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感知而存在還是因為存在而感知?還是存在和感知的關係根本就不落因果?

時間 2021-06-03 15:30:03

1樓:簋-般若

這個問題跟我那個很像

首先,一方面,這個問題可以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角度來看,也就是物質與精神的關係,這個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不過多闡述。

另乙個方面,就是從物件的不同來看。比如,對於乙個植物人,他感知不到自己的存在,所以他在他自己看來應該是不存在的(雖然他無法產生這個念頭),而在旁人看來,他確確實實是存在的;而當乙個有著完整思維的人與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斷絕了聯絡之後,所有人都不知道他的存在,那在他們的眼中他自然是不存在的(雖然他們意識不到「他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完全不知道這麼個人),可在那個人自己看來,他是確確實實存在著的。再加上普遍的一般情況,這樣看來,存在與感知不應分開來看。

2樓:無方

在佛法中,感知是要斷除的。

感知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全部是讓自己的心不安的通道,普通人很難做到對世間世的過而無染其心,所以無感知便關閉了染汙的通道,讓心得安住。這個修行人的追求。

3樓:alphago

這個大概是唯心唯物主義的區別了,歷史上爭論了幾百年,沒有個結論。我估計再想下去也沒有結果。倒不如擱置爭議,多考慮點柴公尺油鹽的事情。

4樓:覺醒

1存在與感知是同時的,你感知不到的存在等於沒有。你感知到了,自然就是存在了。

2其實宇宙就是能量,幻化無窮的能量,你能接收到那個能量或資訊,你就認為他存在,你接收不到,你就認為他不存在。

3而真實的宇宙存在和你感知的也許完全不同。你用顯微鏡看這個世界和你肉眼看到的世界不同,就是這個意思。不同的境界會看同乙個世界的不同展現。

4你感知到的可能是假象。

5樓:三步一顛

對於個人而言,神經系統建立於物質之前,所以,感知是先於所謂的存在。對於佛教的因果而言,凡夫今世的投生是前世意識續流的延續,也就是過去世的意識是今世意識的近取因,從這個角度,存在是因,感知是果。因為意識續流並沒有中斷的緣故。

個人是因為美麗而自信還是因為自信而美麗?

SHS呵呵噠 這是乙個典型的雞生蛋蛋生雞問題,但我要說 因美麗而自信的人失去了顏值,這個人就不會自信也不會美麗因自信而美麗的人失去了自信,這個人也就不會自信也不會美麗因美麗而自信的人失去了自信,這個人就不會自信但會美麗因自信而美麗的人失去了美麗,這個人就不會美麗但還會自信所以不要丟掉自己一開始就所擁...

人民教師是因為清貧而崇高,還是因為崇高而清貧呢?

先驅 題主的問題下的補充很有意思,我覺得可以從這裡說明一下。人民這個修飾詞本身具有一定的屬性,這個題主已經有頭緒了,那麼是不是可以這麼說,人民這個修飾詞總含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在裡邊,換句話說,乙份職業所服務的物件以及產生的意義基本上決定了其特性,也就是題主所說的崇高,所以即使不加人民,乙份職業所具...

生活,究竟是因為簡單而快樂,還是因為快樂而簡單?

歪歪穎 簡單甚好 是豐子愷的一本生活散文集,從孩子們的日常,到貓貓狗狗的閑趣 從到山中去的雅情,到在人海中靜觀的領悟。看似描繪生活閑趣,實則表現了豐子愷清心自在的人生哲學。透過喧囂世界的表象看透生活的本質,把平凡的生活過得簡單快樂。雖然豐子愷生活的年代和我們今天的生活已經大不相同,但生命的本質沒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