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的人讀書少 文字功底不足,但創作故事的能力不錯 有的人讀書多 文字功底深厚,但不見得會創作故事?

時間 2021-05-06 15:03:26

1樓:行道樹

後者可以複製,先說後者。

後者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在講述本身,錘煉這種能力,將思維與筆的溝通熟練為一種技能。

什麼時候覺得複製率高了,呈現損耗率小了,就歡呼雀躍。也就是搬磚搭塔,筆直工整,符合數學的美——充滿規矩。這樣的動作是很能自我愉悅的。

不能不說這種練習的成果是藝術品。

反。講故事,設計最終結果,或者說在空氣中搭出形狀的能力,有沒有比較合適的培訓方式?目前看網文走在這條路上,起碼方向是這樣。

網文挺圖講故事的效果。

你別管用什麼方式講什麼故事,整體讀出來給人一種這故事有趣的感覺,就是好的講故事的方法。只認爽感,不圖形狀,這樣雕琢故事時會比較在意整體,創作難度和著眼當下完全相反,是在腦子中假設好結果,用文字去搭建。

想把故事寫有趣,文字寫得美,要選擇乙個方向練習吧。

2樓:戊然

簡言之,創作故事的能力和文字功底是兩碼事。

讀書後面說。

在我鄉下老家,很多老人不識字,卻可以講出十分勾人心弦的故事,一方面因為他們經理豐富,另一方面因為人和人面對面時更容易激發同理心。個人見解,所謂好的故事是激發同理心的故事,帶入其中、感同身受。

再說文字功底,文字是一種表達手段,在於把自己感受傳達給讀者,是通道。換言之,如果沒有目的地,哪怕公路再平坦開闊,即使在路兩旁種滿花與雲又有什麼意義呢?

用個好理解的比喻,故事創意是食材,文字功底是廚藝,廚藝不好學、看天賦,食材何嘗不也是難尋覓、須機緣。

最後,說看書,閱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創作能力,但其本質功能還是在思維能力的提高。讀書多的人多了去了,作家有幾位呢?讀書是創作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沒說反吧……)

3樓:

故事創造需要想象以及經歷中敏感的心思,這和文筆無關的。就像1q84裡面的深田繪裡子,她不懂寫作,可是經歷奇妙,能道出好的故事,卻沒有文筆潤色的能力。而男主天吾寫作能力純熟,就是缺少創作好故事的能力,缺乏奇思妙想。

創造性和文筆是完全不搭界的兩個東西,自然是不能放一起的。

為什麼讀書有的人越讀越豁達,而有的人越讀越孤獨?

春歸何處 這個題目好,路過聊兩塊錢的,哈哈 1 對乙個真有深刻思想的人,孤獨和豁達是硬幣的兩面,這基本是必然的。之所以你會覺得 他 有側重,只不過是你不夠了解另一面而已。2 同是讀書,讀的不一定相同。乙個讀 鬼吹燈 的人和乙個讀 純粹理性批判 的人,大機率後者更孤獨些。3 讀同樣的書,效果不一定不同...

為什麼同樣是讀書多的人,有的人是書呆子,有的人是滿腹書卷氣?

陶巨集開 讀書本身不會讓人變成書呆子。除非覺得書中更有趣,然後與社會脫節,不和人交往,這樣就會變得呆。但是大部分情況是,讀了書之後讓沒讀書的人覺得你變呆了,實際上並沒有。比如讀了書自己的審美提高了,對周圍的很多小打小鬧的 趣事 失去了興趣,會讓外人覺得呆。或者讀書了之後擁有了文化人的自尊,不願去迎合...

為何有的人總會被台灣人感動?

等待重新命名 各取所需,有的人對大國霸業動容,這個是台灣不能提供的。有的人對溫暖清新的人文情懷動容,那麼台灣就正好提供了這些人的所需。 我們一直標榜我們是善良的民族,禮儀之邦。可是我們發現周圍的人並不是那麼的善良以及沒有那麼良好的禮儀。我們覺得可能是某些地方出錯了。我們猜測或許對岸沒有出錯。 在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