰國持續的時間,比三國的時間要長,所以總的大型戰役加起來,比三國的總數多。

而因為歷史記載的緣故,以及坑貨秦始皇燒六國史書緣故,我們遺失了戰國時代的許多歷史記載。

我們知道最多的,都是大的戰役,實際上,常識去想,戰爭怎麼可能只有大型戰役?戰國時期,各國大大小小的摩擦,尤其是那些小型的戰鬥,因各種各樣因素,我們找不到那段歷史記載了!

歷史的原貌是醬紫的。

戰國:大規模戰爭+中小規模戰爭。

三國:大規模戰爭+中小規模戰爭。

一方面,是時間跨度問題,戰國時期大規模戰爭多,我們忽略了平均值,腦子裡印象,算的是總值,所以感官上覺得戰國總是能發動大規模戰爭,其實,將時間給攤下來,戰國時代,大規模戰爭並非總是發生。

接著,就是歷史久遠,外加秦始皇燒六國史書,以及等等因素,大規模戰爭,這些重要的,記載多,會保留下來,中小規模戰爭,因為重要性的緣故,本身記載的少,經不起摧毀,所以後來人看不到。

導致我們對戰國的觀感,以為大規模戰爭:中小規模的戰爭=N,我們將這個N的值,往高估計了。

大致就醬紫。

順帶一提。

後來人有喜歡歷史,卻又抱怨歷史記載不全的,你們還真的別去怨恨史官,不是史官沒記載,而是有人一把火選擇性的燒了,是某些人心目中最崇拜的牛比大人物幹的缺德事,深深地傷了某些人的心,不怨史官的事,也不怨俺們這些後來人。

司馬遷真心不錯了,你與其怪司馬遷記載有紕漏等等問題,不如怪大人物燒史書,害的司馬遷找不到一手素材,還得絞盡腦汁,想盡各種辦法去求證歷史,然後後世某些人啥都不想的,又直接甩鍋司馬遷,一邊引用司馬遷記載的史料與人吹逼,一邊又罵司馬遷亂寫。

3樓:約瑟夫斯小林同志

你錯了,其實還是三國時期兵力多,三國時魏國有在籍職業軍人近50萬,而戰國時雖然動不動就50萬人,60萬人大混戰,其實基本上都是隨軍夥伕,運糧夥伕和湊數百姓,真正的正規職業軍人恐怕不到10萬

4樓:彤雨

因為越往古代的人越喜歡吹牛唄。

看歷史書一般會發現,越是後來,反而動用的兵力越少,春秋戰國時期動輒幾十萬的大軍出動,而到了明朝的時候,一次調動十幾萬軍隊就是傾國之戰了。

所以說,在古代生產力嚴重低下,能吃的也不多的情況下,大多是號稱,曹操就說過,基本都是以一稱十,那麼比如幾萬人,就可以說是幾十萬人了,所謂的百萬大軍,不過是十萬人規模而已,而且真的打起來,能夠有一萬左右的精兵,那就很了不得了。

5樓:李君幹

我了個去,差點沒反應過來,我以為是日本的那個戰國,那不是幾個村在鬥毆嗎?怎麼和三國比?

愣了老半天才反應過來指的是春秋的戰國。

尷尬……

6樓:思維之壁

這個問題讓我聯想到另乙個問題,歐洲中世紀是否不如羅馬?西方人的歷史學中很自然的承認羅馬帝國的崩潰是文明的倒退。回到現在這個問題上,先秦之後是否必然比先秦進步?

我們長期接受的歷史教育中,歷史是不斷前進的,結果就是對歷史出現的中斷和倒退視而不見。如果接受歷史是有可能出現倒退的,那麼這個觀點就很明朗了。秦帝國和西漢帝國的崩潰導致政權統治能力的退化,三國時代的組織水平無法達到秦帝國和西漢帝國的程度,所以三國時代戰爭的規模反而比戰國時代要小。

史達林的五段論對中國歷史學界影響導致無論是支援它的還是反對它的人都容易陷入線性史觀的迷惑。

我們把這個觀點拋開,承認戰國時代是古典組織術下動員能力的巔峰,我們就不必為堅持這種線性史觀而強行製造大量不合適的結論。

另乙個問題是中國歷史上是否出現過以奴隸制為主要勞動關係的奴隸社會?

7樓:吐血君

第一是戰國兵員數字是有一定的水分的,第二是在平黃巾、討董卓、群雄逐鹿時期之後天下都已經打爛了,人口損失極其嚴重,能復耕荒廢的土地就不錯了

8樓:羅多克神射手

1,戰國的戰爭人數,去掉個0差不多就是真實數字——號稱60萬秦軍,實際2、30萬,去掉七八成搬糧食民夫的還有6萬作戰人員——這個數字一點也不少了,亞歷山卓東征也就這個數,衛青霍去病出塞北也就這個數的2倍,羅馬帝國二三十個常備軍團加起來也就這個數的3倍。

2,三國時代戶口存在嚴重瞞報,只有土著自耕農才統計,大量逃亡的客籍戶和掠奪來的山越馬來獠蠻是不統計的。估計實際人口是戶籍人口3倍左右,即蜀漢約300萬,吳700萬,魏2000萬。即使如此,比起統一的東漢,仍然有大概2000萬人死在漢末三國初的戰爭饑荒瘟疫中,死亡比例40%。

9樓:紅色獵隼

三國的戰鬥記錄是當世人寫的,戰國時期的史記是百年之後的人寫的,出現這樣的情況很正常。你看現在寫一戰的很多史書不已經開始跑火車了嗎?

10樓:

可能是三國君主能調動的人少了。

秦漢和羅馬都曾經動用大量人力建出後面幾個世紀都無法復原的巨集偉建築。甚至人們以為是不是某些技術失傳了。生產力倒退了。

其實不是生產力倒退了,而是恰恰相反,生產力進步導致貴族更容易聯合了。這樣皇帝想從他們手裡搶人就很困難了。

不過確實虛報數量是很正常的,三國志裡就記載了乙個人因為從來不虛報冒領被曹操接見的事。

11樓:路人甲

我一直搞不懂的是:

大將A,領兵1萬。

大將B,領兵10萬。

雙方對陣。

A在陣前叫罵,B忍不了,出戰。

大戰100回合。B被斬於馬下。

於是,B方10人二話不說,扔了兵器掉頭就跑,A方士兵窮追不捨,砍瓜切菜。大勝!

導演,你侮辱我智商嗎?

12樓:[已重置]

一是越早記載的歷史越浮誇,西方最早記載還有上億人的大戰呢,印度也有類似記載,中國也挺喜歡號稱數十萬數百萬最後拉出來的部隊可能只有十幾萬…

二是戰國時期主要是民兵總動員,老百姓平日務農戰時為兵,是為耕戰,這樣有好處也有壞處,在戰國時代還是合適的。

但是到了三國,很早就已經兵農分離了,雖然肯定也有民兵存在,但是正規軍的編制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職業,需要的補給也就更多,而補給要老百姓出,於是乎就有了大量百姓養較少正規軍出征打戰的普遍局面。

13樓:咔咔

曾經我也困惑這一點,後來有一次看到國史大綱,上面寫到族的意思是在同一面旗幟下一起戰鬥的人,春秋時期是以族為單位一起戰鬥,戰國時期雖然因各國相繼改革,但是還是有這種現象,所以那時我懂了一件事,原來戰國吹逼太嚴重。三國雖然有水分,但是個人認為張公子說的沒毛病。

14樓:薛如此

....

這個問題很簡單

春秋戰國時期,戰鬥的主力是徵召兵.即平時為民,戰時相應徵召為兵.

然後在鄉黨領袖的帶領下以地域為單位加入軍隊.國家只要選出一位將軍和少量常備部隊加上將軍的親隨就可以組成軍隊.

這種狀態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好處是看起來國家消耗的少.而且基本每戶平民都要出動,人當然多啦.壞處是戰鬥力堪憂並且不能持續徵發太長時間,人還要回去種地的.

而徵召兵也分兩種一種是有能力正面作戰的.另一種是被徵發的民夫.

在這個時代,受限於條件,後勤保障可能是正規戰兵的五倍以上(至少!).也就是說一萬人打架,最少最少也有五萬人負責後勤.戰兵七八萬,後勤保障就自然接近百萬了.

在這種情況下,兩個相差不大的對手是根本禁不住長期戰爭的,基本幾個月就結束了.

到了秦漢時期.國家的統一使國家有足夠的能力維持常備軍的存在.常備軍比徵召軍好在戰鬥力更強更加組織化.

而且因為秦直道的關係,後勤也大幅精簡.所以看起來軍隊是變少了,但是軍隊的戰鬥能力比之前不知道高了多少.

雖然這時期徵召兵也是存在的只不過更多的是作為輔助部隊存在.也就不需要太多.

15樓:

戰國時代:西元前475年—西元前221年,共254年

三國時代:220年-280年。共60年,即使從184年開始算起,不足100年。

別只注意那254年的大戰,小戰爭多不勝數。別看三國演義,只看教科書,你就知道,只有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還有兩次滅國戰能上教科書。

16樓:百里飄冰

當你在牌桌上口袋裡錢不多的時候,你會想梭哈要麼多贏點,要麼一無所有;當你口袋裡銀子充足的時候,你會以你以為可以付出最小代價的機會去換取最大的利益。

17樓:

春秋戰國五百來年,各國制度大不一樣,戶籍管理、軍隊編制,各有各的演算法,各有各的吹法,再加上縱橫家們胡吹一氣,更是沒邊。

而三國呢,就算從黃巾之亂算起也不到一百年,大家制度都差不多,翻一翻漢朝的戶籍資料就知道彼此的人口數量,根本吹不起來。統一的過程也比較平順,蜀、吳都是打得差不多了就直接投降,典籍戶簿儲存完整,根本上杜絕了摻水的可能。

18樓:馬托木缽

簡單說,演算法不同,戰國時期兵民合一,是全部算去軍中的,所以動輒數十萬,但實際作戰的精銳可能也就幾千。

三國時期特別是中後期已經是職業軍人為主,民夫已經不算軍人,且隨著戰爭頻率的增加,過大的人員規模對糧食和後勤影響極大,非常容易引發後勤問題而糧盡退兵。

但是說三國兵力很小也是不恰當的,三國前期黃巾之亂和混戰時期兵力規模並不小,原因就是類似戰國一般兵民合一,但實際半職業的流民佔比極高。因此戰力也差,根本無法和精銳的職業士兵相比。

黃巾軍各軍動輒十數萬人,但往往無法戰勝數萬的官府軍隊。黃巾主力敗亡後的餘部規模也不小。

後漢書皇甫嵩傳:賊帥常山人張燕,乃與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內諸山谷寇賊更相交通,眾至伯萬,號曰蒙特內哥羅賊。

尚是黃巾軍的青州兵向曹操投降時,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萬口,最終僅有數萬人被收編為正式軍人,遂名為青州軍。

總結就是三國明白了乙個道理,打仗不是靠人多人少,十幾萬亂哄哄的業餘選手幹不過幾千一萬訓練有素的鐵甲士卒。

烏合之眾打不了勝仗不說,張口就是一張嘴,浪費糧食瞎鬧騰了送命?不如乖乖去種地。

為什麼《全面戰爭 三國》的人物畫像感覺不如《三國志》系列好看?

風一樣的老男人 其他的不說了,畢竟乙個偏寫實乙個偏美型。他喵的說全三周瑜好看的是那啥瞎了麼。我不怕得罪那些大V,就想問乙個勁瞎吹有意思麼?全三周瑜立繪是仿梁朝偉沒錯。但是真沒仿好。梁朝偉符合東方人審美,內斂,憂鬱英俊沒錯,但立繪這種睜眼說瞎話說什麼更貼近傳統審美的。尼瑪這長相你隨便給個看相的都會說一...

為什麼三國之後再無三國?

風君子 別傻了,三國之所以是三國全是因為 三國演義 寫的好,把人物描繪的栩栩如生。和別的歷史一樣,你單看 三國志 根本感覺不到精彩。但凡沒有這本書你估計連三國這個時期都和五代十國一樣沒什麼感覺。所以別一天到晚三國之後無三國了。 Imi 我們的華夏文明就像長江,當她剛剛離開冰雪覆蓋的山峰,汩汩而下的時...

為什麼戰國時期戰爭規模可以到百萬,而到了明清只能動員十萬人?

李自成不有幾十萬大軍麼,面對滿清十萬軍隊的戰鬥力如何?乙個是十萬全副武裝的士兵,乙個是抗個鋤頭和鐮刀就上戰場的軍隊你說呢?李自成就相當於了戰國時的軍隊,被滿清打安逸了,清軍入關一年李自成就嗝屁了。戰國時那叫軍隊麼?那不是省戰麼 魔力奧 明朝也有啊。左良玉擁兵50萬,一說80萬,號稱百萬。而左良玉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