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

時間 2021-05-07 20:10:29

1樓:瑪麗蓮饅頭

就是問問自己,今天你異化了嗎?

類本質這個概念看起來高階,其實通俗點說就是人這一類生物的本質。

那人的類本質包含什麼呢?

答:人的活動是有意識的,是自由的,是能動的,是具有審美的…

總結起來,就是人是會搞事情的。

(該理解源自我優秀的人文老師)

搞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首先,你打心底裡要想搞這個事情(你有足夠的興趣付出時間和精力);

其次,你對搞的這個事情有乙個預期(你對這個事情的成效有所期待);

最後,你能夠堅持地搞這乙個事情(你有足夠的自律和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對工人的壓榨,導致工人逐漸異化,逐漸失去人的類本質,成為每天只為完成工作的機器,完成工作只為生存的動物。在資本家的壓榨下,工人與勞動之間的關係逐漸異化,勞動對於工人來說不再是自願的享受,而是被迫的煎熬。這其實就是主動搞事情和被動做事情的區別。

那如何判斷我們到底是在主動的搞事情,還是在被動的做事情?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同樣是學生,那麼你就在心裡想一門你現在正在學的課,然後在腦袋裡過一遍搞事情三問:

首先,學習的這門課是你真正感興趣的嗎?或者說,如果沒有成績考核環節,你願意放棄一小時玩手機的時間來學習這門課的知識嗎?

其次,你是否知道學完這門課你會有哪些收穫(心情愉悅、實用技能…)?還是只是為了這門課拿個A,讓GPA更好看一點?

最後,如果你身邊的人都說這門課沒用,你是否會退掉這門課?這個問題其實最有趣,在大學,外界的干擾實在是太嚴重了。身邊的人在實習,一窩蜂實習;身邊的在申研,一窩蜂申研。

很多人是在被環境牽著鼻子走,開始一件事很簡單,堅持下來卻很難。有的人在剛開學還不忙的時候立志成為vlogger,錄了三次要期中了,就擱置了;有的人在期中考完的時候立志學舞蹈,學了七八節課要期末了,就擱置了。外界的干擾打亂的是搞事情的節奏,而節奏恰恰是事情能一直做下去的核心。

每天堅持11點睡覺的flag往往就是某一天「再多看10分鐘手機」之後倒的。

從手稿發散到這麼多,希望馬克思爺爺不要介意。

2樓:應如是

大多數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但是也就這麼過了,沒有所謂的好與不好,值與不值得,或是否有意義。

人會長大、變老,情感會變,新鮮感會消失,所以更常見的說法是幹一行恨一行,學什麼怕什麼。所有選擇,專業或者愛好什麼的都好,都是不可能在完全理解其的情況下做出的,都是基於自己的幻想,或他人的經歷而形成的,本身就不太科學。故此當你真正走進揭開面紗之後,看到的和你預想的必然有差距,而且新鮮感已不在,如果此時沒有新的激情或者信仰支撐,自然就不再喜歡。

大多數人均是如此,如果你不是,你真正找到想要付出一生,無所顧忌去做的一件事,那麼真心恭喜你,若你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一直沒有,那麼你需要的是咋忍受這種枯燥和不喜的時候依然可以開心的能力,祝福你。

3樓:裝不滿的空腦殼

最喜歡的事就是你現在正在做的事

如果有更喜歡的,你會做其他的選擇。

如果沒有辦法選擇,你也會清楚自己更喜歡什麼。

在目前的狀態下,在不知道自己更喜歡什麼的情況下,你最喜歡的就是現在做的事。

4樓:燦燦

「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所以每樣都試試。這世界上有那麼多東西,有時候還很恐怖,但是沒關係,因為還是你和我在一起。」

——2023年·愛爾蘭,倫尼·阿伯拉罕森《房間》

5樓:劉一口

成就感是享受的一種為了獲得這個感覺你樂此不疲的做著這件事情而能讓人獲得成就感的事情往往都是自己擅長的事情認為自己擅長其實也包含了很多自信的成分在裡面自信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客觀的說大多數人的能力其實都是差不多的而你對這件事情建立的了自信是你的幸運每個人有著不同經歷也建立了他們自己的自信心自信的同時對做這件事能力得到了開發和鍛鍊起到了促進作用這也是不同的人適合的事情不同的原因之一不斷的做這件事請不斷地體驗到成就感不斷的增加自信然後你認為自己喜歡它這樣的想法是合乎情理的當有一天因為某種原因無法再獲得這個感覺時你對這件事情的熱情就降低了俗稱不喜歡了這也是合乎情理的 ...

享受感當然不僅限於成就感這一種我再說乙個例子好奇心和興趣的滿足也是一種享受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即對自己特別想知道的東西保持很高的專注度為了獲得這個滿足心理所做的事情就成了你當前喜歡做的事同理當這個滿足感不再存在的時候興趣也就消失了也不在喜歡去做這些事情了 ..

人的大腦很神奇大腦的獎賞系統在影響著人的心理活動心理活動直接關係到人的外在體現

末尾人在一生中是不斷變化的很難有乙個一輩子都喜歡的事情長存一勞永逸找到乙個自己永遠喜歡的事這樣的想法是不客觀的更加成熟的你會對生活有更多的理解 ....

6樓:王蒲

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在我認為,喜歡的和夢想緊緊相連,比如年少時,老師問過:「同學們有沒有夢想啊」?

「我的夢想是科學家」

「藝術家」

「警察」

「醫生....」

夢想何其之多,孩童時期的夢想,總會被時間一點一點磨盡。以至於有了現在這個問題。

現在有很多人都推崇這樣一段話

「餓了就吃,喜歡就買,不和就分....」

這句話在我看來沒錯,不晦澀。一件事如果能給你帶來快樂,那就是你真正喜歡的,並且不會隨時間慢慢失去耐心。

7樓:wyalbert

喜歡到此刻心中別無它物,激動到忘卻時間,數小時沉醉其中仍精神抖擻不知疲憊,看著擺在那裡的成果不知不覺的嘴角微笑...

題主是活在別人的眼光裡並把他人的信仰變成自己的理想,真的喜歡不是你一遍遍告訴自己你喜歡它,而是just want it! want it so much....

當乙個人被灌輸了太多外來的想法,這些外來的東西就會淹沒自己原本的心願,時間久了你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了。你問乙個孩子他最喜歡什麼,答案是擎天柱玩具。你問乙個大人最喜歡什麼,他說出一大堆但沒一樣是令自己確定無疑的。

舉個例子:

原本你只想買一台自行車,但是選擇越多你反而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因為總怕自己選的這個不是最好的,這不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是貪婪。因為任何一款非山寨的自行車都是不錯的車子,送給孩子孩子都會歡天喜地的接受。大人即想它價效比高,又想它沒有故障不需要維護,還希望它漂亮拉風....幻想!

8樓:喜歡夏天的秋

我覺得真正的喜歡是你聊著它眼睛裡會發光,你不會計較你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你甚至會願意坐在那裡三天三夜為了尋求答案。說起你喜歡的東西繪聲繪色我想那就是愛哈哈哈哈

9樓:

個人感覺吧,自己喜歡什麼就去做。不管結果怎麼樣,不過事情先別想太多,先做了再斷定喜歡不喜歡,就像我曾經,特別喜歡玩遊戲[大話西遊2]後面就天天打遊戲。那會還是初中,學也不上了,最後,把自己給毀了。

學沒上成,到現在還是一事無成!那雜辦?繼續打遊戲,沒別的喜歡的了。。。。。

人生也就這樣子了。。嘗試過做許多事情,做了以後,又覺得不喜歡,現在還是天天打遊戲。誒。。

我是不是沒救了?

10樓:其名蘇雨樓

尋找,也就是不斷的嘗試。

不要因為擔心深入接觸後發現並沒有那麼喜歡而怯於嘗試。

聽過很多勵志故事都有過這樣的模式:乙個偶然的機緣,他喜歡上了某件事物,並為此付出了……的努力,最終獲得了成功,並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並沒有為他們的努力有所觸動,而是在想:難道我們一生都在等這個機緣嗎?為什麼不多多經歷 、嘗試一些事物呢?

就這樣,在你排除了自然科學,文史等一系列事物後,終將找到契合自己天性,並會付之一生的努力的事物 。

11樓:孟不完

深入了解之前的喜歡或者不喜歡,都是瞎扯淡;

」我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為之奮鬥一生「。這句話也是瞎扯淡。

目前該做的事情都做不好,還夢想著為某事奮鬥一生?

更多的時候,「我不喜歡這個事情,所以不想做」,其實就是無能的藉口罷了。

你先把它做好了,做出成績再談喜歡不喜歡。這個世界上很多奮鬥一生的人物,當初做那事情也僅僅是為了生存罷了,他沒有條件去整天幻想自己喜歡什麼。

怎麼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

真的有人能夠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嗎?真正是什麼?喜歡又是什麼?找到真正的喜歡是必要的嗎?知道了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對自我幫助有哪些? 直行的螃蟹 我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喜歡什麼但是卻清楚的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 喜歡一樣東西是由心裡的愛惜喜歡乙個人是由心裡的疼惜喜歡做一件事由心裡發出自願不論難易 索羅...

怎樣才能知道自己長得帥?

小v做自己 三大姑六大婆喜歡跟你說話,或者是鄰居阿姨喜歡找你聊天,好看的人確實會比較吸引人跟他聊天,你自己檢驗一下,她們喜歡找你聊天嗎 打醬油的王大樂 可以選擇一名物件面對面與他或她聊天10分鐘以上然後去衛生間照鏡子如果驚喜地發現誒?我咋這麼好看 那麼恭喜你,你比你的聊天物件要帥得多.如果你照鏡子發...

怎樣才能知道「我是誰」?

顧顧顧顧 自我,是通過對你的經驗的部分共性的整合感知到的,這類經驗被認為是某個超越直觀現象的自我的實體與其它實體的作用的自身顯現。事實上,你是誰,這個問題,你只能無窮的接近準確答案,而不能百分百準確的知道,因為要這樣你得先證明存在乙個超越現象的自我實體,但是你的任何證明的基礎都建立在你的主觀現象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