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才能使其不攀比 不亂花錢?

時間 2021-05-29 22:48:35

1樓:鹽選推薦

讓孩子不攀比、不亂花錢,應注重孩子的財商教育:

越是小時候接受過金錢管理培養的孩子,長大了就越能正確面對財富,越有可能擁有幸福人生。

不統計不知道,一統計嚇一跳——大家平均收到的壓歲錢都在 5000 元以上,最少的同學都有 3000 元,最多的竟然有 20000 元!

天天說,打算買一部新手機打遊戲。

軒軒說,爸爸媽媽說壓歲錢是「從左邊口袋到右邊」,要還給他們。

小公尺說,打算把壓歲錢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捐給貧困山區小朋友,第二部分存定期,第三部分購買理財產品。

程老師驚訝地說:「小公尺,你已經是個小理財家了!」

原來小公尺媽媽曾經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經理、稅務諮詢顧問和 500 強外企的稅務經理。她從大學起,開始自己系統學習理財,既賺過錢,也虧過錢,慢慢摸索出一套適合年輕人的理財方式。實現財務自由以後,她開設了自己的職場小白理財課程,收穫了好幾千的粉絲。

有了小公尺以後,她發現,財商不能等到工作以後再去培養——未來的大富翁,也許會誕生在從小就有財商教育的家庭。而對零花錢和壓歲錢的管理,則是最簡單易行的財商教育。

我們認為,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從孩子學齡前就可以開始了。

3~6 歲財商啟蒙:四步讓孩子認識金錢的作用

孩子學齡前,媽媽們就可以教孩子一些基本的金錢概念,具體包括認識數字,數數,簡單的加減法,大小輕重的比較,錢幣的種類金額,商品貨幣交換的觀念。這裡我們推薦一些遊戲,可以幫孩子更好地認識金錢的概念與用途。

① 給壓歲錢時給孩子硬幣或者零錢,讓孩子對金錢產生直觀的認知。

② 為孩子準備兩個小存錢罐,平時把一角、五角硬幣放到第乙個中,把一元硬幣放在第二個中。第乙個存錢罐的小硬幣可以換成一元硬幣去玩電動搖搖車,第二個存錢罐的一元硬幣數量夠了可以去買玩具。

③ 在家跟孩子玩超市遊戲,請孩子假裝購買蔬菜和水果,通過找兌零錢和購買物品的方式,建立起在生活中應用金錢的場景概念。

④ 帶孩子去超市實際購買日常用品,請孩子幫忙將所需物品按照採購清單放到購物車中,並請孩子將錢交給營業員支付,讓孩子看到錢是如何流通的。

⑤ 帶孩子到爸爸媽媽工作的地方參觀,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的工資是如何得來的——不是從 ATM 機取出來的,而是通過辛勤勞動賺來的。

⑥ 給孩子開立乙個存放壓歲錢的賬戶,讓孩子親自辦理一些基礎的銀行業務,比如填寫存單和取款單,給外地的爺爺奶奶匯款等。告訴他們為什麼要把錢存在銀行裡,為什麼不同年限的存款利率會不同,讓他們有簡單的理財意識。

當然,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也並不總是像理論上那麼簡單,有的時候也會遇到挑戰。

2樓:

社會轉型、價值多元給人們帶來了一些迷茫,也使一些家長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產生焦慮:比如,有些家長總以「別人家孩子」為榜樣,對自己的孩子提出各種要求;有些家長總要孩子超前學習,常常「拔苗助長」;還有些家長,整天忙自己的事業,將對孩子的愛等同於給錢給物……這些問題從何而來、怎樣解決?

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是一種奇特的生物,他十全十美,寫字好看,成績單也好看,乖巧聽話,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考上了名牌大學,工作單位好待遇也好……被符號化的「別人家的孩子」暴露出我們不少中國家長攀比式的教育心態,他們太急切了,恨不得揠苗助長,孩子從小就被要求著「人比人」,做最好的那乙個。

造成這種現象多半是家長的表現和行為出了問題!

落後的恐慌:壓力與功利心的雙重作用。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似乎有些「變了味」。

農村的追著趕著往城裡進,城裡的想方設法要上重點,重點學校的較著勁兒地拼成績……這種「你追我趕」更像是一場惡性競爭。除競爭壓力外,家長的功利態度也是導致孩子在成長道路上疲於奔命的重要原因,什麼有用學什麼,步步為營的教育似乎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但實際上卻讓孩子喪失了成長的樂趣和決定自己未來的能力。

吃顆定心丸:別贏在起跑線,輸在終點線。給孩子報各種學習班,希望孩子綜合發展,知道孩子真的很辛苦,但其他孩子都在補課,父母焦急又心酸。

誠然,對每乙個家庭來說,教育都應該是一件大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些基本的性格塑造、能力訓練、才情培養是必須的。但是,上了課外補習或才藝培訓,就能完善人格、提公升素養嗎?

作為家長,首先應該放平心態,發覺孩子的興趣、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事事都和別人比較。其次應該擺正態度,不要把目光只放在分數、獎狀上。

每乙個「別人家的孩子」的背後,都有望子成龍的家長,而盲目的攀比往往讓家長們深陷漩渦卻無法自拔。心理預期過高、功利心過盛,不顧實際情況、脫離孩子興趣的盲目攀比,不僅會傷害孩子自尊、壓抑其個性發展,而且會破壞家庭親緣關係,甚至產生悲劇。

如何跳出這個攀比的怪圈,成為家長和老師教育的重點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要孩子不虛榮,家長必須加強自身修養,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在孩子的面前不要經常把「穿戴名牌」之類的話掛在嘴邊(特別是家庭並不富裕的家長們),要給孩子樹立乙個好榜樣」。

也許你已經錯誤的給孩子定性為虛榮心強。孩子的認識是有限的,是你平時的錯誤思想影響了孩子。孩子都渴望自己是最優秀的(包括自己的物品),這一點孩子本身並沒有錯。

這是乙個不能保守,不能畫地為牢的世界,可是我們的社會大環境的確給我們創造了乙個干擾項,那就是攀比。這個環境不是容易改變的,我們可以讓孩子們多出去了解和訪問。

孩子有虛榮心,是心理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引導好了,虛榮心可以轉化為進取心,幫助孩子積極進取。如果不加重視,任其發展,虛榮心將成為孩子成長中的絆腳石。

其實家長往往是孩子攀比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經常對孩子說,「你看那個小朋友比你乖,那個同學比你學習好等」,孩子慢慢的就會自覺地跟別人比。可惜的是,孩子往往不比學習,竟比一些不屬於自己的其他東西,漸漸走入乙個誤區。

「攀比」背後的辛苦:乙個「別人家的好孩子」成績好的辛酸辛苦,除了一直堅持上幾門才藝培訓班之外,課程輔導等也參加多種,孩子每天都處在十分忙碌的狀態,犧牲課外時間的童年夥伴及玩樂,這些都是父母不惜成本強加給孩子的,值得嗎?父母把自己唯一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是否會出問題呢?

在教育上攀比未必都是壞事,關鍵看比什麼。如果一味比成績、比分數,或是為了走捷徑、賺加分而比特長,就沒有意義了。但是,如果能從比較中發現孩子的潛力,引導孩子的優勢,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要改變教育攀比現象,就要打破以成績論優劣的教育觀念,繼續推進教育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評價體系。不要把孩子都往標準精英的模子上培養,應該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價值觀,讓孩子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3樓:虎皮紗

這就是為什麼人最好要有一技之長。精神有了寄託,就不會把自己的價值過多寄託於這些外物上。

閒暇時搞些文學、藝術、體育、手工之類的興趣愛好,搞搞精,可以很大程度解決這個問題。

4樓:寶貝茶

其實沒什麼,學生時代,尤其是初中以上,是孩子自尊心最敏感的時候,有時候,不一定是這個產品多好,而是這個產品真的能夠給他帶來除了產品本身的更多的滿足感。等孩子上了大學,或者他極其渴望的東西一旦擁有,他反而釋然了,而且以後再也不會那麼強烈的想要什麼。就好比,一男的,用心良苦,聲嘶力竭追求乙個女的好多好多年,結果一到手,反而覺得就那麼回事,幾乎很快就會分手的道理一樣。

5樓:farlon hou

自信從根本來說就是優越感,無論這個優越感是相貌,家境,學業,特長,亦或是某種經歷,所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加上適當的引導金錢觀。

6樓:小紅帽

雖然這是很久以前的帖子,但是卻是一直存在的問題。

攀比不光是小孩子,成年人也會,怎麼才能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怎麼引導未成年人糾正一些壞習慣,想到就頭疼。

用多少錢的東西應該和購買力成正比。如果乙個月掙1w,沒有其他家庭經濟壓力,穿1k一件的衣服未嘗不可,如果乙個月掙5k,又要付房租水電煤氣還有老婆小孩,花1k買件衣服是有點奢侈了。因為成年人大多是自己掙錢自己花,個人覺得是比較容易改過來。

但是未成年人沒有經濟收入,很多孩子不知道賺錢的辛苦,他覺得向父母要求東西是天經地義,特別是看到某某同學有的東西他沒有,覺得別人的父母就更疼愛小孩。

就很矛盾,如果你和他說自己的爸媽賺錢不如別人多。所以不能給他更多物質滿足,孩子反兒會更加自卑,越自卑越對物質渴望……

雖然我自己還沒結婚,但是家裡有個這樣的弟弟,表弟也是這樣。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是不是等他們長大了就自己會懂事

7樓:徐良永

家有女兒

女兒看到同學買了新輪滑鞋想要! 我告訴她你要在技術上超過她而不是blabla。。。

女兒看到同學買了新自行車想要!我告訴她你要在技術上超過她而不是blabla。。。

無能啊只會這招 O(∩_∩)O

其實很多時候孩他媽就給買了

8樓:

孩子有選擇的自由。你我都有這種經驗,即使理性認同了父母的教導,仍然可能去選擇碰壁;或許回過頭來才發現父母是正確的。

這是一種愛里的博弈……願父母能夠在小事上便給與孩子選擇的空間、誠懇的引導,和不設前提的接納,讓孩子經歷一次次選擇後,能夠感受到父母的勸誡有其合理之處,自己的聽話並不是被逼無奈而是主動選擇的。這樣,經歷大事的選擇時,兩代人之間的溝通或許能夠更加平等和有效。

青春期的孩子們,自我意識萌生的時候更渴望被清晰定義、被看重的人接納,可以理解。但是自我價值、自我認同的建立,如果僅僅是建基於外界,難以長久;相較於物質,我相信一段彼此信任的關係更能滿足人心。

那麼追溯自小成長的軌跡,父母的責任,除了照顧飲食起居以外,一定要給孩子足夠而有原則的愛和關注。如果一家人,從一開始便是即使過著簡樸的生活仍然精神富足,相親相愛,相信孩子會體諒更多,對自己的身份確認也有更多的安全感和信心。

教子的智慧型,我相信《聖經》裡有更充分完全的闡釋。

子女是耶和華所託管的產業,真正能夠引領乙個人健康成長的,只有上帝。

社會風氣難以逃離,但是真理發出的光,會吸引每乙個誠實的生命。

可憐天下父母心。主應許每乙個家庭——無論此時處於哪個階層,或許正遭受的許多難言的辛酸——只要樂意尋求、遵守主的話語,上帝的智慧型一定是夠用的,祂大能的手能夠化腐朽為神奇。

如何才能教育出「完美」孩子

阿圓不圓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就完美了嗎?待人接物大方有禮就完美了嗎?頂多是行為舉止看上去很優雅,這些都是家長和別人眼中的。將孩子是否優秀建立在別人怎麼看上,本身就找錯了基石。同時,只將行為習慣做為孩子是否優秀的評判也很是偏頗。我們教育孩子,常常會陷入細節中不能自拔,遇見問題糾正問題,這本身也沒有錯。...

家長如何參與孩子的課外教育?如何做才能不被課外機構糊弄?

機構就是收割焦慮。本人英文外教水平,理科學士出身,現在在做文理兩棲教師。我不想被收割,所以我不生。也不是沒有辦法,保守估計,我需要一天至少四個學時投入在孩子身上,問題是,這樣養孩子,誰來養我?你看有的答案自己做教師還覺得能為學生負責的,都是騙自己騙到自己都信了。問這個問題的應該是個成年人,成年人應該...

如何教育孩子,碰到有人摔倒時,扶還是不扶?

一路向前 兩個字 不扶。原因一 傷不起,沒有錢。原因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無數事實證明 如果世上有天堂,有地獄的話,扶前在天堂,扶後在地獄。別扯什麼道德,法律我都不相信,怎麼可能相信道德,有錢就相信法律,沒錢不相信法律,只相信人性。生活中要遠離三種人 老人,孕婦,小孩。有一天我也會老,萬一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