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裡日常生活中說的 烏賊 和中文中的 烏賊 是否指同乙個物種?

時間 2021-05-31 13:02:48

1樓:

楊步陵老師基本已經解答了這個問題。

我在這裡寫的主要是從這個問題想到的一些東西,隨手記下來。

—————————中間這段是跑題的

漢語中的俗稱大多是對事物的粗略描述,並不是科學的分類。科學的分類就是應該用拉丁語的二名法。

不過拉丁語會的人不多,俗稱用慣了也很難改。所以有時翻譯科學分類的時候還是沿用俗稱。

那麼問題來了。俗稱的描述真的很粗略,在不同的地方居然指稱不同的事物,這該聽誰的好。

比如「番瓜」。字面解釋就是「外來的瓜」。明代似乎從新大陸引進了一批作物,統統冠以「番」號,有「番姜 / 番椒(辣椒)」、「番茄」、「番薯」。「番瓜」也應當在此列。

「番瓜」是什麼?在我的印象裡,番瓜就是南瓜。

我的室友(蘭州人)表示不太能認同我的觀點。經過一番糾結後,我終於明白他的「番瓜」是我說的「西葫蘆」。

南瓜是外來的瓜,西葫蘆也是外來的瓜,照字面上講都沒錯。但是交流上就產生了障礙,就是出現了題主所說的這種情況,同乙個詞指稱同一大類中的不同事物。(日文的「烏賊」是從漢語借過去的,這裡就視作一種漢語方言)

不過這還沒完。

查查南瓜和西葫蘆的關係,又有新的發現。

南瓜學名Cucurbita moschata(種小名義為「麝香的」)。

西葫蘆學名Cucurbita pepo(種小名義為「瓜[1]」)。

很明顯,它們是同屬的。而這個屬名Cucurbita 在拉丁語的意義是gourd [2] ,也就是「葫蘆」。

科學分類就是如此。南瓜跟葫蘆被證明是關係很近的,或者說所謂「南瓜」其實是一種葫蘆。

所以我跟室友的爭執比我們想象得要小得多。我們原以為南瓜跟西葫蘆是兩個不搭界的東西,僅僅共有「進口瓜」這一屬性。而現在我們發現,我們爭執的範圍居然只是生物分類「界門綱目科屬種」的最後一級!

俗稱總是不夠明確,但是居然能歸納出一些科學的共性,這是令我驚訝的。可能是創造那些俗稱的勞動人民真的對這些食物非常熟悉了吧。所謂「四體勤,五穀分」。

[1] Polymastia pepo ;Berry

pepo 用於指稱外皮堅韌、果肉飽滿的漿果。

[2] Cucurbita

查個拉丁文的意思真費勁,哪位有好的渠道求指教啊!

———————讓我們回到烏賊

Coleoidea(鞘亞綱)現存的就是Neocoleoidea(新鞘下綱)。

它按照觸手的數量分成兩個目,即Decapodiformes(十腕總目)和Octopodiformes(八腕總目)。說白了就是分成十爪魚跟八爪魚。

八爪魚就是章魚哥啦,而像魷魚這樣的都是十爪魚。它除了八爪之外,還有一對較長的觸手。

日語裡的「イカ(烏賊)」指的是Decapodiformes,即泛指所有的十爪魚,所以這是廣義的「烏賊」。

Decapodiformes(十腕總目)下面又包括(但不限於)兩個目,Sepiida (源於古希臘語σηπα,義為墨水)和Teuthida(源於古希臘語 τευθ,指稱魷魚,本義不明)。

Sepiida 就是我們漢語中一般說的「烏賊」,狹義的「烏賊」(台灣稱狹義的「烏賊」為「花枝」)。「烏賊」這個詞在漢語裡很早就有了,最初寫作「鰂」。這也是取了它噴墨的特點,「烏」自不必說,「則」義為劃線。

Teuthida 即一般說的「魷魚」,廣義的「魷魚」。「魷」字出現很晚,「魷魚」當為「柔魚」(粵語裡「柔」「尤」同音)。柔魚,就是取了它軟體的特點。

「魷魚」還有一種叫法,是「槍烏賊」。因為一般人們是通過兩者頭部的形狀來辨別的:圓頭烏賊,尖頭魷魚。

「槍」即冷兵器的長槍(矛),槍頭是尖銳的(所謂「被堅執銳」)。所以頭部像矛頭一樣尖銳的烏賊,即「槍烏賊」,就是指廣義的「魷魚」。「槍烏賊」裡的「烏賊」,就跟日語一樣是廣義的「烏賊」(是不是有點繞)。

不過科學上分類不是按頭部的形狀來分,而是按內殼來分。我們知道軟體動物是有殼的,典型的有扇貝、蝸牛。而像烏賊、魷魚這樣的也屬於軟體動物,但是它們的殼內化、消失了。

Sepiida 的內殼跟一般的貝殼一樣,屬於石灰質的;而Teuthida 的內殼是角質的。像「軟絲(萊氏擬烏賊 Sepioteuthis lessoniana)」,它的頭部是圓圓的,但是內殼是角質的,所以它屬於Teuthida 。

B 即烏賊的石灰質內殼。

那麼還差乙個狹義的「魷魚」。

Teuthida 底下又可以分出兩個亞目,Myopsina(閉眼亞目)與Oegopsina(開眼亞目)。這個閉眼與開眼是什麼意思呢?

活體狀態下,前者的眼睛外具有透明的膜覆蓋,僅具有細小的孔與外界相通,而後者眼睛沒有眼膜覆蓋。死後前者的眼睛是模糊不清的,而後者的眼睛張開且依然十分清澈。

前者在台灣稱作「鎖管(就是鑰匙的意思)」,幼體稱作「小卷(體型呈圓筒形)」,成體稱作「中卷」或「透抽(義為『完全伸長』)」。後者稱為「魷魚」,即狹義的「魷魚」。有的地方把Teuthida 翻譯成「管魷目」就是「鎖管」和「魷魚」各取一字。

最後總結。

「章魚」:一般指稱Octopodiformes 。章,條也,枝也。「文『章』爛兮」跟「『花枝』招展」是異曲同工。「章魚」字面義即擁有很多觸手的水生動物。

「魷魚」:一般指稱Teuthida ,或 Oegopsina 。「魷魚」即「柔魚」,字面義即身體柔軟的水生動物。

「烏賊」:一般指稱Decapodiformes ,或Sepiida(指稱此義項時又稱「花枝」) 。「烏賊」即「墨魚」,字面義即會噴出墨汁的水生動物。

有沒有必要分那麼細?

你覺得有必要就有必要,你覺得沒有必要就沒必要。

如果經常要用到的,就分細一點,單獨造個詞,用片語的話嫌長。

如果不是經常用到的,只要有個大概,就沒必要單獨造個詞,偶爾想精確表示的時候加修飾語組成片語就行了。

比如漢語裡分「兄 / 哥」「弟」,英語裡不分。因為漢語語境講求長幼有序,講孝悌。英語裡只要表示同根生就行了,不講究長幼,必要的時候加上elder / big,younger / little 修飾就行了,平時沒必要分那麼細。

漢語裡再遠一點的親戚就也不分長幼了,因為不常用啊。「舅」是母親的兄弟,可長可幼;「姨」是母親的姐妹,可長可幼。必要的時候加修飾好了,像「大姨媽」表示媽媽最年長的姐姐。

那「章魚」「魷魚」「烏賊」也是這樣。對於內陸人來說,這三個詞裡隨便選乙個都可以表示這一大類,沒必要分太細。對於經常接觸(吃也算)這些頭足類的朋友來說,就分得越細越好,它們的形狀、口感都是有差別的。

像台灣就分出章魚、花枝、魷魚、鎖管、透抽、軟絲好多種。

2樓:楊步陵

日語「イカ」與漢語「烏賊」所指範圍有偏差。

鞘亞綱下的十腕總目(Decapodiformes,日文「十腕形上目」)下的各目在日語中都可以稱為「イカ」,比如烏賊目(Sepiida)稱為「コウイカ目」,管魷目(Teuthida)稱為「ツツイカ目」。

烏賊目就包括我們一般意義上的烏賊(又稱「墨魚」,英文「Cuttlefish」),管魷目下的開眼亞目(日文「開眼目」)才是中文所指的「魷魚」。

鞘亞綱下的八腕總目(Octopodiformes,日文「八腕形上目」)下的各目在日語中都可以稱為「タコ」,比如章魚目(Octopoda)稱為「タコ目」,吸血魷魚目(Vampyromorphida)稱為「コウモリダコ目」。章魚目就包括我們一般意義上的章魚(又稱「八爪魚」,英文「Octopus」)。

章魚和烏賊都有噴墨的能力。

@曹世木先生有更為詳細而獨到的見解,大家可以移步參閱。

俄羅斯人在日常生活中說OK嗎?

如圖,隨便給你截了幾段對話。但說感覺他們日常都是直接說 畢竟怎麼方便怎麼說。這種反而是中國留學生說的多一點 趙後生 俄羅斯人的日常口語 俚語中時常可以見到其他語言 除斯拉夫語族 之外的短語,尤其以年輕人中居多 很顯然,OK這個國際通用詞彙也在其中,不過俄羅斯人說的不是OK,而是okay,書寫中寫作 ...

怎樣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旅行的意義?

簡單 現在的生活太過於平淡,上班,下班,人就像一頭困鬥之獸,慢慢沒了激情 喜歡上旅遊是從大學開始,每年都會去乙個地方走走,不在乎遠近。旅途中發生的事,看到的景,都會讓你感受不一樣的世界 如果非要說旅行的意義,我想那應該是讓平淡的生活有了點漣漪 雲胡不喜 經常乙個人旅行,對於我來說,旅行的意義在於享受...

日常生活中如何養護好我們的肝臟?

自在上工 肝,是重要的代謝器官之一,掌握著營養物質的儲蓄和運輸流通。進入冬季,天氣越來越冷,很多小夥伴都會吃一些高熱量的食物來禦寒,但是經常吃此類食物容易讓肝臟受到傷害,引發肝臟疾病。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樣調理飲食保護肝臟呢?雖說油脂和脂肪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但是過多的攝入會讓身體出現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