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學生會覺得自己看會比老師講學習效率更高?

時間 2021-05-05 14:31:40

1樓:

只有上了大學才知道,大學的老師是什麼樣的。我認為,大學的老師雖然知識理論水平是很高的(這個是毋庸置疑的要不然怎麼會在大學當老師呢?起碼也是個博士吧)但是大學老師的教學水平堪憂,自我感覺講課的技巧、教學方法等方面還不如很多中小學老師呢!

而且很多就只是在念PPT,所以,我在上大學時就有乙個感覺,聽他們的課還不如自學效率高呢!

在大學裡,如果遇到會講課的老師,那就抓住機會吧,有幸的是,我在上大學的時候就遇到了幾個,聽他們講課真的是很清爽的感覺!哈哈!

2樓:若隱

大學雖然是乙個適合自主學習的地方,但是其實課堂上老師講的東西才是更重要的。

有輸入才會有輸出,真正有效率的事情其實是在老師講課之前預習,講課之後複習。但這種現象經常會讓學生誤以為是自己進行預習和複習了,才有的自學效果。

有些人會反駁了,學霸不是經常自學成才嗎?或許有些學霸從小自學,能夠十幾歲就上大學。但這只證明他會應試而已。

學習不是單方面的為了應試或者獲取更好學歷的,它的最終目標應該是使我們年輕人奮發向上,更加自律,讓生活更有意義。

3樓:

雖然聽說過好學校的人家自己看書就能比課堂講的學到好多

但現在知乎使用者沒那麼有β格,我覺得自己為是的多吧,自己以為自己都懂了

看懂了和能講出來一樣嗎?現在看懂了和以後還記著一樣嗎?

4樓:等一封信

天哪老師一節課講一章我能一下子記住?光看老師做例題我下次看到就會做了?不需要時間消化嗎?

有時候老師念一遍概念乙個字乙個字解釋,我很想說我們看得懂概念,我們是不懂原理不會做題。。。。

嗐!說白了就是大學需要課前預習,這個預習是自己學一遍,當上了一節課的學,不是只大概翻翻的預習,把自己學不懂的記下來等老師講。

這樣才覺得一節課是有效率的,該學的加深了印象,不懂的點學懂了,這才叫學了。

我剛開始真的……一節課啥都記不住,後來我發現能自己學懂的要提前記住。。。

嗐!都是淚啊!

5樓:

有的老師上課只按照PPT上的念,而且PPT的內容都是從書上大段copy上去的,絲毫不分享自己的見解,我五分鐘看完的內容老師能講十分鐘,所以自己看書學不香嗎!

6樓:有故事的陳同學

自己看會

首先是主動學習,證明自己有學習的動力和慾望其次自己看會一般是做到知曉其中的原理,可以很輕易做到舉一反三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看會說明你有自學的能力,這個能力是很難學會但是未來的人生中又很重要的一種能力

老師講——填鴨式,被動

作為馬上要面對社會的成年人,沒有自學的能力,emmmm···是吧

7樓:一代小熊

「書籍是最好的老師」,很多偉人都表達過這樣的意思。閱讀可以讓死人「復活」,可以讓外中國人變成中中國人,可以讓不認識的人變成熟悉的人,閱讀可以把所有的偉人變成活生生的老師,閱讀可以以所有的大師為師,羅素描述讀歷史:「幸福又算得了什麼呢?

他們所得到的乃是比幸福更加美好的東西:那就是善於與偉大的人物為伍,生活於對崇高的思想的渴望之中,並且在每一次困惑中都會被高貴和真理的火光所照亮。」

我認為,對於人文社會科學來說,讀大學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就是利用大學的學習條件學會讀書,知識可能會過時,專業也可能會落後和淘汰,但學會讀書則是終身有用的本領。學習知識的讀大學只是讀四年,而學習讀書的讀大學則是「終身」讀大學,學會了自己讀書就意味著具有知識更新的能力,不論是在知識上還是專業上都可以與時俱進。「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梅貽琦語),老師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但老師的好與不好不在於他的課講得好與不好,或者是否講授了很多知識,而在於他是否教會了學生自己讀書。

大學老師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學生讀書,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傳授讀書的經驗。優秀教師不僅僅在於其知識淵博、學識深厚,更在於他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不能和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康德、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莎士比亞、魯迅等相比,懂得如何引導學生以這些偉人為師。

今天的中國當代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有很多問題,比如理工科學生人文素養很欠缺,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生知識過於偏狹,學中文的不懂歷史、哲學和倫理學,這當然與當代學術分工以及教育分科有很大的關係。各大學都採取了很多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比如辦綜合班,增加通識課,一年級不分專業,理工科專業增加人文課程,鼓勵跨專業選修課程,開設各種輔導班、提高班等,但我認為這些都不得要害,解決的思路和方向都是錯誤的。

知識單一和偏狹的問題只能通過讀書解決。其根本辦法就是減少課程,給學生更多的讀書和思考的時間,只有學會了讀書,才能夠真正突破專業限制,並從根本上幫助學生提高專業水平和能力。所謂「專業」,都是人為地分割的結果,知識本身具有一體性,對於人文社會科學來說,任何專業都需要大量的相關知識,只有通過不斷讀書才能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

8樓:氣球女孩

中國大學的現實是,上課和大學的層次地位是相反的。大學層次越低,上課越多;大學層次越低,學生讀書越少。一段時間,各大學都對自己的大學進行定位或歸類,或「研究型大學」,或「教學研究型大學」,或「教學型大學」,這雖然主要是從辦學模式和構成上進行區分的,比如「研究型大學」學生中研究生比例佔很高,而「教學型大學」主要以本科為主,但實際上,它也很好地說明了各種層次大學的特徵以及造成這種特徵的部分原因。

事實上,在中國,「研究型大學」基本上是一流大學,而「教學型大學」基本上是三流大學。「研究型大學」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強調學生自己讀書思考,因為讀書思考是做研究的最基本條件,其本意是培養學生的科研和學術能力,但卻意外地培養了學生很好的學習習慣和學學術品行。「教學型大學」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上課,在這裡,「教學」和「上課」幾乎就是同義的,老師的主要任務是上課,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就是聽課、作筆記和考試,考試成績是學業好壞的主要標準。

頂級「研究型大學」學生的「成才」主要是通過自己的讀書思考來完成的,學校只是給他們提供了學習的條件和環境,比如圖書、學習和交流的氛圍;「教學型大學」學生的「成才」主要是通過課堂完成的,人生所需要的知識、智慧型和情感,都是從老師那裡「聽」來的。因為學會了自己讀書,所以「研究型大學」的學生大學畢業只是人生學習的開始;而由於沒有學會自己讀書,所以「教學型大學」的學生大學畢業基本上是人生學習的結束,有的人從此不再與書籍和學習打交道。

更可悲的是,三流大學師資水平本來有限,上課任務重,知識更新慢,又重複講授,學生也不願意聽課,以至最後上課和聽課之間搞成尖銳的矛盾。學校管理部門想出很多辦法管理學生,比如上課不准帶手機,上課點名等。有的老師非常誇張,上課時點一次名,下課時再點一次名,甚至課間休息也點一次名,並且把這種所謂「考核」作為學業成績的乙個重要的依據。

相反,一流大學的老師水平本來就高些,課並不多,對課堂非常重視,有的老師對每一節課都作精心的準備,效果反而非常好,聽課的學生很多,良性迴圈,真正發揮了課堂的作用。

大學當然要上課,不上課怎麼稱得上是上大學呢?但現在的問題是,大學課太多了。應付上課,老師、學生都很疲憊,學校行政人員和管理人員也很疲憊。

我認為,大學學習當然要學習一定的知識特別是專業知識,要掌握一定的技能特別是專業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學習掌握知識與技能的途徑、方法,提高思維能力,提高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事實上,知識是無限豐富的,人生所需要的知識也是非常豐富的,並且是與時俱進的,但大學學習能夠給人一生提供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而課程能夠給人提供的知識更加有限。就知識對於人生的有用性來說,知識越是基礎性就越有用。

大學的優勢在於,它不僅讓人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學習知識,大學所學習到的知識可能會過時無用,但大學所學習到的如何學習知識卻是終身有用的,它可以保證人一生都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之中,保證人一生都可以不斷獲得知識。

9樓:卷阿

閱讀本身就比說話要快,從獲取資訊的密度上講,「自己看書」本來就比「聽老師講」效率高。

幫助構建起整門課程的邏輯體系。不善於總結的學生,自己看書,可能會陷入細節,而缺乏高屋建瓴的思維。

啟發學生思考。不是每個學生都有批判性思維的。大部分學生看書時,缺乏思考,不知道如何發現並提出問題。這是學習如何做研究的第一步。

將最新的科研成果與課本上的知識相結合。學生是需要了解這門課程的最新進展的,僅僅課本上的東西是不夠的。

坦率地講,很多老師做不到這些,或者說,不願意花精力做到這些。

不過,更坦率地講,很多大學生如問題那麼說,不過是給自己逃課找個理由,自己騙自己。你看書了嗎?

10樓:小晏同學要加油

真切的大學生活體驗。

一些課程的老師用著用了好多年的PPT,照著PPT從上課念到下課。

一些課程的老師上課負責開頭和結尾,中間全程讓同學來講。

PPT裡面的文字都認識,不拓展不解釋照著念真的不如自己知網看的文章。

同學之間的水平差距其實真的不是很大,達不到思想的碰撞擦出火花,自己探索可能會更好一些。

通過高中的學習,大部分同學擁有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比起來前兩種情況,肯定會好一些。

當然,大學裡的很多老師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聽老師講還是自己學,關鍵還是看自己。

自律是關鍵!

11樓:不想發光的小金子

很簡單,主要原因不是他們的狂傲,不是他們的無知,也不是教師的無能,而是由於客觀存在的教育現象。

事實上,985和211高校的大學生在整個大學生群體中佔比是很小的。不一定每乙個重本學校的學子都會覺得老師講課的效率大於自學,但從概率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需要糾正的是,他們並非是非此即彼的關係。

名校教師的教學風格,通常是道而弗牽,開而弗達的。他們一般只將自己定位為引導者,學生需要在他們的引導之下自學,兩者巧妙地結合,離不開教師的教,也離不開學生的學。而那些學生所用的教材,很可能就是課堂上的老師所編著的。

自己寫的教材,上起課來自然得心應手,對書中的內涵和精髓也自然如數家珍,不至於誤讀。

像一些普通

一、二本學校的教師,也許不乏出類拔萃的專家學者,但佔比就顯得小了,而至於更低一級的專科類,好教師就更為稀缺。

所以,對於自覺的學生而言,與其聽一位本事不大的教師講課,自己自學乙份還不錯的教材,效果很有可能真的會高於聽課所得。

其實,到了大學了。大家不用再按照小初高的思維去學習,不管是哪一層級學校的教師,一般都是用來引導你的,有些時候,它們就相當於一本字典,乙個搜題神器。除非自制力是真的差勁,否則被牽著鼻子走,不失為乙個良好的被動策略。

最後再提醒一下諸位,你們覺得會有這種想法的大學生可能是那些課也不聽,也不自學的群體嗎?不會的,他們壓根就不會進行比較。

會是那些名師手底下就讀的學子嗎?可能性也很小。因為他們估計也不會去刻意地區分。

那麼,答案就很顯然了。

那些遇見的老師不怎麼樣,但自己又比較自覺能夠自學的學生,是形成這一主流觀點的群眾基礎。

為什麼大學生會非常懷念高中?

橘月 高中聚在一起 抱團取暖 呀,應該是有一種集體歸屬感。到了大學開始慢慢走向成熟,更多的是獨來獨往的時候。高中目標明確,就乙個,為了高考,會讓你感覺到為目標奮鬥的充實。而初入大學有很多人暫時失去了目標,會感到迷茫。這是否會令你感覺,怎麼看起來大學似乎還比高中差了一些?但你再來看 且,學習的內容擴充...

為什麼大學生會如此沉溺於手遊?

此次知之甚少 不止大學生這樣,其實在各年齡段都有這種情況。沉溺遊戲這個現象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以前大家都沉溺電腦遊戲,現在手機發展好了,遊戲廠家也開始把端遊發展成手遊,電腦上的遊戲在手機上也能玩到類似的了,而且種類還比端遊多,理所當然的大家就把重心偏向手機了。以前玩個遊戲還要逃課曠課什麼的去網咖或者...

當代大學生為什麼會覺得迷茫?

淋漓 應邀回答,我認為我是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我今年剛上大一,我是學醫的,所以一到期末就開始了無止境的背書。我認為當代大學生之所以會覺得迷茫主要還是因為沒有目標,上大學之前就應該先想好自己的大學生活應該怎麼度過,定下乙個目標,制定詳細計畫,每天按照計畫走,也就不會那麼迷茫了,反而會覺得充實。還有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