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耳聽損達110分貝左右,適合用哪種助聽器?

時間 2021-06-01 11:41:29

1樓:聆聽美好聲音

這樣的極重度的聽力損失了,建議來驗配中心複查下每個頻率的聽損,結合聽力選配合適的助聽器,如果後期佩戴助聽器無效果,可以考慮做人工耳蝸的。

2樓:海之聲天津紅橋

雙耳屬於極重度聽損,最佳方案是人工耳蝸,不過人工耳蝸手術前序評估是否有手術禁忌症,可以配超大功率的助聽器先聽聲刺激聽神經。

3樓:絲塔芙

雙耳聽損達到110分貝實際來說應該是要人工電子耳蝸才能達到好的效果,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要看具體檢測的情況是原因的聽力損失,如果是聽神經細小,助聽器的效果反而好於人工電子耳蝸的;目前的助聽器也有大功率的耳背機,達到120分貝;不管怎麼樣最終都要看檢測結果和最終使用的結果的。最好去連鎖的大型的多對比,這樣貨比三家不吃虧嘛。

4樓:惠耳18067216722

如果雙耳確診聽損這麼重,首選肯定考慮人工耳蝸了,如果考慮人工耳蝸風險可以嘗試試聽各品牌的大功率耳背機。如果是兒童或嬰兒的話建議去專業的聽力中心做更詳細檢查,以免誤診

5樓:吳醫生

這種聽力損失程度不在助聽器的驗配範圍,最佳干預方式應該首選雙耳植入人工耳蝸。次選方案雙模式干預,即人工耳蝸+助聽器,但前提條件是單耳低中頻1000HZ以內有殘餘聽力,且在80分貝以內的,一般可以考慮低中頻殘餘聽力差耳植入人工耳蝸,那麼另外乙隻低中頻殘餘聽力相對好的耳朵戴助聽器。至於戴哪種助聽器效果好,其實效果好不好跟助聽器品牌沒有太大關係,更主要的取決於聽力專家的專業服務水平,只要是國際一線品牌助聽器,選擇特大功率的助聽器都沒問題。

有條件進行雙模式聯合調機的機構及聽力專家是首選,能夠充分保證您現有條件下實現最佳效果

6樓:

雙耳聽損110分貝已經是極重度了,超過120分貝就是全聾了。可見已經非常重了。這個聽力如果估計不是短時間了,如何一直有助聽器的干預史,那使用超大功率標準耳背機可能還有點用,如果沒有干預史,那助聽器不建議配,簡易人工耳蝸。

7樓:HYSOUD987

雙耳屬於極重度聽損,最佳方案是人工耳蝸,不過人工耳蝸手術前序評估是否有手術禁忌症,可以配超大功率的助聽器先聽聲刺激聽神經。

8樓:冒充生薑的小土豆

聯絡您去專業的聽力中心做乙個全面的聽力檢查,測一下全頻的聽力哦。目前助聽器最大功率是120分貝的,您這樣的聽力的話,不知聽損時間多久了?建議可以去專業的中心試聽幾款看看,如果助聽器效果欠佳,這樣的聽力也是需要考慮人工耳蝸的。

我阿姨家的孩子聽力雙耳> 100,一耳助聽器一耳人工耳蝸,現在講話很好誒…他們從小就在惠耳那裡測聽除錯的,你可以去看看

9樓:花開滿屋

這麼重的聽力損失,想要效果好,首選人工耳蝸。

助聽器的話可以選擇120分貝超大功率耳背式助聽器,至於哪一款比較好,這就要題主去門店現場試聽了。心裡要有合適的期望值

10樓:buing醬

最佳干預方式肯定是考慮人工耳蝸了,但是需要看看是否有做人工耳蝸手術的條件,比如說內耳是否有畸形?聽神經是否功能良好?是否存在細小問題?

等等,這些在術前都會有專門醫生進行評估效果,適合了才能做的。一般來說,在人工耳蝸術前也是需要適配3-6個月的助聽器的,先看看聽神經到腦幹的功能如何?看看這條線首先通不通。

像這麼差的聽力,也只能嘗試120分貝的超大功率耳背機了呢~~~~

11樓:耳之家

不知道你說的110分貝是平均聽力還是某個頻率的聽力,一般如果平均聽力已經達到了110分貝,助聽器的幫助已經很小了,如果要嘗試,可以試試超大功率的耳背式助聽器。如果助聽器的效果不大或者沒有效果了,那就需要人工耳蝸了。

雙耳輕度聽損雙耳配戴助聽器好還是單耳好?

除非有比較特別的聽力損失,助聽器一般都建議雙耳佩戴,雙耳佩戴可以提供更好的方向感,增加在嘈雜環境中的助聽效果。不建議交替輪流佩戴,也不建議需要的時候佩戴。但也有個別的助聽器使用者,尤其是部分老人,有雙耳干擾的現象,這種情況,建議使用效果較好的一側耳佩戴。當然是要雙耳配戴助聽器,增強方向感和立體感,消...

小孩雙耳聽損都在90分貝,配助聽器還有用嗎?

藍花矢車菊 你好,孩子聽力這麼重!不會說話吧?配助聽器有沒有用要根據完整的聽力學檢查才行!0 6歲是孩子語言發育的關鍵期!不能再拖時間了!如果助聽器沒用就要考慮耳蝸了 woshihaoren 我不知道你說雙耳90分貝是用平均值算出來的,還是某乙個點的。這個需要你的測試報告,完整的所有的測試報告來進行...

9個月孩子神經性聽損,雙耳輕度到中度,請專業人士建議,是否一定要佩戴助聽器?

hellex 這聽力還不到做耳蝸的水平吧。先帶助聽器,隨時關注孩子的聽力狀況,建議到省級以上大醫院看看,一旦繼續惡化就要考慮耳蝸手術,別耽誤小孩的語言發育是首要的! 充滿希望 本人女現在23歲現佩戴助聽器,因為小時侯家人以為是自己性格不愛理人,一直沒有去醫院檢查,直到自己懂事了才去醫院檢查發現真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