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重點房企買地金額不得超過年銷售額的40 」,將對房地產行業和房企有何影響?

時間 2021-08-11 17:47:28

1樓:微億

不是,這有毛用啊。

現在的房地產庫存大概已經達到當年「去庫存」之前的時候了,有些地方可能更高。

在這樣高的庫存下,地方少賣,房地產商順便清庫存。房價依然可以高企有種規定地價不得超過限價的50%啊。

一切不限地價的房地產措施都逗你玩兒。

2樓:姑婆那些事兒

1、房地產之前就是高槓桿,空手套白狼。

找銀行貸款搞事情,實際上自己不花錢。

2,影響就是房地產的進入門檻高了,以後拿地的成本高了。

3、影響就是房地產貸款難度大了,基本上貸款不到,或者金額小,難以支撐標的了。

4、我們要順勢而為,國家不鼓勵甚至反對的事情,不能幹。

3樓:凸凸

這算啥,明年的房企商票基本上就沒作用了,業務萎縮板上釘釘。

深圳已經開始醞釀指導價以上超出部分徵收額外所得稅了。

多出的流動性,還不趕緊支援第二產業(不含房地產)?

4樓:

購買原料不得超過去年銷售金額的40%

實質就是不准上槓桿。

主要是管自己那幫拿著銀行低息貸款可勁造不心痛的熊孩子的。

對某些大型房企作用不大

因為他們的表外債務大到快要走不動了。錢都用去堵窟窿了。

就是不限,他也沒錢買。

當然,你要是允許他貸款,房企和銀行管理層互相看幾眼,上百億又該出去了……

5樓:RAY

不就是防開發商暴雷嘛。。。有啥好說的。

其實就是房價漲跌不重要,不暴雷才是最重要的。。我覺得過幾年有可能會提高首付比例,壓低房產可貸款出來金額都比例。

總體還是不利房價的。因為天量的m2不是地底下蹦出來的。迅猛增長的居民負債也不是信用卡刷出來的。既然要防範暴雷,也就是防範金融都暴雷,那肯定是要緩慢壓制貸款的比例。。

6樓:王克丹

房地產的利益分配涉及的四個群體:地方、銀行、房企、投資者。首先,銀行限貸設定紅線,犧牲績效盈利給自己建圍牆,抵禦未來的不確定風險。

其次,對投資者,二手房熱門城市紛紛推出限售政策、二手房指導價管理,增加變現時長,限制投資者集中拋售,二手房停貸會極大地篩選高資產接盤群體,能全款的大概不會因為鎖死而出大問題。房企就不說了,三道紅線是壓死高負債高周轉資金運作模式的一塊巨石而不是稻草。

至於最後乙個利益者地方,錢太多了很難直接限制他們的利益,20年賣地收入8.4萬億,相比於GDP總量這種稅收力度是非常高的,直接限制地方不讓賣地很可能會面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結果,買賣是供需雙方的事情,限制不了土地供給方,那麼只能限制更好制約的土地需求方,就有了此次房企購買土地的銷售限制。

總結來說,如果僅僅是為了限制房企,三道紅線足夠致命,但限制你買地的錢,那就是項莊舞劍了,很可能是針對房地產相關利益分配的最後一塊難啃的骨頭,土地財政收入。

7樓:假面騎士

一切都是為了保銀行。

眾所周知,房地產是乙個高槓桿率的行業,20年房企負債率均值接近80%。限制支出佔銷售額比例,是因為房企收了錢得留夠了員工工資,還有應當償還銀行的欠款。恆大的例子就在眼前。

所以這些政策的一切一切,與房價無關,只有乙個目的,保銀行、保金融。

8樓:偽史

只要方向明確,

信念十足,

願意從21到49將近30年還是有很多人願意等。

怕就是反覆無常,隔靴搔癢,

推出一二,加以了事。

我們無法說,

但大家看的清楚。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

同樣不是一天可以倒塌完的,

但是看起來可以。

9樓:

防止房企瘋狂囤地,風險太大,不利於控制,慢慢出貨,細水長流。

另一層意思,房企會想法賣得更貴點,賺取更大點的利潤,不給國家添負擔。

那麼對於躺平的人,還不是接著奏樂接著舞,愛咋地咋地。

10樓:識食物者

傳下去大哥說了今年的戰利品,我拿四成,其餘的你們分。

這和戰利品能收多少上來有關係嗎?

如果大哥拿9成,下面的兄弟拿一成大家可能積極性不高。

如果大哥拿一成,下面的兄弟分9成那積極性肯定是最高的。

上面的比喻肯定是不恰當的。40%是防止下面無序擴張內耗把盤搞壞了,結構性調整,為了平穩健康發展,不影響大蛋糕體量。

11樓:黃日

先說結論:在已有的調控政策背景下,40%地貨比的限制對頭部房企影響不大,對擴張期衝規模的房企會有影響。

根據貝殼研究院的資料,2023年全國居住用地出讓金總額約為6.1萬億元。而統計局公布的2023年住宅銷售總額為15.

5萬億元,全國範圍內的地貨比為6.1/15.5=39.

3%,剛好卡在40%這個線上。因此可以認為40%的地貨比是全國範圍內的「平均水平」。

既然是平均數,那麼一定有「拉高平均的」和「拉低平均的」,而目前具備相當規模的頭部房企很可能是「拉低平均的」,而擴張期衝規模的房企很可能是「拉高平均的」。

對於頭部房企,我整理了乙份2023年的地貨比資料,對應他們在三道紅線調控政策剛出來時(20年8月)的踩線情況。紅線資料參考19年年報或20年半年報,銷售和拿地金額資料參考中指研究院的全口徑資料。其中富力和祥生的拿地金額在榜中查不到,可認為小於85億。

表如下:

可以看到2023年全年,TOP30的頭部房企幾乎都滿足「小於40%地貨比」的條件。

踩線條數越少、財務狀況越好的房企,拿地的意願和能力就越強。地貨比在0.3-0.

4之間的房企,幾乎都是我們熟知的穩健型國央企或優質民企(中海35.6%、華潤33.4%、龍湖39.

6%、招商29.6%、金地31.1%、濱江40.

4%)。而地貨比極低的房企,往往是最初踩了多條紅線、為了降負債而縮減拿地的房企(恆大、融創、金茂、富力、融信、雅居樂、祥生)。

可以看出的是,三道紅線實施之後頭部房企就已經從拿地端入手主動降低負債率。至2023年底,盲目拿地無序擴張的行為就已經在頭部房企範圍內得到了有效控制,頭部房企的地貨比幾乎無一例外的控制在了40%以內,大部分房企都還有富餘。因此我認為小於40%地貨比的限制對於當前的頭部房企而言是一條寬鬆的限制,並不對頭部房企的經營產生額外負面影響。

真正會受到影響的可能是那些正在擴張期,需要大幅舉債拿地衝規模的房企,40%的地貨比一定程度上會限制這些房企的擴張速度。 具體可以參考16年瘋狂擴張的萬科、碧桂園、融創,地貨比分別達到51%、48%、68%。

12樓:xiaoppdo

銷售額注水多的佔便宜,注水少的吃虧唄。

有軟體做了企業自己公告的銷售額和房管局公開的銷售額對比,普遍差異較大,頭部房企中只有綠城和招商局差異較小。

按照自己公告的來算,招商局和綠城額度都超了,一些差異達到70%以上的企業如某大還有很多額度。

猜想這個政策是因為集中供地降地價效果沒達到預期,大部分地塊達到競拍上限,原以為集中供地同一時間有限資金競爭多個地塊,沒錢買了,肯定地價就下來了,結果還有這麼多錢,而且反而因為集中供地造成飢餓營銷效果,競爭更加激烈。

所以只能強行限制參與額度,希望地價能下來。

預判政策效果有限,增加了合作和代持需求,因為土地是房企的命根,有了土地就能融資,能融資就能續命,即使飲鴆止渴,也不能斷了拿地。

13樓:添璣資料

監管新規中規定了房企拿地金額不得超過年銷售額的40%,對中長期行業格局而言主要有兩方面的影響。

第一,是將投資金額必須控制在銷售額的4成以下,則房企銷售和投資的關聯進一步密切,銷售成為房企能夠積極拿地的前提。這樣一來,銷售、去化能力強的房企則更有底氣拿地,對那些產品力強、受市場認可度較高的房企來說實則屬於利好,而去化能力弱的房企則拿地受到限制,對行業而言屬於良性迴圈。

第二,未來行業格局進一步穩定,規模房企強者恆強,中小房企的「逆襲」難度更大。首先銷售金額的40%用於拿地,硬性控制了房企規模擴張的速度,即使是頭部房企、現金流充裕的國企、央企,拿地金額也受到銷售額的限制,土地市場雖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壟斷」情況,但優質資源傾向於頭部房企是不爭的事實。千億規模的房企每年可花400億拿地,而對於中小房企而言,可能年銷售額都不足400億元,拿地金額不得不同比例縮減,中小房企和規模房企之間的差距會進一步加大,中小房企的「逆襲」難度更大。

「錢、地、人」三要素中投資、融資均被限制,如何破局?我們認為,隨著槓桿紅利消失,擁有充裕土儲的房企投資調節靈活度更大,致力於精益化管理的房企有望脫穎而出。可以預見的是,在銷售端,抓回款、穩現金仍是首要任務。

投資端,合作拿地、聯合開發比例將進一步增加,而回報高、周期長的舊改等模式將成為部分房企「殺手鐗」。

整體來看,本次的網傳控制買地金額不得超年度銷售額40%的新規,短期會對上半年拿地積極的房企產生一定的影響,此類房企在下半年投資中需要謹慎把握銷售與新增投資的比例;反之,對於上半年規模房企中拿地謹慎的房企而言,在盡量不踩「三道紅線」基礎上,或許將迎來短暫的拿地視窗期。

從土地市場來看,在上半年投資積極的房企被限制拿地的情況下,下半年的集中供地競爭激烈程度或將有所下降,房企在拿地的時候不僅要考慮成本,還需要控制投資力度,對房地產市場的長久平穩執行大有益處。

14樓:wjtjw

先拋個結論,重點房企買地金額不得超過年銷售額40%,這個政策不利於深耕一二線城市的房企,但對於三四線與一二線並重或者深耕三四線的房企是乙個利好。

有空再答!

15樓:大風

如今還有兩個「同步要求」,也就是在三道紅線之下還有兩個要求,分別是拿地銷售比不超40%,以及經營性現金流為正。

其中,最厲害的就是這個「拿地銷售比不超40%」。

也就是說,無論是在重點城市還是五六七八線小縣城,無論是走公開市場招拍掛拿地還是收併購,無論房企的「三道紅線」有幾條綠,無論手上有多少錢,反正一句話:去買地的錢,不能超過年度銷售額的40%。直白的說就是,房企賣了100元的房子,就只能拿40元買地。

要知道,此前房企最信奉的一點就是「規模為王」。當房企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從銀行享受到最低的融資成本,拿到更多的土儲,進而撬動更多的金融資源,反過來又撬動更多土地,如此一來,房企規模就如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槓桿率也一路走高。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房企要拼銷售排行榜、拼土儲。

然而,這條路再也走不通了。該政策的目的也很明顯,就是限制房企激進拿地,防止其瘋狂加槓桿,盲目擴張,增加銀行的金融風險,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

監管層的態度很明確:一切,要「穩」字當頭,「大而不倒」不再是房企們絕對的護身符。

從房企角度來看,以2023年TOP10房企為例,可以發現拿地銷售比和拿地溢價率基本呈現正相關關係。比如去年的綠城,2023年拿地銷售比達到了驚人的100%,溢價率也達到了27.6%。

如果房企擴張意願強烈,自然會不惜一切代價奪取最有價值的地塊,反正最後有銀行兜底。並且,開發商還會互相抬轎子,經常有「地王一出,新房封盤漲價、二手房撤盤不賣」的新聞。

然而在「40%」的具體要求下,哪怕是再激進的房企,也不得不再三掂量自己的銷售額,直接改變了以前開發商拼了命都要搶地的心理。由此倒逼拍地審慎化,平復溢價率。

所以,從整體上看,這一政策是可以降低土拍溢價率,減少地王的產生。

不過,限制拿地銷售比,事實上還會讓房企出現「梯級固化」,小規模房企會逐漸被擠出核心城市。還有,熱點和非熱點城市土拍,分化更加明顯。

因為40%的額度,開發商會更加審慎拿地。既然拿地額度這麼緊張,他們以後更要把錢花在刀刃上,注重選擇高量級城市,最終表現出來的結果就是:選擇一二線城市,放棄三四線城市。

例如前段時間,宋都股份這個本土小房企就扛不住極為微薄的盈利,在杭州拍地後主動退地,即使這樣的舉動會讓它損失5000萬的保證金。要知道,2023年宋都股份的銷售額僅為71億元,而光是這乙個地塊總價就高達17.83億元。

在熱點城市,能頂著薄弱利潤風險拿地的房企,大多為衝著市場份額和口碑去的大房企。而小房企一沒資金、二沒抗風險能力,很容易就被擠出熱點城市,退守到三四線城市。

回想可到了2023年最後一天,三道紅線第二次座談會召開,華夏幸福、金茂、世茂、招商蛇口、龍湖等房企參會,會上部門領導表示將對試點企業擴圍,數量從12家擴大到30家。所以沒有被納入「三道紅線」的小規模房企,暫時也有「逆襲」的可能。

當然了,剩下的這些企業,「小而美」的少,「小而沒」的多。

如何看待446房企宣布破產?

房企手裡屯的地數量 再看房價 再看看人均可支配收入 房地產這張 信用卡 可不能被刷爆。那怎麼辦呢,生育率也不穩了,怎麼辦呢,先淘汰一批啥也不會跟著撿錢的緩一緩 成都價值窪地 看了下統計局資料,簡單算了算,按2017年商品房銷售面積,除以開發企業個數 假設10萬個是準確的 那一家公司一年平均銷售0.0...

如何看待今年208家房企破產?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破產了208家,然後截止6月,天眼顯示中國新增註冊房地產公司16萬餘家,驚訝不驚訝,新開了16萬家房地產公司,倒閉208家算什麼 吹牛大王 這幾年突然發現房企流動性太大了,專業水準也是參差不齊,工資待遇也是相差懸殊,最關鍵的是不穩定,一般乙個專案2 3年結束以後就得換公司,心太累了...

如何看待今年271家房企宣告破產清?

瀉藥。非從業人員了,外行看熱鬧,怎麼看這個問題提的吧,沒什麼意思。行業是不會崩的,不要只看房企破產,其他行業企業破產的資料只多不少。拋開基本盤談前景就很不科學了。總體經濟下行是確認了的,只期望能撐過去,撐過去就好了。以上。 鐵鎚實業 鐵鎚地產 保定鐵鎚地產 鐵鎚 保定 地產 鐵鎚地產 保定 鐵小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