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數學課本的所有公式背會,書上題目再做一遍,就算鞏固基礎了嗎?

時間 2021-05-30 18:43:51

1樓:persona

知道知識的結構,公式之間什麼關係,怎麼證明。有哪些對應的題型。

我當時直接看數學手冊,比較快,然後就去做題。這過程中,總結反思比較重要。

2樓:冬眠夏蟄

把書吃透,就是你在做題目的時候,書上的內容已經不足以幫助你了,不管是公式也好,定理也好,題型也好,你都能做到心中有數,限制你的東西不在書上,這就叫吃透。

回歸課本也是我們老師經常說的一句話,有些同學總是喜歡去刷題,刷一些奇怪的題目,非常複雜的題目,盲目的刷題,刷完了還是一臉問號,

考試還是掛,這就是書沒吃透。把書上的經典題型理解了,書上的公式有自己的認識了,刷題才能增漲經驗,不然就是浪費時間

3樓:我不是炊餅

你這個問題很好,可惜沒什麼人回答。以下是我老婆講給我並教會我的。

我老婆讀書的時候是學霸,她自以為學習很快,和很多學霸一樣比較喜歡炫技,通過做一些難題,做題比別人快來找成就感。直到她大學遇到乙個非常優秀的數學老師。這位老師是很多大學在用的微積分教材的作者,當時已經70多歲了。

老師只強調一點,就是一定要深刻理解每乙個定義。深刻理解,不是背下來。是指知道定義裡每乙個字,每乙個形容詞和名詞的意義和邏輯關係。

比如平行線的定義是:在同一平面上,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則互為平行線(可能文字不準確,純靠腦記的)。其中包含,在同一平面上(推理,立體空間不同平面的不算),永不相交(推理:

暫時不相交的不算),是直線(推理:是直線,不是線段,不是曲線,不是射線),關係是相互的(推理:是相互的,不是只有A是B的平行線,同時B也是A的。

)仔細去研究定義,你會發現,乙個事物的特徵,種類,關係(文科裡會涉及一些相互影響的關係,理科大概就是計算公式),運用邏輯推理就可以從定義全部推出來。所以其實只要想明白了一章裡最開始幾十個字的定義,就懂了後面一整章的內容。即,理解了定義,後面大片的內容,只用一閃而過即過。

用這種方法學習,速度又快,知識又清晰。做題的時候,如果清楚題目中每個名詞和關係的定義,那題目就跟透明的一樣,解題思路會浮現出來。

按我老婆的說法,從此她的學習速度和理解準確性又上了乙個台階。

大學畢業後她去給乙個高二物理才10來分,基本靠猜的學生補習物理。很多年沒有看過的知識,她只是用仔思考和理解定義的方法,課前花十幾分鐘學習,做高中複習題就基本上是滿分。她把知識教給那個學生,一年時間,學生的成績提高到60多分了。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用。

4樓:楊柳

瀉藥。數學嘛,教別人一遍就會了,或者說能丟掉書自己把所有東西推出來就會了。

前半句意思來自亞歷山德羅夫《代數基本概念》的中譯本序,後半句來自日常觀察大佬們。

如何對待大學數學課本中的各種證明

談一點我稍顯膚淺的理解好了,以後再對這個答案進行完善。首先,我們必須弄清定義,翻來覆去地理解,然後再去看定理。定義衍生出性質和引理,這是最初的工具,後續定理的證明會用到。定理看完再回頭看定義,你會覺得這個定義剛剛好。定理的證法,要多總結,發現常用套路。諸如證明等價命題,充分性顯然,那麼必要性可能有比...

有什麼推薦高中生讀的數學課外書?數學課外書?

網研君 愛因斯坦說過,宇宙最不可理解之處,就是它居然是可以被理解的。萬物皆數 會告訴你,在那些看似不可理解的萬物背後,隱藏著一把開啟理解之門的鑰匙 就是數學!這本書從史前時代 四大文明古國 歐洲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巧妙的與歷史學結合在一起,構建了無數歷史或現今的場景,將數學從深奧指出帶到我們的日常...

有什麼好的大學數學課外書嗎?

烽火三月 推薦托馬斯微積分教材,線性代數圖推薦清華大學馬輝老師的課,還有林群院士科普類讀物 微積分快餐 我很喜歡這幾本書,都跟正常教材裡的那些不正常不一樣。 Fly alone 我不是學數學專業的,只能列舉一些我讀過的 莫里斯 克萊因 美 的 古今數學思想 西方文化中的數學 數學與知識的探求 浙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