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為何不友好或得不到緩和?

時間 2021-11-06 09:46:49

1樓:文三曉

用友不友好來理解中日關係是行不通的。友不友好本質是在於協作關係。

先來看看協作效應

這是乙個在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心理學經典實驗,在心理學基礎上有希望、有可能解釋為何社交群體和國家會捲入與其他國家的矛盾中——以及他們可以學習怎樣再次合作。 研究的領導者Muzafer Sherif 要求每組為11個小男孩的兩個小組(他們都是11歲)去俄克拉何馬州的穴州立公園進行「夏令營」。這兩個小組的人(分別命名為「鷹」和「響尾蛇」)分別花了乙個星期從分散的,變為一起遊戲和建立友誼,同時對另外一組的存在一無所知。

當這兩個小組整合在一起,男孩們開始互相以名字稱呼對方,而當他們開始在各種遊戲中相互較量,更多矛盾隨之出現,最終這兩個組都拒絕和對方一起吃飯。在研究的下乙個階段,Sherif 設計了乙個實驗,通過讓他們一起享受悠閒的活動(結果不成功)然後讓他們一起解決難題,去嘗試讓他們和解。最後他們開始緩和了衝突。

是博弈還是協作就體現為友好還是不友好

中日關係既有合作關係也有博弈關係,所以單純有友好和不友好是不好界定的。博弈方面在於,伴隨中國的崛起,亞洲尤其是東亞原有的博弈均勢需要改變,改變對於誰更有利是問題的根本。美日希望維持原有的均勢,但是當中國崛起打破這種均勢後,雙方都會力爭止損對己有利!

以便在未來新的博弈均勢下贏得乙個相對有利的位置。

在舊博弈均勢裡,中日雙方合作遠大於博弈,所以中日之間就顯得友好!在新的博弈均勢週期裡,雙方的博弈變得激烈但未超過合作的需要,也就是說合作仍然是主流,但是博弈也必不可少。一廂情願的追求和為貴,那是一種幼稚的價值觀作祟!

人類本質上在博弈均衡中達成合作。博弈並不可怕,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博弈往往意味著你死我活,而不是形成博弈均勢,以法治錨定這種均衡。比如英國《大憲章》的頒布,這就是典型的通過博弈達成均衡,然後用法的權威去錨定這種均衡。

但是在中國這種博弈的結果,往往是乾掉皇帝,重新立乙個皇帝,然後歷史輪迴,而不會在法治上體現出文明的進步。

至於你說的緩和,那只能等到新的博弈均勢形成之後,博弈弱化,合作強化,然後雙方自然就顯得友好。在這輪博弈週期裡,你不要期待友不友好問題,而是期待以什麼博弈均勢結束問題。

何以緩解中日關係?

我不知道 中日關係背後是複雜的中美關係,美國在軍事上控制日本南韓也一樣,在日本常年駐有航母,戰機,防空飛彈,日本要對中國釋放訊號要看美國的臉色。有時候即使是日本想丟擲橄欖枝,也要考慮一下美國,日美,中美不解決,中日問題永遠不會解決 中國變強,美國相對中國變弱 直觀上來說,海軍達到美國三成實力,gdp...

各位如何看待中日關係?

李勇 地球的構造和兩國主流人種的DNA決定了,在人類生存空間沒有突破外太空前,將是永恆的敵對關係!短暫的和平可以有,絕不會長久! 漠漠心舟 我印象中的日本是,貌似有一種事大的心理,只要你足夠強大,他就會服你,所以我猜當中國真正超越美國的那一天或許就是世界和平的時候了 槍手 現在的中中國人對日本的仇恨...

學日語的人如何看待中日關係?

李鄲 其實並不只是學日語,學什麼外語都不等於親XX。語言本身只是個工具,跟一把刀子一樣,這個工具可以用來做好事也可以用來做壞事。你可以用這門外語來幫助發展兩國友好關係,也可以用這門外語來幫我們國家對敵人進行了解,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不僅是外語人需要搞清楚的,也是社會公眾需要搞清楚的。甚至我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