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到底是一種什麼為?

時間 2021-05-10 02:39:07

1樓:「已登出」

無為是跟有為相對的一種法,本身既無生滅的變化,也不因任何作用而起生滅變化。有為法是五蘊在緣起條件下產生和消失的,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是緣起法,具有無常(生滅) 苦無我的共相。無為法是超越時空,永恆存在的,是無條件的非緣起法。

佛教的說一切有部把無為分為虛空無為,非擇滅無為和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和虛空無為是非人力所及,而擇滅無為則可透過對佛教教義的信、解、行而證得。擇滅無為就是一般意義上的無為法,通過了悟四聖諦而達到不生不死的涅槃無為境界。

(1) 虛空無為:沒有質礙的存在。虛空以無礙為性,是色法活動的場所,這在一定程度上近似於「絕對空間」的概念。

對應於有為虛空。有為虛空即一般而言的空間,空界,是由四大地水火風所界定的有限虛空,是色法,它能被他物所佔據從而發生變化,是有條件的。而無為虛空是徹底的無障礙,既不會障礙他物,他物也不會障礙到它,依阿毗達摩俱舍論無為虛空但以無礙為性,由無障故,色於中行。

(俱舍論卷1)。無為虛空包含了有為虛空,整個宇宙就被無為虛空所包含。

(2) 非擇滅無為:因缺乏外緣而成的無為法。諸有為法本來皆由因緣和合,生滅之後即成為過去法;但如果形成某一法的「緣」缺失時,該法永遠止於未來而不能成為現在法,即稱為緣缺不生——於此,其法即得非擇滅無為。

凡是不由慧的簡擇力,而因缺有為法之自生緣而顯示寂滅不生之無為法,即稱為非擇滅無為。比如佛法中的空劫,世界已壞滅,在欲界、色界之中,只有色界四禪天尚存,其他界則全入於長期之空虛中。此時入於空虛中的界顯示的就是非擇滅無為,完全不由人所控制所得。

(3) 擇滅無為:由智慧型的揀擇而抑制有為法的顯現而獲得的無為法。涅槃之異名

以無漏慧揀擇四聖諦之理而斷除煩惱時,諸有漏法便脫離繫縛,此離繫即稱為擇滅。凡夫自無始以來即有煩惱,一切有漏法皆為煩惱所繫縛,如果斷除了煩惱,其時有漏法即能脫離繫縛,故謂之滅;此滅是經由慧力揀擇而獲得的,所以名為擇滅。又,一切有漏法一一皆為煩惱繫縛,當斷除一種煩惱時,即在與之相對應的某一有漏法上得一擇滅,所以擇滅與煩惱所繫縛的有漏法在數量上是一一對應的關係;也就是說,有多少種有漏法,在離繫時就得多少種擇滅無為。

2樓:私密斯密達

無為就是承認你是一頭豬(沒用罵人的意思別誤會)

乙隻豬再怎麼叫,再怎麼故作高深,它都是乙隻豬,穿華麗的衣服沒用,把自己洗的乾乾淨淨的沒用,站在更高的台階上沒用,再怎麼努力,怎麼較勁的去表現自己都沒用,所以承認你是一頭豬,這就是無為,不要白費力氣自欺欺人。對於當下一切都是「已成定數」,事到臨頭的時候你以為可以改變,其實你改變不了任何事,都是提前「定好」的。

3樓:綿綿若存諾諾久長

你以為你知道了,其實你還不知道,你知道的越多,越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

問別人沒用,去看書吧,像這些問題,在道家的書籍中都有解釋的,而且解釋的很清楚。

4樓:白寶蓮童子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為,而是不住無為與有為,心放在無住上,無為就不難解釋了!

如果無住也不懂,那還是看《金剛經》吧!

個中道理沒法解釋,不是故而玄虛,禪師說,「穿衣吃飯,」,已經說到家了,但是因為我們執著妄想重,也無法領悟!

悟道的都喊冤枉,都說不用修,但是其實他們哪乙個不是辛苦換來的?

再把這句拿來,一起體會下「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5樓:勿放逸

不同的宗教對無為都有很多解釋,但佛學上對無為的觀點和其它的都不相同,佛學裡的無為就是無為,就是字面的意思,不需要解釋。

什麼是「為」,為就是行為,什麼是行為呢?有動機的、有傾向的、有接納的、有取著的、有主觀的等等都是行為,粗顯的例如:身體的行動、說話等;細的例如:

觸、感受、想、思考、作意、喜悅、欲、昏沉、睡眠、嫉妒、吝嗇、後悔、散亂、疑惑等等常見和不常見的心理現象都是屬於行為,在佛學裡,最高的境界就是涅槃,無為也是表示涅槃的乙個稱呼,也就是這一切的行都不存在了,都不生起了,這對普通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認為這樣的境界是不存在的,這便是疑,乙個在佛學裡已經親身體驗過的人將會知道,這是存在的,一切有為的止息,確實是最高的境界,沒有比這更高的了,無論乙個人是否相信,都應該去嘗試並努力以身作證這一境界,這是生命非常值得追求的。

6樓:奇蹟人生

無為即是放下你的偏見與執著,不要強加自己的觀念給萬物。

無為而為,其中又包含了大道自然。道有它自己的準則,道流經了萬物,也創造了萬物。所以,無為而為是要求我們感應大道,跟隨大道指引去作為,而不是通過我們的價值觀去作為。

乙個女兒,叛逆鬼混。母親說教,發脾氣,打罵,即是有為。那不管不教叫無為嗎?

非也。用心交流,用愛感化,只給予女兒以愛、寬容、理解,不為其一時表現所惱怒,時刻反省自己是否傷害到女兒,是否接受大道指引而為,即是無為而為。

7樓:

無為的為就是循道而為。

你種一盆植物,你不能嫌它長的慢,而天天向上拔它。

它成長的道就是,光合作用,自然生長。你要對它無為。你可以給它澆澆水,施施肥,除除蟲,曬曬太陽等等。但它的成長還是靠自己。

無為的為,就是在不破壞自有系統基礎上,去施加的外力或影響。

無為的為,是作用在過程中,而非直接干擾結果。

佛學上類似的觀點就是緣起性空。

一盆植物,它要生長,需要空氣、光線、水份、養料的因緣聚合。而不是和你有緣。

什麼樣的因帶來什麼樣的果。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就是指菩薩在「為」之前,就能看到這個因會產生什麼果。種因需要緣分,才能得到好果子。

儒家說的好,三思而後行。

思什麼?思有緣之因。

行什麼?行無為之為。

8樓: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無為」可以有多個理解:

一、無我而為:聖人行事不為一己之私,是為天下眾生去作為。

二、不妄為:不去做遠遠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

三、不逆勢而為。

四、潤物細無聲的作為: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而不去居功。

五、不為結果而為:「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

六、從「無」處而為:扁鵲大哥是「防患於未然」,二哥是「病向淺中醫」,扁鵲自己是「起死回生」。高下立判。

9樓:

老子的學生——文子,所著的《通玄真經》中摘兩段,來看看無為的詮釋。

一,是以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厲其精神,偃其知見,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無治而無不治也。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無治者,不易自然也;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二,先王之法,不掩群而取镺(ǎo)烑(yáo),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豺未祭獸,罝(jū)罘(fú)不得通於野,獺(tǎ)未祭魚,網罟(gǔ)不得入於水,鷹隼(sǔn)未擊,羅網不得張于皋(gāo),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於山林,昆蟲未蟄,不得以火田,育孕不牧,鷇(kòu)卵不探,魚不長尺不得取,犬豕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萬物之髮若蒸氣出,先王之所以應時修備,富國利民之道也,非目見而足行之,欲利民者也不忘乎心,即人自備矣。

從中可以看出,

什麼人能做到無為啊?聖人、先王。

什麼是無為啊?不先物而為。

怎麼能不先物而為?認識自然規律。

整這麼些是為了啥?為了更好的生存。

以上,是對無為的一種理解。

10樓:這般清滋味

無為=不做動作。

動作有物理+精神兩種。

純粹物理上的不做動作,就是身體不要動,那就是死人,植物人,或者肉體癱瘓。

因此純粹物理上的無為,沒有太多意義。

精神的無為,是我們需要關注的。

先來說說「為」是什麼。

為=做=動作=行動。

動作,意味著動作自身/動作者的現形/顯形。

動作越大=現形/顯形的越多=可供施加作用的部分越多。(「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肉身可以是施加作用的乙個受體)

(消極情況下,動作越多=破綻越多。)

上述描述在抽象層面是符合邏輯的,接下來的描述可能比較主觀。

1.無為=順其自然。

雜念=無常變化的思維;雜感=無常變化的情緒。

無為=雜念/雜感的「無(所作)為」= 平靜+專注 =某種直覺顯現(雜被澄清以後)。

直覺 = 自然,跟隨直覺 = 順其自然。

所以,無為=雜的無為=雜的澄清=直覺顯現=跟隨直覺=順其自然。

2.無為=順其自然=阻力最小。

基於此,無為可能是「偷懶」的終極形態。

無為如是想到:「自然的律動,命運的劇本,時空的能量,系統的程式,它們怎麼安排,我就怎麼做。我反正不主動動,我就躺好了,等它們來推我。」

舉個例子,劇本安排無為當鹹魚,無為就當鹹魚,不折騰,折騰費勁;劇本安排無為當英雄,無為就順著當英雄,不當還不行,推著走,抵抗費勁,不如從之。(這是大角度的例子,無為的執行在所有生活細節中都有可能體現)

這時候,有個疑問立馬來了:「無為還能當英雄?那不是有為麼?人不去為,難道英雄的榮譽和獎章還能憑空砸在人身上不成?」

問得好,所以對無為的描述需要補充。

3.無為=順其自然=阻力最小=興奮最大。

興奮最大=自發專注=直覺執行。

直覺是來自於某種源頭的核心底層驅動力。它無視情緒,雜念等等的花活障眼法,直接將人接管。

當直覺執行時,情緒,思維終於發現誰是主人,紛紛為其效力。這時候,人會感覺到「活著」的存在感,而不是彷彿陷入無常情緒,雜念控制的NPC。

總結一下:

當阻力大,興奮小時,無為就真的表現得很無為。(潛龍勿用)

當阻力小,興奮大時,無為不曉得多主動,比誰都積極來勁。這個時候跟隨最高興奮,搭乘源頭驅動力的快車,自然的向阻力最小的方向執行。

沒錯,這個充滿激情和創造力的行動/行動者也是無為。(庖丁解牛,無厚入有間是自然的事。碰到無間,無厚就不入了)

原來,無為在物質世界的表現形式,竟然經常看起來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僅憑一些「表現形式」來辨識無為,從而弄出許多偏見和誤解就不奇怪了。

11樓:

最高境界!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無所不為。

看似簡單,達到無為,要先達到無我。

做到無我(去除五色、五音、五味、攀比心、情緒悲喜思恐驚等),已經很難!

12樓:柯然

看不慣問題下面一群牛鬼蛇神的回答,順手拿了旁邊胡適寫的《中國古代哲學史》拍了幾頁。雖然現今胡適飽受質疑,但其水平比本問題下的答主應該會高出一截。

下面是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節選

從上述思想中,老子發展出他的政治理論。道家和儒家相同的一點是:認為在理想國裡,國家首腦應當是乙個聖人,唯有聖人才能擔當起治國的重任,聖人也應該成為理想國的統治者。

道家和儒家不同的地方在於:儒家認為,聖人治國,應當為大眾多做事情;而道家認為,聖人治國,不是要忙於做事,而是要裁撤廢除過去本不應做的事情,以至「無為」。老子認為,世事紛繁,種種煩惱,不是因為事情做得太少,而是因為事情做得過多。

《道德經》第57章裡寫道:「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老子認為,聖人治國的第一樁事乃是廢除這些事情。如《道德經》第19章所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又如《道德經》第3章所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慾,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

」聖人治國,要除掉世上禍害的根源。繼此之後,聖人將實行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世事將自然取得成就。

這便是《道德經》第57章所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道家的另乙個看似矛盾的主張是「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第37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是萬物之所由來。它不是萬物中之一,因此它也不像萬物那樣不斷流動,但萬物自然從中生髮出來,萬物流動不居就是道。因此,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認為,國君就應當以道為法,自己無為,而讓大眾各盡其能。這是「無為」的另一層意思。它經過若干演化,後來成為道家的乙個重要主張。

最重要的是,今人不要把古代學說奉為「聖典」,雖道理有共同性,但古人難以超越時代的侷限性。知識同科學一樣,是不斷進步前進發展的。

天蠍到底是一種什麼生物?

遊夢暖江 你真的確定他愛你嗎?我感覺我跟你好像,但是怎麼說呢,真正感覺他不愛是我們訂婚那天,你能想像嗎,天蠍男只愛他們自己,他跟你在一起,真的是有他考慮的原因,你再等等吧,兩年後你就明白我說的話了 天蠍有很多優點,無需否認,但重點在於最深層的東西,他們很簡單很聰明,知道聰明人 天才 智商高等等這種世...

共鳴到底是一種什麼感覺?

nana 讓人理解自己的話,貌似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情。可是,時間一長,人們就會發現,被人理解不但是最堅固的堡壘,還是最結實的枷鎖 我們能夠很自然地與古代先賢有思想上的對話。乙個人把他的思想嵌入他的著作之中,即使時間流逝,他的思想也會被那些與他有思想共鳴的人發現。柏拉圖有秘密,可是一遇到培根 蒙田和康...

追星到底是一種什麼狀態?

三石一生 37歲,初戀追星,至今未滿百日。遇見他猶如生活中裂開了一道縫,光就照了進來,溫暖了我潮濕的心。從記事開始,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目標的,上學工作後,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要變現的。直到2021 07 01遇到了他,我發現人生中有些歲月就是用來自我消遣,自我蹉跎的的。我現在願意花錢花時間去培養自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