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雜貨店》裡浩介父母可以為他放棄生命,他們曾是浩介的驕傲,後來為什麼使浩介失去了對愛的信任?

時間 2021-06-02 19:26:50

1樓:星星落在我頭上

可能是我把自己帶入了因為我從7 8歲就知道了家裡不富裕我要努力去為家裡爭口氣而且我知道父母非常愛我不論家裡生活多麼困難而浩介這個角色父母對他的教育剛好缺失了這部分讓這個孩子變成了乙個自私的孩子至少在他離家出走的時候他是自私的從來沒有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也是他一手造成了父母的死

2樓:張黎

講真,我不是很理解他的想法。很多人說他之所以離開父母,是因為跟父母有隔閡,相互之間不理解。但是說真的,現實中有幾個人跟父母是相互理解,相親相愛的,又有幾個人會離家出走?

而且他在得知父母身亡前一直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如果是小時候這麼理解還情有可原。但是長大之後居然還是這麼認為,至於父母過得怎麼樣,一點也沒有放在心上,實在是太冷血了。好在最後他還是幡然醒悟,有了一點負罪感,但是這個人我實在喜歡不來。

3樓:誠石

首先,我覺得浩介最後的逃走並不是因為對自己的父母失去了信任,感覺更應該是一種失去信心的舉動,而促成這一最終選擇的也並非一日之寒,而是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1、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浩介與父母之間的感情有了裂痕。家裡破產之前,浩介一直過著衣食無憂、富足快樂的生活,而且還有足夠的財力滿足自己的個人愛好與追求,這在浩介的同輩中是屬於極少數的,也因此讓浩介從自己身邊的朋友身上獲得了一定的優越感,而這種優越感很自然的轉嫁到對父母的欽佩。因為正是自己父母能力強,才成就了浩介這種光鮮的生活。

但是破產之後,浩介生活條件的巨大落差使得他驕傲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傷害,而這種情感轉化的父母身上,可能就是一種埋怨和不解。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2、缺乏溝通致使裂痕逐漸變大。就像其他幾位答主提到的一樣,在家庭產生重大變故之後,浩介的父母疲於應付生活中的瑣碎困難,並沒有花費精力來考慮浩介的感受,也沒有及時的進行溝通,而是一味的強壓,這使得本來心裡就受到傷害的浩介在不知不覺間進一步拉大了他和父母的心理距離。

3、亡命天涯的絕望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顛沛流離的躲債生活使得浩介徹底失去了對父母的信心,看不到希望的生活徹底壓垮了浩介的心理承受,因此,他選擇了逃跑,畢竟他還是個少年,逃跑是他唯一能夠想到的解脫方式,因為在這個時候,他的心理可能已經產生了一種心理暗示,只要跟著父母,就要一直過著這樣的生活。

最後,我想說一下父母為了浩介而選擇赴死,我覺得浩介的逃跑可能也是壓死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本來生活的巨大落差已經讓他們揹負了太大的心理壓力,但是在那個時候他們並沒有想到赴死,而是選擇跑路躲債,因為還有孩子,他們還有父母的責任要履行。除此之外,可能對他們來說,有浩介在,就有了以後奮鬥的目標,有了繼續生活下去的支柱。但是浩介逃跑之後,唯一對他們構成心理支撐的柱子到了,連自己的孩子都覺得自己沒有翻身的希望了,這對於做父母的來說恐怕算是最大的打擊了,最後他們選擇赴死來為自己的孩子做最後一件事,感覺有種淒涼的偉大。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讀者讀到這一部分的時候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可以給答主一些幫助。

如何評價《解憂雜貨店》?

三體第三艦隊 解憂雜貨店 這本書是乙個給了我很大成長的學姐分享給我的,一年前看過一次,今天重新拾起來,看完了第一章,有些感悟分享給大家 解憂雜貨店 的第一章,那個叫月兔的運動員,在照顧戀人與參加奧運會之間很迷茫。兩件事都是她始終在追求的,生命中最有價值的東西。當她向浪矢爺爺寫了第一封求助信時,我會覺...

解憂雜貨店中作者想通過浩介(藤川博)的故事說明什麼?

renchxx 人的想法會受外界和自己一瞬間想法的影響,人會根據自己當時的想法去看待乙個人一件事,等到事情過後,換了環境和心情,再看那件事又是另一種結果 零顧醬 不要單方面的看待一段關係。浩介自以為和父母的關係斷了,心散了,卻看不到父母背後的付出與守護,最終促成了仍然愛著自己的父母的死亡。解憂雜貨鋪...

如何評價《解憂雜貨店》這部電影?

當方 在國內看到這部電影,我是很不高興的。魔改劇情人物,而且說實話演技也爛,請了幾個知名演員還演的這麼差。是報著快吐的心理看的。東野先生如果在世看到自己作品影視化成那樣肯定也不好受,原作很棒,我初中的時候看心靈震撼很大。 我們只需要做覺得問心無愧和可以幫助別人的事情而無愧於本心,就可以獲得內心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