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影場記板上只有攝影師的名字,沒有錄音或者別的部分?

時間 2021-07-10 06:12:44

1樓:Dirxin

乙個標準的電影場記板包含以下內容:

片名(Production)

卷號(Roll)、場號(Scene)、鏡號(Shot)、次數(Take)

導演(Director)、攝影師(Cameraman)日期(Date)

為什麼只有導演和攝影師而沒有其他人,首先要了解一下拍攝中的基本常識:

電影攝影機拍攝的素材是沒有聲音的,現在一線的攝影機有的可以錄製參考音,不過都不作為可使用的音訊素材,現場的高質量音訊全部來自於錄音老師手裡的一根桿子,場記板的其中乙個作用就在於將聲音和畫面匹配,那麼怎麼匹配就在於卷號場號鏡號次數,錄音師根據這個解決聲音問題,但只看畫面,完全沒有錄音老師存在的痕跡,所以就沒必要有錄音的名字。

那麼在這個可以看到的沒有聲音和後期的畫面中,有可能只有綠幕和演員,看到的表演和場面排程歸導演管,所以有導演,看到的畫面構圖用光焦點歸攝影師管,所以要有攝影師,通常這個位置既有攝影指導,也有掌機,甚至和焦點員,如果在後期發現了問題可以直接落實到個人(這個是次要的,因為後期就算發現了也無力回天了,重拍代價很高的),通常這個位置就相當於畫面的作者,就像是一本書如果有人代筆會有代筆者的名字,代筆的字寫得特別漂亮評上了獎,就相當於攝影師拿了最佳攝影獎,但不影響作品的核心,作品還是導演的作品。

2樓:

是一種責任標示啊,到時候出問題該找誰。電影的攝影和錄音是分離的,攝影機本身不記錄聲音。所以場記板上面會記錄本場導演(可以是分組導演不一定是總導演)、攝影指導、掌機員(用A、B、C機表示)。

就好比有些餐廳會在盤子裡放乙個小紙條,寫上廚師名字或編號,這時候是不用寫上誰傳菜誰切墩的,因為不是責任人。

3樓:凡千秋

場記板可考據是出現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實際上可能更加久遠。最初的作用是在諸多膠片中進行標記的功能,方便剪輯時剪輯師在一捲卷膠片中尋找乙個明確的標識。初始形態應該僅僅是一塊黑板,上面記錄場次鏡號製片公司資訊片名和導演及攝影師名字。

而具備合版功能的場記板在二十年代末期(有聲電影發展)才正式被推廣使用。

而在此之前,早期的電影拍攝。即便各大製片廠,對於一盒膠片的使用都是非常節儉的。常常有還剩一半的膠片被傳到下乙個劇組使用。

為了明確這些內容,除開鏡號以外,標示上導演和攝影師的名稱也便於最後剪輯時的區分。另外,一間剪輯室常會同時有數部電影同時進入剪輯工作,導演及攝影師的名字出現在場記板上,能讓這些膠片可以被更有效率的分類整理。

於是,這些基本資訊作為傳統被確定下來,之後的電影場板繼續沿用。除了加上響木便於合板外,沒有太大的變化。

另外需要補充的是,在傳統電影拍攝過程中,「Director」這一稱謂僅指導演和攝影師。雖然聲音、美術、特效等職務在現代影像上產生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任何一部作品中絕對不可替代的依然是導演和攝影指導。

平遙攝影展為什麼那麼多攝影師參加

pppt 平遙攝影展在中國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每年都會有很多攝影師來了之後就不會參加了,同樣也會有很多新一代的攝影師繼續參加 我曾申請 參加過16屆新銳攝影師展區,哪一屆還有王慶松的大畫幅展區,其餘展區的水平芸芸,平遙攝影屆有個很有中國特色的感覺,就是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各式各樣的 水平差別特別大...

參加微博上攝影師的攝影課堂是一種什麼體驗?

羊子小姐 小蕾老師的課真的特別好,適合小白摸索能力又不行的人,如果你是乙個主動性強摸索蒐集能力強的人,我想說,無論你學什麼也不用找老師,積極探索就行,多看作品,反正我挺渣的,現在學攝影兩個多月咯 萌萌 剛剛結課的第十六期學員來回答,課程挺適合我這種新手的 報班之前胡亂拍了很久了,沒有系統學習過,自己...

為什麼看了攝影史,攝影師的訪談,依然看不懂大多數攝影作品?

張隨便 攝影作品都是有作者闡述的。比如有些攝影師的闡述是 你想怎麼理解就怎麼理解。有些攝影師的作品一定要看他的文字說明才能看懂。可是有時候你即使看了他的文字說明也不一定會懂。比如有的攝影師表達的是社會學方面的觀點,有的是人文主義的,有的是哲學等等。那麼你就要先去了解這些方面的知識,你才能和作者達成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