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喀秋莎火箭炮?

時間 2021-05-06 12:40:09

1樓:蘭花花

我小時候學俄語的時候,就知道《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裡面的喀秋莎,是大炮的名字。

很多年後才見到。

《金剛川》和《跨過鴨綠江》都是喀秋莎的高光時刻。

2樓:lucky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喀秋莎火箭炮包括BM-13火箭炮、輕型的BM-8和重型的BM-31。時至今日,喀秋莎的名稱仍被用在俄製的車載多管火箭炮上。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的滑軌床共有8條發射滑軌,其中每條滑軌上下各自懸掛一枚火箭彈,它能發射16枚口徑為132公釐的火箭彈,最大射程可達8.5公里。它們既可以齊射,也可以單發。

喀秋莎彈頭部位配有TNT炸藥,發射時它承受的過載和應力遠大於身管火炮,所以火箭彈裝填係數高於普通炮彈。一枚132公釐的火箭彈威力和一枚152公釐榴彈炮相當。喀秋莎一次裝填完畢大約需要5~10分鐘,耗時7~10秒就能全部發射完畢。

喀秋莎火力相當兇猛,殺傷範圍能涵蓋約8千平公尺!火力密度相當於16門自行火炮的射擊密度。這對於大面積消滅敵方有生力量相當有效。

再看喀秋莎的孫子輩,我軍裝備數量最多的PHL-03式遠端火箭炮,12個發射管發射300公釐口徑火箭彈,最大射程可達150公里。而在此之前就曾爆出過03遠火150公里打擊地面坦克目標的畫面,又能大面積犁地對付有生力量,又能精確打擊裝甲或者重點目標,而且還便宜,造價只有同型別地地飛彈的1/10不到。對於小國家來說,火箭炮比彈道飛彈可能更具有吸引力。

所以,喀秋莎火箭炮,經典實用,暴力美學。

3樓:教子有方張獻忠

乙個字:猛。兩個字:真猛。三個字:好猛啊。

喀秋莎初次亮相是在2023年7月,由費列洛夫大尉帶領乙個連7輛喀秋莎投入戰鬥,一輪射擊後,對面德軍判斷至少來了乙個蘇軍炮兵師,一下亂了套。不過不幸的是費列洛夫大尉後來被德軍包圍,與大部分戰友在炸毀火箭炮後壯烈犧牲。

德軍普通士兵對喀秋莎的印象極深,堪稱噩夢:

《蘇德戰場上德軍眼中的蘇聯火炮》

而後方的德軍將領的評價雖然沒有前線士兵那麼誇張,不過他們也認為喀秋莎對敵軍士氣的影響是巨大的。而如果喀秋莎的運用得法的話(對已經被削弱的敵軍進行密集打擊),就可以獲得特別好的實戰效果。

同上同上

4樓:龍·黑捷克

喀秋莎算是火箭炮的開山鼻祖。那麼與其評價喀秋莎還不如評價火箭炮。火箭炮和身管火炮相比其實很多確定。

第一效費比差,火箭彈比身管火炮炮彈貴的多,第二在低速段,發射藥比身管的多。第三精度差。唯一的優點就是在單位時間內單車火力投放量大。

而這個優點也就足夠了,因為炮擊中大概95%的殺傷是在炮擊的最初2分鐘,而且越早殺傷效果越好,所以在喀秋莎以後各國就開始大規模發展火箭炮了。

5樓:官友清

如何評價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應該如何實現。 從這個角度來看, 這對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原來如此,要想清楚,如何評價喀秋莎火箭炮?

,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 而這些並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問題是, 我們都知道,只要有意義,那麼就必須慎重考慮。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就我個人來說,如何評價喀秋莎火箭炮?對我的意義,不能不說非常重大。 這對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可是,即使是這樣,如何評價喀秋莎火箭炮?

的出現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義。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審視一下如何評價喀秋莎火箭炮?。 總結的來說, 如何評價喀秋莎火箭炮?

的發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如

其實吧,從這個角度來看, 從這個角度來看, 我們不得不面對乙個非常尷尬的事實,那就是,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審視一下如何評價喀秋莎火箭炮?。 一般來說,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過這一生,就太長了。這讓我陷入沉思可是,即使是這樣,如何評價喀秋莎火箭炮?

的出現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義。 麥可·F·斯特利曾經提到過,最具挑戰性的挑戰莫過於提公升自我。我希望諸位也能好好地體會這句話。

對我個人而言,如何評價喀秋莎火箭炮?不僅僅是乙個重大的事件,還可能會改變我的人生。 卡耐基歷史上有過,乙個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遠

6樓:Young

火炮中的AK,炮王中的炮王,一代炮王叫了個妹子名字,初次亮相是在二戰的蘇德戰場,10分鐘內完成兩次齊射,然後深藏功與名,德軍反應過來後火速包圍排射火力點,只發現十幾倆卡車車印,按火力算,至少乙個炮兵營的人跑哪兒去了?第二次可能就是北韓戰場末期,直接摧毀了美帝和李承晚的信心

7樓:趙晟童

看過乙個志願軍汽車兵的文章,

說的是,當時他們最喜歡拉的貨物,

就是喀秋莎火箭彈,

一輛嘎斯車,能拉8枚還是12枚來著,

也不重,裝卸也快,裝卸的過程過程暴露的時間也比較短。

就是太費事,一晚上連軸轉,也不夠打幾輪的。

文章時間久遠,記不太清細節,請看官老爺們斧正。

8樓:

關於卡秋莎還有件趣事

蘇德大戰時,蘇聯紅軍閒暇時就愛齊唱喀秋莎,因為旋律優美,對面德軍聽多了,也跟著學,於是乎:

德軍聽著卡秋莎,學著卡秋莎,還躲在戰壕裡挨著卡秋莎的炸……你說跟誰說理去~

當然,沒人告訴德軍火箭炮就是喀秋莎

9樓:simple

火箭炮大規模戰場應用的始祖了。前蘇系盟國都喜歡。面覆蓋部隊集群裝甲集群比較有效但是基本就是一片廢墟那種了,炸不著你也要震死你。

老美似乎不太喜歡這玩意,後來才發展了然後用了自己特殊的彈藥。

10樓:Edwardoy

昨天去電影院看了金剛川,到了喀秋莎的火箭彈血洗黴狄炮兵陣地的片段時,

我前排的乙個大佬,像狂熱的足球迷看到支援球隊進關鍵球一樣,從座位上跳了起來雙拳緊握大呼一聲「漂亮」。

整個場子都樂了。

11樓:nijigensdkfz

硬攻弱,軟攻強,突破高(相較於自炮),對陸上堡壘有加成,適用於對抗採取「人海突擊」學說的敵人,不適合對抗高裝甲率敵人,建議與坦殲混搭,提高硬攻和穿甲(GER);或者不混搭專門對抗低裝甲率敵人(JAP)。搭配「優勢火力學說」更爽。

真實歷史上得益於蘇聯的強大工業實力,可以大量生產以至於對抗裝甲都是小菜一碟,對於一般國家,由於其彈藥散布過大,加之數目不足時無法做到全覆蓋導致對抗裝甲不力。

12樓:拾萬

北韓戰場上志願軍的大殺器,不過這東西的彈藥很貴,非常貴。當年採訪一名志願軍的汽車兵,他就是因為在美軍轟炸下把一輛司機陣亡的吉斯150及時開進了防空洞得了二等功——車上裝的是喀秋莎的火箭彈。

13樓:琴師

喀秋莎在北韓戰場上做為主動火力沒有反制火力重要,通常是敵軍火炮陣地暴露以後,就是一輪覆蓋過去,不求精度,只求一炸一大片。而且覆蓋面廣,乙個展開的炮兵陣地一輪覆蓋過以後基本也就殘了。

14樓:愛洗澡的貓

在抗美援朝戰役中有效的幫我們打擊了美帝,報了八國聯軍侵華的仇。

BTW,抗美援朝戰役中我軍火力真的不弱。上甘嶺一役美軍發射190萬發炮彈可咱們也打了40萬發啊。

15樓:

打仗的時候當然是首輪打擊的殺傷效率最高咯。火箭炮的瞬時火力密度高啊,你看冰雹的資料嚇不嚇人。。。尤其大炮兵主義下。

火箭炮必不可少啦。只不過現在火炮的投送能力跟空軍比起來太差了。。。。。慢慢會減少比例,甚至逐漸被淘汰的

16樓:卡克蘭德

戰場上的武女神,步兵的夢中情人。

北韓戰爭時志願軍步兵各部隊都去火箭炮兵獻殷勤幫忙偽裝陣地,想多要點火力支援。結果周圍好幾個山頭的樹都砍光了,全堆火箭炮陣地去了。

如何看待AWE上東芝的火箭炮音響系列?最近上市的新品有什麼特點?

阿倫 沒去展會,但是目測你說的是東芝z670這款產品,大概了解其核心的REGAZ畫境引擎和火箭炮音響,畢竟去年用過一段時間東芝同系列X9400,所以也過來強行答一波。其它很多答案都有關於火箭炮和REGZA畫境引擎的介紹了,在此不再贅述,就直觀聊聊我的使用感覺吧。視覺感受強!要說看大片 打遊戲的話那是...

關於火炮與火箭炮射擊散布橢圓不同的問題?

1炮彈離膛後的飛行軌跡多為拋物線,而火箭彈前半程會一直有助推,後半程軌跡才變為拋物線 2制退方式不同,火箭發射時多無需制退,而火炮發射時有各種制退裝置 影響不大 3火炮,尤其是用於曲射的火炮多為線膛炮,炮彈有自旋,火箭多依賴乘波體結構和尾翼 4火箭瞄準方式和火炮不同 火箭彈瞄準依賴定高,結合第一點導...

火箭炮部隊在世界各國部隊序列中佔據什麼位置?火箭炮發揮什麼作用?

銅陵王 以中,美,俄三國為例子 中國 每個合成旅的旅炮兵營裝備1個連,9門 重型旅裝備PHZ 11,PHZ 89,未來89會被11代替 PHZ 11 PHZ 89 中型旅裝備PHL 11,PHL 81,未來81會被11代替 PHL 11 PHL 81 輕型合成旅基本都是PHL 81,雖然說也會換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