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被討厭的勇氣》中阿德勒所提出的「歸屬感」和「他者貢獻」?

時間 2021-06-01 08:04:17

1樓:Jalr丟失在荒漠

錯誤在於「主觀不受他人擺布」這一點。其實主觀是可以被擺布的,於是當主觀被他人擺布時就是不自由,主觀不被他人擺布時就是自由。

至於「歸屬感」是可以被追求的慾望,取決於產生這個慾望的前提是自己的主觀是否被他人擺布。

2樓:華月

其實「不想被人討厭」和「歸屬感」同屬主觀和客觀。

主觀是,你自己可以做得到的,

客觀是,需要來自他人的認可。

換句話說,

你不做壞事、不做錯事,自然就不會被別人討厭,同理相當於你主動來到了乙個「不做壞事不做錯事」的群體中。你覺得這是「不想被人討厭」?其實這是在建立在這之上的「歸屬感」罷了。

事情的好壞對錯,是別人、是社會定下的,但是做不做,甚至有沒有去逼你,但最終也還是你自己可以主動選擇的,無論想要別人的認可,亦或是不想被別人所厭惡。

思想說的再多,慾望即使本源。

比如你說乙個人是勤勞的,可以用成千上萬種語言。說乙個人懶,也可以用成千上萬種說法,

只是樂於接受這一種說法的是一種人,不樂意接受的又是一種人,你在任何一方都會被認可,也會被謾罵唾棄。

總結一下就是:最終獲益的只是自己對兩種觀念的「滿足感」而已,以客觀的角度來達成真正主觀上的慾望

3樓:Kiwifan

他者貢獻指的是從貢獻這個社會中取得成就感嗎?是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意思嗎?

你說的歸屬感是上述的「成就感」、「快樂」嗎?

是的話,歸屬感不是「被認可」喔!

「不想被討厭」是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

舉例來說:

今天我坐公車看到一位老婆婆沒位子坐,我就讓位給他。

如果我讓位的原因是因為看到老婆婆站著,我很捨不得,所以讓位,看到她坐得舒服,我就覺得很滿足,這是歸屬感。

如果我讓位的原因,是想讓周圍的人覺得我是個好人,想讓眾人心裡對我有好印象,這叫做「想得到別人的認可」。

這樣有看懂「歸屬感」跟「不想被討厭」並不矛盾?

反面例子就是,當你貢獻的人是大眾討厭的物件,例如妓女、罪犯,你明知跟這些人太過親密會被大眾投以異樣眼光,但你仍出於關懷這些人的動機去貢獻他們,並且從中感受到滿足,因為有幫到他們,自己對他人是有貢獻的,這是歸屬感。這個例子的歸屬感,會被眾人討厭,但順著自己的心意去做,所以是自由的。

4樓:淵兮似或存

而我認為「不想被人討厭」是一種客觀上的「被認可」,而「歸屬感」是一種主觀上的「被認可」

你沒錯,但是你理解的阿德勒是錯的,就出在上面這一步。

歸屬感,不是主觀上的被認可。

這是一種主動,無條件的奉獻,它的發起和發心是對他人的無條件的支援和愛,根本就不涉及到「被認可」。

我對你好,你認可我,但是我不是為了你的認可對你好的。你誤會我,不認可我,甚至討厭我,我也不怕被你討厭。

5樓:蛇喰YumeKo

對不起,讀書少。我只知道自己特別討厭什麼歸屬感,感覺自己從來就沒有過真的需要什集體或單位來「歸屬」的。和父母的緣分相對淺一些,對家庭甚至都沒有別人身上的那種歸屬感。

後來慢慢的發現,一些所謂擁有歸屬感的人也仍然是孤獨的,所以覺得這個「外界」的東西壓根就沒有用,全看自己活成什麼樣子。

假如幸福是和這個東西掛鉤的話。。。那我想世界上可能有太多人無法幸福了吧。。太多。

6樓:意以

心理學有了政治氣息。

忽視了人的利己傾向。

應該教別人怎樣應對好心沒好報的失調,而不是單單鼓勵人付出。

應該教別人怎樣覺察照顧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為了某種感受忽視其他感受。

得失還得自己衡量。

7樓:心搭檔-助你自助

你缺少了前因後果的分析,它們不是單獨的存在,而是有一定的關聯和聯絡;你是否知道和了解,起心動念,你是如何理解的;看似矛盾,其實不是阿德勒的理論有矛盾,而是要看下分析一下自己起了怎樣的心,動了怎樣的念;無矛盾無對錯

8樓:丹瞬

1、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 一郎/古賀史健 這是學習阿德勒心理學的人寫的書,不是阿德勒寫的書,所以你能說阿德勒的理論前後矛盾。你只能說,被討厭的勇氣這種型別有點像聽了老師的課程,班裡同學記錄的筆記好像和原意不太一樣了。

2、不管是被討厭還是被認可都是小我的思考模式。也就是自我(內在深處的與世界緊密相連的存在本身)缺失造成的。

3、向外是追求不到的。

9樓:雙木

無法給你解答,沒看過這文,不過就你說的我認為「不想被人討厭」是一種客觀上的「被認可」,而「歸屬感」是一種主觀上的「被認可」,我想說下不同的看法,這個被字一定要是自身以外的人嗎,不可以是自身麼,不想被他人討厭不能說不想被自己討厭麼,被他人認可不能說被自己認可麼,我覺得這種討厭或認可既可以來自他人也可以來自自身。

如何理解書籍《被討厭的勇氣》?

有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乙個人初次見面,45秒鐘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這一印象一旦形成,不管好壞,都會在我們的大腦中佔據主導地位並持續較長時間,這也被稱為 首因效應 之所以我們能夠快速地對他人形成初步印象是因為 我們的大腦已經基於過往的生活閱歷和經驗,建立起了一套認知模型 快系統 當然這個模型偏於主觀。當...

《被討厭的勇氣》裡阿德勒心理學被壓抑的憤怒用目的論如何解釋

夢裡不知身是客 憤怒是一種情緒,情緒是可控的,但是有時候人們也許會把情緒當作一種為了達到自己某種目的的工具,這並不是因為某事而產生的,而是為了達到背後的目的而主動發出的。用情緒來達成目的可以使自己的行為看似合理化,讓自己有理由去執行,其實我覺得這也就是人給自己的一種慰藉吧。只有理性才不會犯大錯,感性...

最近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和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都是權威論點,那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

一本正經胡說八道 我沒有任何說教的意思,因為我認為心理學的細節上並不具有普世作用。也就是說,心理學不是物理數學,本身並不是絕對真理,或者即便物理數學,都未必是絕對真理。我恰好這兩個理論都有粗淺的了解。僅針對我自己,我用原因論找我身上存在的問題,把問題的根子都挖出來,赤裸裸的擺在面前,告訴我自己,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