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被討厭的勇氣中只看到當下

時間 2021-06-02 13:13:10

1樓:餘生

我認為是一種樂觀並且實用的思想,首先過去的事情確實已經不存在了,未來的事情也還沒有來,不能因為說,因為過去我怎樣,怎樣,所以導致我現在怎樣,我們需要考慮的僅僅只是現在該怎樣,想要怎樣做,需要什麼,需要認真的審視自己,是怎樣的一種狀態,需要做些什麼,並不能說因為過去我很糟糕,導致我現在很糟糕,你現在糟糕只能說明你現在糟糕,並且你還不願做些什麼,跟未來同理的是,未來都還沒來,它或許並不會存在,現在去興奮或者悲傷都是沒有意義的,你只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哄開心,做你想要做的事,把當下的事情做好,生活過好,而不是,只是想著我現在不好,以後會好的,未來都還沒來呢。

2樓:雪月

首先,意義是主觀的。有的是個人自己賦予的,自己覺得有意義就有意義,自己覺得沒有意義就沒有意義。有的意義是集體、他人等賦予的,也就是所謂的世俗評判等等。

假設睡前我們提前想好第二天該幹什麼,這時候如果我們當天還有未完成的事,當晚想起來的時候也會感到煩躁;如果睡前沒有時間再去做好這件事也會有各種情緒;如果這時候再加上明天還有更多事情要做的壓力,負面情緒會更多……這時候我們怎麼做才能消除這些情緒呢?那就是作者所說的活在當下。我們需要做好接下來要睡覺的準備工作(放鬆心情,放鬆大腦……)。

至於上述提到的幾個問題,當天沒做完事情可能因為客觀上做事情的方法效率低一些,可能這件事需要乙個時間段;提前想好第二天要做的事是做了乙個計畫,但計畫與現實又可能出現偏差,像當天的情況;今天沒做完事情、明天又有需要做的事,如果覺得這是雙重壓力,那就把今天沒做完(過去)歸還過去,明天還有事(未來)歸還未來,專注當下(現在,需要睡覺休息)。

不必擔心專注當下會失去制定目標的意義,正是專注當下,全神貫注去做好當下的事,做好一件又一件事,才能夠實現目標,目標才能夠體現制定時所認為的意義。

個人認為不同的書有不同的中心,大概這本書要著重講的也是活在當下,所以作者會更多著墨於這個話題,對目標制定等這些會相對少一些,對因未來目標感到焦慮的受眾來說,幫助更大一些吧。

3樓:

關於當下,過去,未來。過去未來存在亦不存在。人所有認知的過去都是自己的記憶與感覺編織的,所以其不存在。

但其在過去的當下真實發生過,所以存在。所有的未來都是人的幻想與設定,所以未來不存在,但在未來的當下其又會存在。

當然幻想和記憶並不是一件壞事。人們通過共同的想象聚集在一起,因記憶而認知世界。

而當下是人能夠感知自己,認識自己的唯一真實。

至於明天的規劃或者五年後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是一種想象與設定,其並不存在。

那人就不應有未來麼?不應有目標麼?道德經言: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大學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裡的止當然不是停止的意思,而是到達的地方,或者要走的道路的意思。人知其所止,知止即是當下,亦是非未來之未來。

未來非隨想即能到,正是人之知止,知止而致其知,知知而能行,行而進其知,知又執其行

4樓:隨風

書沒有讀過。只就問題談一下看法。活在當下更多的是一句勸人的寬心話,也是一種無奈的生活態度。

至於生活計畫,是人求穩定、求確定生活的一種方法。其實人是矛盾的,既要安全感、又要新鮮感。就像很多人願意當個公務員,這種相對確定性、穩定性的生活給人以安全感,同時又想尋找不一樣的刺激,這也是「圍城」效應的原因。

所以計畫還是要有的,當人總在漂泊時內心其實是恐慌的,在穩定中求得新鮮,把每一天過好。

5樓:解憂園

這一點是岸見一郎沒有說清楚的地方。

當下,很多人理解為眼下。其實不是。當下是對錯之外的田野,不是時間觀念。是臨在,不是現在。

所以活在當下,和解放過去,把握今天,規劃未來,完全不矛盾。

怎樣看待《被討厭的勇氣》中對於創傷心理學的否定

路招搖 我很贊同朋友說過的一句話 不要去分析太多自己或者太多別人 最重要的是解決當下的問題 探索自己解決問題中或者不解決問題來探索自我。關於這本書最好的乙個論點,我很贊同!別人的課題,和自己的課題! 阿德勒說的本意沒有問題,事實是怎樣不是核心,重要的是對事件的認知。這也是為什麼不同的人經歷同樣的事情...

如何理解《被討厭的勇氣》中阿德勒所提出的「歸屬感」和「他者貢獻」?

Jalr丟失在荒漠 錯誤在於 主觀不受他人擺布 這一點。其實主觀是可以被擺布的,於是當主觀被他人擺布時就是不自由,主觀不被他人擺布時就是自由。至於 歸屬感 是可以被追求的慾望,取決於產生這個慾望的前提是自己的主觀是否被他人擺布。 華月 其實 不想被人討厭 和 歸屬感 同屬主觀和客觀。主觀是,你自己可...

看《被討厭的勇氣》看的很難受怎麼回事?

晨留宿 相反,你要從中找出與你有共振的點,去不停追問自己,為什麼這點能帶給你感觸。這個事情遠遠比反思自己更重要,這類書的作用是做乙個有靈性的 鏡子 審視自己過往與當前的心境波動。曾今的我,活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中,我很多成長的契機和動力都源於批評。我需要維持這乙份 相對內耗 的狀態,讓自己覺得自己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