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技術是否可以造出千噸級飛機?

時間 2021-06-07 18:48:50

1樓:

隨便說說。

各位大牛 @airbunny

@汪盛在目前的航空發動機水平之下,考慮到未來的發展空間。利用4發推進該重量級也不是巨大的技術挑戰。畢竟四台GE90就能達到45萬磅級別的推力,已經可以達到0.

2的推重比了。實在不行可以上8發(別當真我隨口一說)。

廣泛使用複合材料是解決結構強度問題的良好途徑,最大的問題是目前對其疲勞特性還不十分清楚。

目前航電裝置的標準和效能的發展十分迅速(各種新標準看得我想死),裝備高效能的飛行電腦之後,對於這個重量級飛機的控制以及狀態監控也不是大問題。

但是,簡單的尺度放大可能會產生其它方面的問題,例如某些連線處的機械效能面臨嚴峻挑戰等。需要進一步仔細研究。

其次,千噸級飛機的主要限制條件還是在:

在結構強度上可能會有一些問題,畢竟氣動彈性效應是隨著尺寸增大而逐漸明顯的,現有的設計和模擬經驗可能會存在不足。

地面配合設施,包括機場跑道、廊橋、停機樓設計等。

適航法規的要求,包括駕駛艙視野、乘客逃生、客艙防火等很難解決的問題。當然適航法規是不斷發展的,但從我(略顯激進的)技術人員角度來看,還是有點緩慢。

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市場,短時間內可能不會存在對此重量級飛機的迫切需求,可以看看A380的銷售記錄。有需求一切都不是問題。

民航飛機設計從來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要提供在經濟性框架之下滿足相關標準的具有實用性的技術解決方案。上面的黑體字其實是非常淺顯的內容,可是往往會被「飛機」這一「高科技」的名詞所遮掩。

繁忙之中倉促寫就,請指點。

人類目前的技術是否可以製造出尺寸和比例絕對精確沒有誤差的巨集觀物體?

曾經,國際公尺原器就是 公尺 的定義。在這個定義下,它是沒有誤差的。因為,當時的規定就是它的長度為1公尺。雖然在不同溫度下可能有所不同,變化在0.1微公尺左右。但要注意,即使它的長度變了,也仍以變化後的長度為1公尺。這是由定義決定的。當然,沒有堅持太久。後來取消掉了,公尺的定義方式也變了,改為用真空...

我們是否可以完全使用生物技術,製造出一台擁有類似於顯示器功能的 顯示器

Yvon H 這樣的顯示器是能造出來的。事實上會變色的動物,比如變色章魚,天然就有類似的能力,能模仿身邊的顏色來變色,使自己融入環境中。有一張圖是把它放在報紙上,它就變成了白底帶黑色條紋的,但我找不到了 這是由於它們體表有一種色素細胞,能控制色素是均勻分布在整個細胞中 呈現出深色 還是凝聚成乙個小球...

有沒有可能在現有的技術下,製造出反重力裝置?

已登出 反重力簡介 可以,但要消耗巨大能源,意義不大。我的自旋量子型永動機,除了電磁素子型,靜能型這兩種型別不能反重力,其它幾種 光子型,引力子型,反引力子型都可以反重力。你肯定要問 引力子是產生重力的,怎麼可能反重力呢?奧妙就在這裡!我已經掌握了微觀粒子的重大機密!我的 論物體的自旋力學原理 把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