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過了生殖期為什麼還活著?

時間 2021-06-01 15:09:07

1樓:

醫療技術又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體現和閃光點,是人之所以為人而不同於其他動物的區分之一。

當生殖不再成為人類生存的目的之時,才能說人類文明又進化到了新的高度,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帶著敬畏的情感去接受我們身邊的同性戀人,丁克群體,他們看到了更多繁殖之外的東西。

2樓:石藝峰

人類平均壽命跑過生殖期也不是很長時間,主要原因是公共衛生和醫學的進步。如新生兒死亡大幅減少,使人類減少了對生殖數量的依賴;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中老年人,早半個世紀還沒藥吃,來個併發症就要麼死要麼殘了,現在也能大幅度延長壽命。

在人類原始階段,年輕人對資源是生產大於消耗,並能勉強維持下一代的消耗,年輕人處於生殖和生產的最高峰,老年人是消耗為主,沒有體力從事生產,又不能生殖,也就沒有存在價值了,待著等病死。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熬到了溫飽階段,有更多資源供更多老中青生存,社會發展使體力讓位於腦力,老年人就有更多存在價值。至此,人類便與眾不同了。

3樓:

人類過了生殖期這個問題應該主要涉及女性的絕經現象,當然男性的生殖能力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衰退,但遠不如女性來得早且界限分明。

從自私的基因角度來看,繁殖的目的其實並非有更多的後代,而是要把基因有效的遺傳下去。

每個生物個體都不可避免的面臨衰老,整個生命週期中的能量投資也需要精密的規劃。自然選擇對保養身體和繁殖後代的投資做了調整,以求得基因傳遞的最大化。

生物可以採用數量策略,在短暫的生命中多多撒種,也有盡可能延長生命,在更長的生命中留下更多後代,生存環境更加優越的人類顯然屬於後者。更重要的事實是,人類的幼仔比其他生物更脆弱,更需要多來自母親的照顧。如果母親活不到最後一批子女的少年期,子女很有可能會死亡,基因無法傳遞下去。

同時高齡產婦面臨的危險更多,留下後代的質量也會下降。權衡之下,女性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照顧幼兒而不是繼續生育更划算,能量的分配也就恰好使得女性生殖期比生命更早的結束。

為什麼人類沒有生殖隔離呢?

你壓到我頭髮了 這個不好說哦。說不定也有。舉個例子吧。拿狗來講吧,狗狗們都是乙個亞種,叫家犬,按理說都是乙個亞種了,應該差不多吧?但是你看看吉娃娃和藏獒。體型上。好吧,這麼講,按照理論來說,藏獒和吉娃娃當然可以開心的啪啪啪然後生個小狗狗,這也是可育後代,但是。你懂我的意思了嗎?所以說人類其實也是一樣...

人生那麼難為什麼還活著

人在旅途 就好像你做了很久的車或船或飛機,花了很多錢,費了很多周折,終於來到了旅行的目的地。結果你下來一看,大失所望,覺得一點也不好玩兒,可是你已經來了,更何況為了來這裡前期投入非常大,要是馬上就轉身離去未免也太任性了。既來之則安之 不好玩兒也在這兒待著,等待夠了時間再說。 先看是不是,再看為什麼 ...

為什麼人類生殖這麼慢這麼費勁,卻沒有滅絕?

清風細雨 人類的繁殖和一般動物不同。其他動物,哪怕是群居動物,數量翻一倍,生存能力也不會提高多少。但人類數量每增加一倍,生存能力便會指數增長。原因主要在於兩點 智力與協作。人很聰明,可以學會各項技能,但這種聰明又極其有限。人一旦學了務農,就沒時間學打鐵 一旦當了夫子,五穀都沒法分辨。在現代社會,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