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電視不是禪修?

時間 2021-06-02 20:42:43

1樓:司馬義

看電視的時候是什麼心生起而專注。同時如果他看電視時,因為內容發展,而思維一直轉變,這和禪修的專注是兩碼事。

一般看電視對內容的發展生起了「想知繼續下來的劇情/內容的發展會變成怎樣」 而繼續追逐下去的心,嚴格來說並不是專注。儘管看表面行為以為這叫做專注,那麼就很膚淺了。

如今一般的禪修給人膚淺的以為專注就可以了。卻不知戒行其實是讓心專注的基礎。沒有戒、心不能定下來,所以很難真正得到專注。

也不是表面行為作息守戒就是戒行。禪修者必須正知身心的變化。若不正知身心的變化,喜樂憂苦不苦不樂任其一生起都朦然不知,沒有念住,根本就不能真正有專注。

例如當眼對焦到電視至電視的畫面,眼識生起認清對焦的物質是什麼時,心生起了什麼感受,感受生起了,有念住者的心識不會關心電視的內容,反而會觀照著這生起的感受。若他心識更細緻清明,他會覺察到觸發感受的因,因為有更細緻的東西導致而感受的形成的,那也就是「觸」,導致任何感受的生起,所以他的心識從受移步至觸,觀照著觸。

觸是非常細緻的。五感給予的喜樂、憂苦、不苦不樂的受,對於能時常觀照著觸的心識來說太粗糙了,所以對它們沒有什麼興致了。很自然對五感欲樂上的貪求大大的降低,這樣的心自然與一直以來的戒行互相契合了。

他已不再是表面行為作息為守戒而守戒了。

有更精明,是有真正正念的心,當眼對焦到電視至電視的畫面,眼識生起認清對焦的物質是什麼時,心生起了什麼感受,感受生起了,這心會觀察到選擇觀照感受的心路歷程,亦觀察到選擇繼續讓眼與對焦的電視畫面的心路歷程,甚至其它的心路歷程。這心的視野是同時能觀察到還未被選擇的多條心路歷程路線及境遇,也見諸了已選擇的心路歷程來到此時此刻的當下。他能覺察到每條路選擇的因是由貪、嗔或痴所主導,所以變成會放棄選擇任何路線,即佛陀說七覺支 - 第2覺支擇法覺支,不擇貪嗔痴諸不善法,擇善法無貪、無嗔、無痴,也就是當放棄了不善、自然就是擇善法。

如雜阿含經所說,未生的不善法不生,已生的不善法已滅。這必須由第1覺支 - 念覺支/正念基礎下才能見諸不善法的心路歷程。然後次第發展出其它七覺支。

為什麼看電視對孩子不好?

積雪草 看電視是被動接受知識,聲光刺激明顯而迅猛,讓孩子不怎麼愛動腦筋思考,學前孩子更多的是需要自主探索自然的奧秘的同時,學會思考和提問再試著解決問題。一些優質的動畫片可以適當看一集二集,一定要控制時間,最好讓孩子學者慢慢掌控自己的情緒,學會延遲滿足! 鹿滿滿 對於3歲以下的孩子是建議最好不要接觸螢...

禪修中有什麼重大誤區?

Dhamma Geek 禪修的目標和你所在的派系是緊密相聯的,也就是說脫離派系談誤區是耍流氓。我在南傳班迪達 馬雜湊門下修行,這一門派不鼓勵在看到光和像的時候去取那個像。但是其他門派就鼓勵這麼做 所以你在A門下做B提倡的操作就是誤入歧途。總的來說門道很多,大家都覺得對方是誤入歧途,無解 立籽 從上面...

禪修和靈修區別在什麼地方?

反對禪修需要宗教背景的說法。個人認為,四禪八定的修行是佛法哲學指導下的探索實踐,和宗教沒有關係。佛法是無神論,禪修不需要成為宗教信徒。 白蠡 禪修大多是禪宗或佛教的修行方式。靈修有好幾個定義,乙個是道家的,乙個是西方的靈性修行。區別在於修行的目標本質和修行方式上的要點。方式上都以內觀,冥想為主。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