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USB typeC 的最大電流比 typeA 還要大?

時間 2021-05-30 09:35:54

1樓:

誰說的?

oppo的65W快充不就是一頭A 一頭C?10V6.5A6.5A的電流跟是不是A或者C沒半毛錢關係主要取決於銅線的粗細和接頭VDD/GND引腳的粗細還有路數

2樓:Bluebear

TypeC自然線更多可以承載更大電流。

傳統USB TypeA線電源線兩根一般是28awg到20awg都有,可以承載電流也從1A到5A不等。如果TypeA給好線,介面做好點可以承載大電流也可以做,比如OPPO那些大電流閃充。但是USB標準委員會不買賬啊。

3樓:

A介面看起來強大?傻大粗吧,從科技產品角度來看。

確實跟協議先後有關,需求決定了設計方案。

A口時代可能沒有大功率要求。

改進A介面?做了啊,這不是改成小巧的C介面了嘛!

4樓:mage星辰

這個不是硬體上的問題

硬體上的問題其實並不太大假設我們需要的電壓起碼得4.3以上(電池滿電電壓+處理電路的壓降),觸點接觸電阻+線材一共200毫歐,那也可以提供3.5A的電流並且滿足手機充電要求

如果排除掉線材和觸點GG的問題讓介面卡的電壓略高於5v(事實上介面卡電壓就是高於5v的),那電流還能更大

5樓:時光之心

理論上type-a可以做到很大的電流

由於歷史原因

type-a出現時,完全沒有這麼大電流的需求,標準裡也就沒考慮大電流,生產廠家為了節約成本,肯定要貼著標準下限生產,導致type-a的觸點導電性能不好,不適合通過大電流

發展到現在,使用太廣泛,已經不可能改標準了要想解決,只能另發布乙個大電流版的「type-x」標準但由於現在都忙著type-c,就沒人關心type-a的大電流改造了

6樓:

簡單說,最大電流是乙個約定值,不是實際測試值,我用高壓力彈片做乙個A口必然能在測試中承載更大電流,但它不能成為標準。

別忘了資料線有兩頭。

有兩頭。。。。

首先物理方面

介面承載電流,壓強比面積更重要,這涉及接觸電阻問題(點接觸),跟歐姆定律關係不大。彈片壓強大,接觸面空氣膜就能減少好幾個分子層,遠比接觸面積提公升大。

接觸面積只要工作正常不需要多大,而typea時代用了個比較粗糙的設計,面積大了就算磨損也能勉強繼續用,畢竟需要推廣成本很重要

歐姆定律一般只管接頭後面電壓降低的部分,越長的線損耗越大,就需要更粗的線,線太細跑大電流會著火,所以工程師只要不瘋,就會視線纜規格選恰好夠用的線。

另乙個磨損問題,usba新的不容易晃,但是磨損的的一碰就掉,沒有晶元處理,也就沒有降電流進去保護模式的選項,工程師就不敢在標準中約定太高電流,因為可靠性太差。

再乙個就是設計與工藝,之前有幾大弊端,第一,引腳少,只有一對負責供電,電流極限低,壞了一根就無法供電,現在改成四對,第二,容易晃動,損壞概率加倍,現在改成鋼筒巢狀,就能保護更精細的觸點。第三,單面彈片力不平衡,插起來費勁,接觸點強也並不高,做的彈力大彈片還容易壓壞手機母頭,只能換手機尾插。現在改成雙面彈片夾中間觸點,可靠率倍增,反插大力出奇蹟的問題也解決了。

再乙個就是晶元,剛開始流行充電寶的時候變壓晶元效率感人,變個電壓損失20%功率,現在可以只損失1%,外加控制晶元成熟了,都可以做成一片放插頭裡,也就可以電壓提公升到20v,出問題及時剎車。

所以是首先有物理上的結構優化,然後有控制晶元去保底,才有typec供電能力大幅提公升的結果,缺一不可。

魔改typea肯定能走更大電流,但始終是不是同代的產品

7樓:洪武ea

typeA的觸點片太薄了,截面積並不如typeC四根加起來大

而這樣設計,主要是因為有typeA介面的裝置,一般直接用DC插頭、市電螺栓銅排來供電,並不屑於usb介面那幾十瓦的功率……

8樓:木頭龍

先看看USB-C的觸點和線更多。滿pin的USB-C有4對8根線(每對包含VBUS-GND兩根線)用於傳輸電流,如下圖。USB-PD協議的最大功率是100W(20V5A),每一組線只需要傳輸1.

25A電流,並沒有比900mA大很多。

USB Type-A只有一對(下圖是USB 3.0的Type-A介面引腳定義,USB 2.0的話沒有5-9針,1-4針定義是相同的):

因此,一些支援大電流快充的手機廠家的資料線,都對Type-A介面做了改進。例如OPPO閃充的充電線為了傳輸4A電流,對Type-A介面(USB 2.0)進行了改進,VBUS和GND彈片加寬,並且有兩個突出的加長觸點[1]:

相應的,線材也有相應的改動,VBUS用了兩根紅線,GND用了兩根裸線,一共兩對線來傳輸4A電流:

對應的micro-B介面也做了改動,從標準的5pin改成7pin,加了一對VBUS-GND觸點。

看看效果:

空載電壓5.03V:

滿載4A電流時,電壓已經降低到了4.41V:

對比一下標準的Type-A轉Micro-B線[2]:

除了聯想的充電線(不知道是用了什麼黑科技還是純粹用料做工好,沒找到拆解圖)以外,2.4A時LG、魅族、NTT的原裝充電線都比OPPO的閃充線壓降幅度要大,因為電流-壓降基本是線性關係,可以估算如果用來傳輸4A電流,電壓會降低到4.2V左右——手機電池的滿電電壓也就4.

2V(當然,快滿電的時候一般不會用大電流充電,壓降沒這麼厲害)。

最後補充一下的是,從上文可以看到,其實標準Type-A/B因為體積大,是有改進空間的,起碼用來傳輸4~5A的電流還是可以的。問題在於小體積的Micro-B介面,必須增加觸點做成非標準的7pin口才能滿足傳輸4A電流的要求。

只是既然要使用新的USB-C介面了,除了可以傳輸更大電流外,USB-C還有體積小,兩組雙向共四對差分線資料頻寬更大,正反可插等優點,取代掉USB Type-A也就是很順利成章的事情了。

9樓:William Jane

因為type c支援power delivery,需要搭配硬體使用該功能,並不是只要是type c介面都支援該功能,需要看設計者是否有設計該功能

10樓:Siris

華為那個40W快充,10V 4A,type-A端那是4A的電流;

榮耀那個40W更加喪病,5V 8A,type-A端可是8A啊;

這不就有大電流了麼?

11樓:咕咕

上面三位答得挺好,就是乙個設定的問題,公版的typeA太老了,也不是特別適應目前的發展,沒有必要打補丁,不如進一步推廣typeC。

從技術本身而言這並不是難點,例如小公尺最近推出的mi10 pro自帶的充電器和線就是魔改版,通過typeA介面額外加了個pin使其支援了PD協議,可以輸出最大65w支援6A電流

12樓:木村·星辰

Type-C有4個針腳供電所以可以通過5A電流。

Type-C有用於PD協議通訊的針腳所以可以用PD協議充電,達到20V5A也就是100W。

Type-A沒有用於充電協議的針腳,但是也可以通過3.25A電流,使用不需要專用針腳通訊的快充協議,例如QC,也可以達到20V3.25A也就是65W充電。

13樓:pansz

這個與硬體沒有關係,純粹是協議層面的事。

usb-if官方的規則是要使用高功率傳輸必須使用typec,也就是說通過把高功率傳輸限制在typec的方式,推廣typec的使用。

不過實際上,民間自主協議早就能夠用typeA充電了,華為OV小公尺的私有充電協議都是用typeA充電的。當然,這些私有協議他們只在自己的私有充電器上實現,他們的私有充電器那一頭的埠就是typeA口。

有個不確定的事,也許華為小公尺在筆記本上也實現了typeA對手機高功率充電?但無論如何,如果要使用私有協議讓typeA高功率充電,你得自己做電腦那一端的協議。

標準協議只允許typec,更多的可能還是市場因素吧,希望更多的推廣typec。

為什麼 USB Type C 不做成 iPhone 的 Lightning 那樣?

StiffSinger 好多人都答非所問,我現在不回答問題而是幫大家審題.首先,審題 為什麼 USB Type C 不做成 iPhone 的Lighting 那樣?需要搞清楚的一點是,USB C 是指介面而不是傳輸協議.USB C 的主流傳輸協議有很多,比如 USB 3.1 和 Thunderbol...

為什麼 iPhone 不採用 USB Type C 介面?

iphone 太耐用了,手機長時間下去賺不了太多的錢,cook就想了乙個主意,你們可以5年換一部iphone但是我們的線可是 200塊錢一根,一年保證壞 O O哈哈 有乙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當年蘋果開發出 USB Type C 後準備給 iPhone 6 用的,但是 Ive 拿著 Lightning...

現在USB TYPE C介面逐漸普及了,為什麼新出的外設還不跟進TYPE C口呢?

已登出 慣性和時間問題 老式介面保有量巨大 當然老式介面配件庫存也巨大某手機因為取消了 3.5mm耳機介面 都能成為被噴的理由 雖然,廠家提供了轉換線 但是還是被噴 理由是麻煩 胡正陽 USB type C的時代,才剛剛來臨,在這個時候,如果突然就停止對type A的支援,無異於自殺。事實上,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