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裡的 濁子音 和別的語言有區別嗎?

時間 2021-05-08 08:56:03

1樓:Fancy

有的有,有的沒有。

bd兩個拼音字母表示的子音和bd兩個英文本母表示的子音是不同的,前者是不送氣的清音,後者是濁音。這是有區別的那種。

mnr三個拼音字母表示的子音是地地道道的濁音。

2樓:「已登出」

漢語普通話b、d、g是濁音的清化音[b]、[d]、[ɡ],與[p]、[t]、[k]的區別在於發音沒那麼用力。

英語/b/、/d/、/g/在很多情況下也是[b]、[d]、[ɡ],所以英美人不會把中中國人發的b、d、g當成p、t、k。

至於為什麼功夫是kungfu,這種拼音不一定是英美人發明的,可能是法中國人、義大利人發明的。如果是英美人,肯定是gungfu更合理。比如美國動畫片《功夫熊貓》有個「烏龜大師」,他的名字叫Oogway,是漢語「烏龜」的音譯。

3樓:伊伊爸爸

我來回答以下「初中英語老師告訴我們 star、school 裡的清子音放在 s 之後要濁化,事實是這樣嗎?」這個問題。

結論:如其他答主的答案一樣,這個發音現象不是「濁化」,是清子音不送氣,聽感上像該清子音對應的濁子音。

star /stɑr/ 和school/skul/中,s、t、k均為清子音,兩個清子音相遇,前乙個清子音送氣,而後乙個清子音在氣息不足的情況下無法完成送氣這個過程,此時氣息不足,所以第二個清子音在發音時就不送氣了。

sk:basketball skate ski skin sky school

st:stay start star still study

str:strike strong street stress

sp:sport special spirit space

造成這個發音現象的原因,我覺得是因為美中國人很懶,怎麼方便怎麼來。口語中有很多發音規則,如:

兩個母音之間的t會發的像dn後面的t有時會省略

ing中的後鼻音會發成前鼻音n,並與後面的母音開頭的單詞形成連讀(coming up、going on)

單詞末尾子音和開頭母音的母音連讀(come on、check it out、look at)

最後,總結下其他答主的內容:

通俗的講,清音聲帶不震動,但由送氣和不送氣之分;濁音聲帶震動,但中國人對於清音不送氣和濁音的辨別能力偏弱;

漢語拼音與英語音標儘管有著近似的發音符號,但在發聲時呼叫了不同的口腔部位

漢語除了聲母是m、n、l、r是濁聲,其餘都是清音,只有送氣與不送氣之分;漢語中送氣音有:p、t、q、k、c、ch英語共有10對對應的清子音和濁子音:發聲部位相同,區別僅在於是否聲帶震動p/b、t/d、k/g、f/v、s/z、θ/、/、t/d、tr/dr、ts/dz

4樓:布依知識堂

布依語壯語的濁音跟清音差別很大,而且是前喉濁音。跟吳語的b d g不同。它們前面帶有?

音素,然後再滑向b, d. g.布依語的前喉音素在b d g沒有帶介音?

j, ?w.明顯。

5樓:三家分金

現代漢語濁子音,和其他很多語言的濁子音相比,有以下不同點:數量非常少、無濁的塞音和塞擦音、無全濁音聲帶實際顫動不大、發音時受送氣非送氣對立影響比較清化、沒有清濁對立。

6樓:惟一銘

弱答漢語裡的濁子音,這個沒有學習語音學的即使母語裡有很多跟「世界濁子音」可以共通的「清濁子音」區別的,也不知道「濁子音」是怎麼回事。

認真地說,濁子音的「濁」可以有很多不同表現方式。

即使排除印度巴鐵和斯里蘭卡的送氣濁,也是。 所謂vot,只是濁子音的其中一種很明顯的表現機制罷了。就是發出這個聲母的瞬間之前,在喉/口腔/鼻會有乙個低沉聲音出來,使其聽起來更渾濁。

國內聞名的的北吳派的乙個個字唸的清濁區別,就大體上不是vot型濁子音(尤其bdg)

北吳式的是濁氣/馳聲型濁音,特徵是母音/韻母的氣化在南中國其實挺多的,而其實在無聲調臨近語言和口語中遠不止吳湘。鄂贛桂粵,北韓半島,南島和非洲南美非洲眾多口語,乃至德語和英倫英語都存在。

另外的還有鼻冠濁音,即典型閩式濁塞音。在英西法意等語言裡的拼寫是mb,nd,ng,如green的g的濁度基本上是比不上english的g的濁度,前面n的鼻音增幅是理所當然的。日本地道關西口語,東北口語應該還有很多這種鼻音明顯的濁子音。

這個在非洲南部斯瓦西里語有很多,鼻音重得比閩南更厲害。而且他們會有不帶鼻音的濁bdg和帶鼻音 mb,nd, ng的成組對立。

還有乙個很廣泛可見的是內爆濁塞子音。這個在兩廣(廣東只一小部分),海南,非洲和中南半島,還有北美中美一些印地安語言中。它的特點跟vot型,濁氣型和鼻冠型濁塞不一樣。

我感覺挺依賴發音部位本身的。上文的三型是可以發出聲母之前/發出聲母之後用伴隨發音實現「渾濁聽感/伴隨響音」,而現在的中南半島內爆可以不依賴發聲伴隨機制的作用。按照達人poem的說法,b以下唇為發音主動器官,上唇基本不動,下巴在"b出來"之前動作很小,就可以完成乙個內爆b。

發音依賴舌頭的內爆d更明顯,以舌頭比較柔和地在上顎滑過去,只要發音瞬間緊一點,造成可以「d」而不是「l」的聽辨效果,那就是內爆d。內爆的g…不熟悉,原來在下是混過寮國泰國的他們並沒有這個音。

這種比較典型的表現就是,存在乙個又像m又像b的b,跟典型的普通話b對立;也存在乙個又像l又像d的d,跟典型普通話d對立。

--回到題主問題,確實是我們不夠濁。但就西方語言,還有,中南系,東南亞島嶼系和清真系的口語來說,把上面任一種能解決了聽和發音就足以明白問題答案。並不需要追究到在下這一步。

(←_←說得輕鬆)

就題主所知,題主在學法語的經歷中碰到過上海市的70後同學和汕頭市的80後同學,他們都可以直接用母語單字發音代入法語來比較輕鬆過掉這一關。

7樓:

濁子音就是濁子音全世界都沒區別有區別的只是標識他們的字元

我覺得只是漢語拼音所使用的字元導致我們不認識清濁區分但並不是我們不會區分普通話裡沒有濁音所以老師也不會特地告訴你 bdg這三個聲母在其他的語言裡是另一種發音的標識

8樓:夜深沉

題主混淆了常用來表示濁子音的字母跟語言中的濁子音的關係。漢語拼音系統用「常用來表示濁子音的字母」 b、d、g 來表示漢語中的不送氣清子音 [p]、[t]、[k],因此不能因為使用了「常用來表示濁子音的字母」就把其代表的子音認定為濁子音,而是應該實事求是,正本清源,分清字母與音值的實際關係為要。

至於英語中位於詞首的 sp-、st-、sk-,其中的塞音字母 p、t、k 的實際音值依然是清子音,只不過是用不送氣形式替換了送氣形式,並非「濁化」。

9樓:秦海桓

從國際音標自身的體系來說,二者是相等的。但對具體使用者來說,是試圖借用形式的區別來表示語言中特定的對立,這只是一種相對於國際音標本身設計邏輯來說不夠合理的形式借用(實際上則是對一些嚴格的音位區分,國際音標還有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或被IPA組…

顯示全部

10樓:行行

我來答一下。比較流利使用漢語,英語,韓語。粗略學過日語和泰語的發音。

下面把濁子音逐一比較

英語:和漢語差不多

韓語:沒有清濁之分。但是分送氣音(如ke),松音(如,介於ke和ge之間),緊音(如,發音很緊張的ge)

日語:和韓語差不多

泰語:k,t,p這樣的子音是單列的,成對的是清子音(d,b)和帶鼻音的濁子音(nd,mb)

11樓:

很慶幸吳方言中不少同時保留了清送氣, 清不送氣,濁音不送氣的三分對立,相比其他漢語小夥伴學外語發音輕鬆很多。

舉個例子:

清音送氣: 康

清音不送氣: 剛,江,講,港

濁音不送氣: 扛,戇

12樓:

現代漢語(指標準普通話)中沒有清濁(voiceless/voiced)之分的,但有送氣和不送氣(aspirated/ unaspirated)的區別。

舉個例子,漢語裡「波(bo)」和「坡(po)」並不是清濁之分,寫作國際音標分別是/po/和/p'o/

而book,國際音標寫作/bu:k/, /b/是濁的,聲帶會有顫動,而不是讀成/pu:k/,但如果讀成/pu:

k/並不會引起意義的改變,只能說發音不夠準,這也就是說英語中送氣或者不送氣並不能區分意義,再舉個例子證明一下,stop,t在這裡應該讀作d,如果讀成了「思套譜」,是能說讀的不准,但是依然是這個詞,依然還是這個意義。

而漢語中送氣和不送氣是能區分意義的,波bo和坡po不同,大da和他ta不同。

13樓:

「儘管清聲和濁聲是所有語言中都有的,但具體到清阻音和濁阻音的對立,並不是所有語言都有的。全世界大約三分之二的語言中存在清濁塞音的對立,如英語、法語、日語、泰語等。其餘三分之一如漢語,其大部分方言中沒有清濁塞音的對立,只有清阻音p,t,k等,而沒有相應的濁阻音b,d,g等。

只有在吳語、部分湘語、閩語和贛語種有濁阻音存在。」

在聲波圖里,濁子音除阻前有一段「濁聲槓」。

清濁和送氣不送氣是不一樣噠,送不送氣對應中文的t和d,濁子音在漢語裡很少見,但比如在法語裡是非常需要和清子音區分的,但經常聽不出啦...如果說英文能帶著濁子音,就是口語的一大進步了。

參考文獻:

朱曉農《語音學》

14樓:

因為有些語言的人分不清g/k,d/t,b/p,這些音在它們的語言中並不是相互區別的音位,而是音位變體,他們對這幾組音的區別並不敏感,就像中中國人對前阿,中啊,後啊的區別沒察覺一樣,所以把doufu說成tofu等等。

15樓:

爆破音常見的可以分三類,以雙唇為例:

A類,不帶聲送氣,[ph],如中文中的「坡」,英語中的「port」。

B類,不帶聲不送氣,[p](IPA非正式補充條例中寫成[p=]),如中文中的「波」,英語中的「sport」,義大利語的「pia」。

C類,帶聲不送氣,[b],如英語中的「ball」,義大利語中的「bianco」。(中文中在弱化、輕聲時也可能有帶聲的字。)

中文的母語人,一般會把A類看成一組,B類和C類看成一組;印歐語的母語人,常常把A類和B類看成一組,C類看成一組,從字母寫法上就可以看出來。

當然,這個分類也很粗糙,因為實際上各國的發音還有更細微的不同。我記得Catford在他的語音學中描述過:

下面是對之前@梁海 等人的回答的一點異見:

帶聲不帶聲和清濁本來就是兩組概念,前者是語音學的概念,後者是音系學的概念。

過去以為爆破音的對立就是不帶聲不送氣、不帶聲送氣、帶聲不送氣(最多加乙個帶聲送氣)。沒辦法,高本漢是瑞典人,只見過這種對立,所以直接拿來套「清濁」,以為中國古代的「全清」、「次清」、「全濁」就是這麼一回事。結果趙元任去中國南方吳語區一調查,沒有多少音是帶聲的,於是說什麼大部分地區是「清音濁流」、只有溫州等地區是「真濁音」。

這種說法其實就是假定古漢語的全濁是帶聲。

根據現在的研究,吳語大部分地區還是清音濁流多,也就是聲母不帶聲、但是從聲母到母音都帶著breathy的氣聲狀態;帶聲的音很少。我自己採到的音有的甚至清音是帶聲的、濁音是不帶聲的:清音是內爆音,配高調,聽起來也很清冽;濁音是上述的清音濁流。

倒不妨猜想一下,中古的三套對立,說不定全濁聲母本來就是清音濁流呢。

總而言之,清濁和帶聲不帶聲的概念最好區分開來。

漢語國際教育(師範)和漢語言文學(師範)的區別?

文嘉 建議漢語言文學,漢語言文學可以出國教漢語,漢語國際教育想在國內找到漢語言文學的工作就有難度了,君不見學校招聘都特意寫著漢語國際教育請勿投遞嗎! 你好好想想 不一樣的。漢語國際教育通俗來講,是去教外中國人學習中文的。而且個人感覺漢語國際教育學的範圍更廣,涉及到二語習得相關知識理論。但是看了好多帖...

大學戲劇文學和漢語言文學有什麼區別?

就給你這麼說吧。綜合類大學的所謂戲文大多數划進中文系文學院的。學了四年學的可能不是戲文,學的是四不像。我覺得學戲文還是需要乙個氛圍,比如你們隔壁的導演系 表演系 舞美系共同營造的 舞台氛圍 戲文最重要的不是所謂文學性,而是戲劇性!這個東西是舞台屬性!舞台的文字,才是戲文。大多數院校都沒有這樣的條件。...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和對外漢語的區別?

陽陽 別人說過的我就不說了。對外漢語就是第二語言教學的一類,學科的定位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學習的內容除了漢語本體研究更多的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內容,比如對外漢語教材教法。而且學習對外漢語一定要考漢辦的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整體來講,對外漢語更像是搞教育教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包括語言本體研究和各種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