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當生活越碎片化,人們對 巨集大敘事 的需求就越迫切?

時間 2021-05-10 18:09:05

1樓:東北情報局

不見得。碎片化時代也好,整體化時代也好,人都是追求崇高與,而崇高與巨集大又不是一會事。崇高是美的範疇,巨集大敘事是方法範疇。

兩者都不屬於乙個思考唯獨,方法的使用往往與主流意識的要求有關。

2樓:十里塵華笑春風

受邀致謝,

"是不是當生活越碎片化,人們對「巨集大敘事」的需求就越迫切?"

這個問題本身的提出是不是"巨集大敘事"的一部分?心理諮詢關注的是每個當下來訪者具體生活中的具體生活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困擾。與這類借用專業詞彙的籠統模糊寬泛的近似玄想形而上之純頭腦風暴,關聯不大。

"當人們不再能夠在日常生活裡感受到直接的意義和價值感時,他們會傾向於通過書本或是更大的視野,來確定自己在工業社會裡的位置?"

這段學術書本氣息很重的話語,是不是也是一種"巨集大敘事"?我對脫離實際生活苦樂經驗的純學術話語,一直保持著一種警惕的距離,這種高度抽象脫離具體生活經驗的話語,除了進一步製造人腦中自以為真實世界的幻象,還有什麼呢?

的確,現代生活的人們會更多的感受到個體生命的某種迷茫,找不到方向,空虛寂寞孤獨無聊等等,這本是人生生命經驗的乙個部分,解決的方式,則取決於種種個人因素以及外在的文化環境,甚至對於一些人是沒有解決的方式存在。總之這個問題,以及問題的補充問題,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與價值。

3樓:飛天糖葫蘆

剛才在跟我老公打賭一件以前發生的事情時突然想到乙個問題:我自以為我的記憶是正確的,然而事實證明我是錯的,那麼,為什麼我的記憶明明是失實的,但自己卻深信不疑呢?我想,是不是因為人對過去所發生的事情總會變得模糊,但是同時人又必須對過往形成一種自我敘事才能成全自我存在的意義感和價值感,而不管這種敘事是還原客觀的事實本身,還是自我建構的虛假,只要完成了自我敘事的整體性完整性,人就能不至於因為碎片化而走向瘋狂?

這樣想來,其實所謂的正常人與瘋子僅僅一步之遙。

4樓:梁心

首先結論:巨集大敘事和碎片化並不是兩種對立(物極必反)的狀態, 而是一種類似、同質化的狀態。 或者說,「巨集大敘事」本就是「碎片化生活」的一部分。

因為巨集大敘事能給予人意義感和價值感,所以生活碎片化的人們試圖在巨集大敘事中彌補自己的空虛,尋找自己的價值。 但實際上呢,巨集大敘事卻是最為空洞空虛的事物,除了模糊寬泛的價值,振奮人心的話語以外,並沒有實質性的內容。

用「空洞」的事物來彌補「空洞」的生活,似乎是不合邏輯。

但換乙個角度思考,根據吸引力法則,也許是因為已經習慣了碎片化的人們,不由自主地會被同樣空洞的事物所吸引。 因此,此時潛意識裡也許已經明白了巨集大敘事的空洞本質,明白了它帶來的所謂「意義感」和「存在感」都只是掩蓋本質的包裝。

所以,如今人們追求巨集大敘事,與沉浸在其它碎片化的資訊中並無兩樣,都只是空虛的生活中的一部分。 而那些所謂的意義感和存在感,或許只是一種自我欺騙的安慰劑罷了。

5樓:薩菲大羅斯

是不是當生活越碎片化,人們對「巨集大敘事」的需求就越迫切?

當人們不再能夠在日常生活裡感受到直接的意義和價值感時,他們會傾向於通過書本或是更大的視野,來確定自己在工業社會裡的位置?

人們才不會確定什麼自己在工業社會的位置,人們無論是看書還是搞別的,最終的目的還是強化【自我】的意義而已。與【巨集大敘事】無關。任何能實現人們眼中的【自我】的事情,都可以說有巨集大意義。

哪怕是吵架,買書,或者發射火箭。

無論是生活中的瑣事,還是社會,宗教與國家的大事。

如果上述的這些無法再凸顯人們心中的那個【自我】的意義時,它們就會被再次拋棄。

6樓:于昕鷺

「元敘事」已經被解構了,祛魅後就再也建不起來了。重構只能建立於碎片敘事的基礎上,破鏡又難圓,拼後的鏡子要不就是碎片的堆砌,要不就是裂痕的永存。

但是,鏡子的碎片照樣能照出人的光彩,「小」不只能說是視野的狹窄,更是風景的濃縮。從碎片中尋找意義吧,而非簡單的拼湊。「敘事」不是層壘的建構,而是無數重疊與展現的和諧整體的圖景。

7樓:

This answer is written in English to execute this Xiangfa: Surreal Splinter的想法 - http://www.

8樓:

既然是掛的心理學抬頭,我就稍微摻一腳好了。

1.我們已經觀察到「碎片化」和「對巨集大敘事的需求」看上去存在相關。

2.我們在假設「碎片化」和「需求」存在因果關係。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碎片化」以及如何測量?如何測量「需求」?

「碎片化」這部分貌似樓上正常人都get到了,反正我是get不到。但是瞎瘠薄下個定義的事情不難做。

「需求」看上去比較清晰,但是其定義依然含糊不清。心理上的「需求」和行為上的「需求」之間實際上存在一定的割裂。

假如上面兩個問題解決了,還有乙個終極問題:是不是當人們對「巨集大敘事」的需求就越迫切,生活越碎片化?

9樓:曼巴

從微觀角度看(單個個體),完全贊同這樣的看法。

個人感覺像歷史,哲學,宗教這種意識產物在出現專有概念之前,應該就是由於這種機制產生的社會現象。

另外本人衍生出乙個想法,就是單個個體的人做事情有兩類原因:本能和動機。當本能行動不能催生出足夠的社會行為時,動機必須被動的填補上。而動機往往是定向尋找的。

由此得出兩個結論:1動機是被動的;2動機是定向的。因此大膽推測:由基礎動機衍生出來的意識也是被動和定向的。換句話說,意識的出生決定了其偏頗的本質。

本人一點狂妄的觀點,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10樓:知無知

我覺得題主的感受是對的。

如果把人看作一台資訊處理器,那麼乙個人的生活碎片化,就意味著需要處理大量的資訊,可以看作繁雜的資訊輸入,越是碎片化,資訊量越大。

個體輸出資訊時,只要他是理性人,那麼就會傾向於將這些碎片化的資訊以一種可理解的方式重新編排,以更小的資訊位元傳播同樣的資訊量,即歸納和演繹,這就形成了巨集大敘事。

當資訊越來越多,經過一定的時間積累,巨集大敘事的框架慢慢移動,可能突破原有的範圍,從而形成新的解釋框架。

11樓:淺色回憶

拋磚引玉,用某本書裡的話來說明一下吧。

1、乙個人自己的事情要是值得管,它通常都會去管自己的事。如果自己的事不值得管,它就會丟下自己那些沒意義的事,轉而去管別人家的事。

2、當我們個人的利益與前途看來不值得我們為之活下去的時候,我們就會迫切需要為別的事物而活,所以任何形式的獻身,虔誠,效忠和自我抹殺,本質上都是對一種事物的牢牢攀附——攀附著一件可以帶給我們渺小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東西。

3、不滿情緒最高漲的時候,很可能是困苦程度勉強可忍受的時候。是生活條件已經改善,一致一種理想狀態看似伸手可及的時候。悲憤會在它幾乎得到補償的時候最為蝕骨。

託克維爾在研究大革命前的法國社會狀況時,驚訝地發現:「在2023年大革命之後的每乙個階段,法國的繁榮昌盛都沒有高於大革命前的那20年。」為此,他不得不做出這個結論:

「法中國人的處境愈好,愈覺得自己的處境難以忍受。」法,俄兩國渴望擁有土地的農民,在革命爆發時已擁有全部農地的近1/3,而這些土地大多是在他們祖父一代即已取得。所以說,促使他們起來革命的,不是生活真有多困苦,而是因為嚐過土地的甜頭,想要得到更多土地。

由此可以推知,在蘇聯人民沒有嚐到過一點美好生活的滋味以前,蘇聯是不太可能爆發民眾起義的。對蘇聯政權來說,最危險的時刻將會是國家經濟已有相當改善而極權統治因為某種緣故稍見鬆動之時。

(PS:本書寫於2023年)

埃里克·霍弗的《狂熱分子》雖然充滿武斷的結論,且缺乏論證過程,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他的結論在大多數時候完美地適用於社會現象。

碎片化帶來的問題是:個體的存在價值變得渺小。

我們不提單個家庭幾乎可以自力更生地活下去的古代,就說並不遙遠的幾十年前。那時候,乙個車間工人的工作並不是機械的,而是具有一定創造性的。原始零件在車床上被工人切削成符合圖紙的形狀,這一過程能讓操作者明確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但如今呢?除了少數精密領域和某些生產者不得不成為多面手的小型企業,大部分的工人所做的事情是流水線化的,人和零件並沒有什麼區別,沒有被機械人取代的理由僅僅是——技術還不夠成熟或機械人更貴一點。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寫字樓裡,任何乙個專案裡,除了位於頂端能掌控專案全域性的少數幾個人之外,大多數的參與者都只是做好自己的KPI上規定的內容,他們甚至無法一窺專案的全貌,很多時候也不真正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價值。

於是,個體很難對自己的價值具有實感——反覆地擰螺絲完全談不上什麼價值不是嗎?

所以我們有了巨集大敘事。

巨集大敘事的意義在於:一件可以帶給我們渺小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東西。

當我們認識到,並且欣然接受巨集大敘事(比如星辰大海)的時候,我們的人生就擁有了價值。反覆地擰螺絲的行為,也被賦予了意義(為實現星辰大海造火箭)。

如此一來,我們就獲得了安心感和快樂感(儘管這種感覺往往是膚淺和迅速消退的)。正所謂:信仰的力量不表現在能支使人移山,而在於能讓人看不到有山要移。

名為「巨集大敘事」的信仰,遮蔽起來的正是「個體價值渺小」的這座山。

那麼,為什麼是巨集大敘事而不是別的什麼東西呢?

因為我們的生活條件已經改善,實現自我價值的願景彷彿觸手可及(月入兩萬不如狗)。可是彷彿畢竟是彷彿,冷酷無情的現實時刻向我們揭示著無法迴避的真相——能真正實現自身的價值的只是一小撮人。

同時,中國不信鬼神的傳統和一貫的無神論教育,又讓絕大多數教育水平不錯的個體對宗教這種安慰劑敬而遠之,那麼還剩下什麼可選呢?

一種名為「巨集大敘事」的新安慰劑罷。

逛知乎是不是碎片化閱讀?

我想用的暱稱沒了 沒有說錯,知乎上最長的乙個答案大概是多少呢?我估計不會超過列印成冊的5頁A4紙的內容。更何況,逛知乎,你不可能不接觸到大量抖機靈的回答,曬照的答主,發洩情緒的爽文。哪怕是Patrick Zhang這位幾乎不抖機靈,不曬照,幾乎只回答技術類問題的答主。你真的把他的答案看下來也就相當於...

生活是不是越來越難了?

滿目蒼夷 我覺得心態很重要,上帝是公平的你的付出和回報一定會成正比,但如果你每天只是坐在家裡等著掉餡餅,還要抱怨生活艱難,那就要想想自己的問題了 去去去人生 難的時候,我就會想起小時候天沒亮就起床走好久的路去上學,上數學課什麼也聽不懂,放學了被留堂到天黑,再走好久回家的日子。每次都是迎著夜色,兩邊還...

是不是越抑鬱的人對這個世界越溫柔?

我的樹洞 抑鬱的小孩真的都是天使。我有朋友有抑鬱症,也看了一些b站的抑鬱症學生的自白。真的覺得他們太善良了。正式因為這麼善良,才更加敏感,在意的思考的事情更多。為什麼越善良越溫柔的孩子越受傷害。他們就應該活著Sunny下,瀟瀟灑灑無畏的笑! 溫柔的人總是容易抑鬱。別人傷害她或者她傷害別人都讓她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