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公升空成功,我們離國人登月還有多久?

時間 2021-05-06 08:28:37

1樓:kanzhihu1234

人登月主要考驗的不是這些表面技術。考驗的就是火箭運力這個硬指標

嫦娥五號做的事情,蘇聯許多年前就做到了,為什麼蘇聯不能登月?大運力的火箭搞不出來,只好作罷。

所以中國什麼時候做出運力足夠的火箭,什麼時候就能登月。話說阿波羅飛船都是人手操作的,說明這些技術都不是個事,人在迴路中就能替代。關鍵還是火箭運力這個硬指標

2樓:獵人蟲

不久了。

其實對於登月方法來說我們已經有定論了

要用這個火箭

把這個登月艙

射到月球軌道

再把這個飛船

也射到月球軌道,和登月艙完成對接,之後再通過登月艙完成登月。

基本上在2023年之前就可以完成各專案了,進度快的話30年之前就可以進行載人登月。

整個流程是這個樣子的

反正就是個和阿爾忒彌斯第一次登月任務差不多的流程還有,SLS不是ULA的專案。

3樓:熊貓頭

按計畫來,按科學規律辦事就好了。也就15-20年時間。中國已經足夠自信了。好比04年舉國之力拿那麼多奧運金牌,08年辦奧運會,當時多激動啊。現在奧運會都沒什麼人看了。

4樓:清風白衣

目前看來需要乙個更加強大的火箭,未來的方案有兩個乙個是921火箭還有乙個是長征9號火箭

主要在於胖五雖然是重型火箭但是依然弱了些,參考之前的阿波羅11號的登月需要45噸的載荷

現階段主要是空間站,30年之前都是無人探測返回,估計得32年到35年之間了吧

5樓:

看錢有多少~錢給的越多越快,航天就是燃燒的東西~錢少沒有優秀的人才願意來,錢少即使有好的技術材料你用不起,錢少你也不敢隨便拿真傢伙測試。反正就是錢越多越好~

看看人nasn 200億美刀每年的預算,中國航天每年20億不到~

我是想不出來能有多塊

6樓:18056330810

中中國人看完《西遊記》的年齡必須提前到幾歲?

中中國人進入自然科技知識學習要、必須提前到幾歲?

如何讓地球人擁有我是中中國人、心態?讓靈魂上有著我是中中國人強烈自豪感、陶醉感的土著原民休息過後、激動後,再來一次強烈危急!

人口密度!!!中中國人口密度!!!中國要向四大洋移民!中國要向南北極移民!中國要向空間站移民!中國要向月球移民!中國要向……

不要等待公尺國技術!!!

不要等待公尺國技術!!!

不要等待公尺國技術!!!

7樓:xuyong

為什麼現在回答問題都不許匿名?

目前航天三條線:

近地空間站:這個明年應該就能打上去,然後除錯,上人,做實驗,賣票。技術到了,經濟政治科技收益預期都很明確,沒什麼好說的。

火星基地:人類走向星辰大海的第乙個落腳點,早晚必須會去的,進度只看技術進步和資源傾斜。

直接收益:挖礦,來回一趟的費效比如何?合成實驗一類的科研,哪些是空間站不能做,必須在月球基地做的?這得回答詳細了。

間接收益:通過實驗和推動科技進步?還是要和空間站比費效比,回答為什麼在空間站不能的問題;作為訓練場,為火星基地儲備技術和資料?

那就要論證月球基地與火星的相似度,有多少技術和經驗可以直接或間接應用到火星基地上。

純科研價值:可能很難立項,除非作為前兩項的附帶收益。

所以月球基地不是能與不能的問題,而是值與不值的問題。但是看了半天,也沒有看到像個樣子關於價值的回答。

不建立基地,純登陸月球玩?別想了,還是洗洗睡吧。

8樓:XLHY

除了錢和時間之外,載人登月專案看不出還有什麼障礙。

500噸級煤油發動機已突破關鍵技術;

200噸級氫氧發動機,也有了一定進展,實在不行,芯二級讓YF77頂上,怎麼說也有70噸真空推力;

新一代載人飛船已就位;

登月器也經過了嫦娥五號技術驗證,只需要研製更大型號的構件,這個比發動機推力放大簡單多了;

月軌交會對接技術,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技術也已經完成驗證。

所以,載人登月只是時間問題,等空間站建好了,就可以給載人登月專案大批撥款了。

9樓:公尺老老

技術上來說,載人登月已經沒有障礙了,就算沒有大推力火箭,用現有的技術螞蟻搬家,一點點把返回需要的物資投送到月球,先在月球上建個基地也不是不可能的。問題是耗費了這麼大的代價能得到什麼,我們又不需要去向世界證明什麼,現在幹的活已經證明了實力。載人登月應該長期策劃,計算收益,在可預期的時期內能產生正向效益時才是載人登月的時機。

10樓:風逝的憂傷

這個問題不要問航天部門,要問的是每年可以批給航天部多少預算。因為從技術層面角度講,嫦娥5號已經驗證中國有能力把人送上月球。即使沒有CZ-9,也可以採用多發CZ-5的模式送上去,很遺憾沒有這個錢。

最近幾年中國人信心爆棚,覺得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很快,可以和美國一較高下了。其實相差的差距蠻大的。中國航天起步晚,工業基礎薄弱,技術陳舊,人員老化都是不爭的事實。

而且每年能批給航天部門的錢很有限,各部門向來是本著「花小錢,辦大事」的原則。

整個探月工程嫦娥2號是1號的地面備份,4號是3號的地面備份。1號的預算是14億人民幣,按照1:6的匯率計算,也就是2.

5億美元都不到。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NASA的2021財年預算是252.46億美元,歐洲航天局2019財年預算是65億美元。

不知道大家看了這個對比有什麼想說的。

11樓:戰神李靖

樓上已經有人說了。

如果只是為了登月不考慮技術驗證的話,以現有長征五號的技術我們就能做到載人登月,不需要等待長征九號大推力火箭了。

1。第一次打八噸到月球軌道環繞而不著陸,等待下乙個八噸艙室進行無人對接,像這樣在月球軌道拼起乙個八噸的數倍重量的月面著陸艙+月面起飛艙+返地艙的月球站,

2。然後把宇航月送到月軌和月球站對接,

3。太空飛行員進入到月球站以後帶著著陸艙和起飛艙在月面著陸,4。然後插旗,挖土, 拍照,打卡,

5。然後把著陸艙扔在月球,太空飛行員坐著起飛艙再次回到月軌和返地艙對接,6。起飛艙扔在月軌,太空飛行員坐著反地艙回到地球。

B站龍樂豪院士安利的經濟方案。。。

12樓:封憶月凌

我覺得吧,只要在座各位還是年輕人,那麼看中國登月甚至登火都是有生之年的事,不用著急在這一兩年,我今年24,知道一定可以看到建國100周年閱兵,一定可以看到載人登月,八成概率可以看到載人登火,心裡美滋滋。

一步乙個腳印,總會來到的。

13樓:我欲登高樓

早在2023年10月25日,繞月探測工程、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中科院院士葉培建在南京演講。期間,他表示,中國載人登月工程計畫可能在2023年前後實現。

葉培建表示,中國載人航天計畫共有「三步走」,第一步是從「神舟一號」走到「神舟七号」,前4個載人飛船是無人的,「神五」時楊利偉上天,實現中中國人第一次進入太空的夢想,雖然比「太空旅行第一人」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晚了幾十年,但兩個不是乙個數量級。加加林只飛了乙個小時,是傘降;楊利偉飛了一天,是軟著陸,返回艙已達到「容3個人7天往返」標準。加加林落地偏差達400公里;楊利偉落地時,落在中國內蒙古,當時設計「100乘以90公里著陸」都算準確著陸,但最終落地偏差只有10公里,後來「神六」、「神七」落地誤差只有1公里,3條飛船實現了第一階段的全部任務。

計畫第二步,是繼續突破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完成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葉培建說:

「我們正在進入二期計畫,最近幾天,我們就會打『神八』,打上去以後,『神八』和『天宮一號』要實現遠端交會對接,對接後,組合體會在太空執行12天,科學家要進行動力學、姿態控制等驗證。『天宮一號』裡面沒人,但是按照有人生活來設定環境的,溫度、濕度、氧氣等指標都要進行檢測,為解決將來人進去的問題。二體對接後,還要再分開,進行第二次交會對接,主要是為了掌握實踐經驗,最後實現2次無人交會對接後將實現有人交會對接任務,驗證組合體飛行、人能在其中生存等問題。

」葉培建說 「第三步就是建立中國自己的空間站,先向太空打出核心艙段,再打很多艙口與其對接,用太陽翼進行發電。2023年,中國將建立60噸級的空間站,並且,不需要太空飛行員那樣嚴格的身體條件,只要有基本身體條件就可以去。好像到2023年,天上只有中國的空間站,美國的、國際的都沒了。

這是因為,到時候,現有的空間站壽命到了,新興國家還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只有中國的」。

現在離中國登上月球已經沒幾年了。

14樓:Mr.王多多

飛機都開始玩無人機了,汽車越來越智慧型化,機械人都變成AI機械人,為啥登月非得人上去呢?人登月能帶來的收益是否大於損失太空飛行員的風險?

15樓:雄雞唱白

我是航天系統工作人員,退下來了。據我所知,目前,尚沒有打算這種神操作。這和我們掌握的成熟技術關係不大。也許,國家有更巨集大的目標。

16樓:項禹

我2023年上初中的時候,報紙宣傳中國登月計畫分三步,2023年實現登月。然而,2023年的時候我聽說中國登月計畫延後了。

17樓:社會主義接班人

可以說從阿波羅11號將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送上月球之後,任何純粹為政治目的而進行的登月計畫已經失去了意義。

所以蘇聯也不再給N1火箭任何機會,美國自己也砍掉了最後三個登月任務。兩個超級大國在認識到殖民月球的計畫在經濟上的不可持續性之後,以阿波羅18號和聯盟19號的對接為標誌,美蘇放棄了瘋狂的太空競賽,重新將目光投向近地空間,開始投入相對實際的空間站和太空梭計畫,追求低成本進入太空(雖然最後事與願違)和長期駐留太空的計畫。

現在美國的重返月球計畫,其實就是後阿波羅時代的重演。美國重返月球的目的不在於插個旗,宣揚一下America已經Great Again了,而是真正的為了科研等實質意義登月。所以美國並不急於推進太空發射系統SLS的進度,同時計畫在月球軌道建立「門戶」空間站以期實現載人長期駐留月球軌道和頻繁往返月面與月軌。

雖然如高贊答主 @天色 所言,理論上2023年的中國可以通過4發左右長征五號將登月飛船的不同部分組合對接後奔赴月球,但這種「大躍進」的方式顯然是缺乏持續性的,同時對未來長期駐留月球也起不到顯著的幫助作用,這與中國航天歷來花盡可能少的經費達到盡可能多的效果,按照時間表一步乙個腳印往前推進的傳統不符。

按照時間表,中國做出土星五號級別的超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的時間應該在2023年左右。即使加大力度的話也不太可能在2023年之前首飛。考慮到超重型火箭不太可能第一次任務就用於載人登月,而這種火箭的高昂成本導致每年發射次數不太可能超過一年一發,因此中國的載人登月應當發生在2030-2023年左右,而這個時間點恰好在美國當前的重返月球計畫結束之後。

這種微妙的局面與當前國際空間站瀕臨到壽和中國空間站即將開始建造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何評價嫦娥五號登月成功後出現大量網民質疑美國登月真實性?

已登出 碰到登月造假說是影棚拍的,我以前還會解釋下。後來我們嫦娥五號登月成功。再碰到美國登月是假的,我就說嫦娥五號登月也是假的,把他們那個急啊,乙個個拿證據來懟我,當然也有噴我的自然不理噴的。拿證據懟我的我就用同樣質疑美國登月方式繼續質疑,然後他們就不停找證據,哎即普及了科學又氣了小粉紅,雙豐收! ...

如何評價嫦娥4號發射成功?

紅色的布 這一回答可能扯遠了。微博熱搜上明星瘦了都出來了,可是依然沒有嫦娥的訊息。從策略上看,美國和前蘇聯都打出了足夠數量的衛星和探測器來研究月球,已經獲得了足夠的科研資料,繼續研究下去發射探測器和衛星只能是一遍遍的燒錢,這種事尤其是精打細算的美中國人肯定是不能幹的,尤其是後來蘇聯解體。那麼問題來了...

嫦娥五號為什麼要去月球挖土?

智慧型大資料 首先,月球的土壤 月壤 包括大量的資訊,不僅涉及月球本身,還包含太陽系空間的物質和能量的重要資訊。包括太陽系早期演化的歷史記錄 月岩和月壤的宇宙線暴露與輻照歷史 月球中揮發分的脫氣歷史 太陽風的組成和太陽表層的成分特徵 小天體和微隕石撞擊月球的歷史記錄,進而推斷地球遭受小天體撞擊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