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反面角色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時間 2021-05-31 21:32:45

1樓:

個人而言,正面角色都太一樣,太萬能了,太完美了,而就是那點完美,我反而喜歡不起來。遠沒有反面給人的印象深刻,出彩。比如鋼鐵之軀裡,我就會想,如果反面成功了呢?

影片應該不會那麼美國大片標配了吧

2樓:

反面角色更容易演的出色,更容易被記住。主角一般都是高大全式的,性格不夠鮮明或者說我們已經見慣了。而反角在細節上更容易塑造出豐滿的性格特徵。更像乙個人

3樓:

說明這個反面角色塑造的成功,一是這個角色本身有血有肉,且有人格魅力,二是演員詮釋的到位。舉幾個例子,霍普金斯演的《沉默的羔羊》,尼克爾森演的《閃靈》,希斯萊傑演的《蝙蝠俠前傳》,甚至《邦妮和克萊德》等經典好萊塢電影,以及昆汀的大多數電影中所謂的反面角色,都很受人喜愛,甚至倍受追捧。

4樓:

實際上往往配角,甚至反面角色更容易做得出彩。因為主角是有拘束的,有很多事情作者無法安排主角去做,主角更多時候是一種象徵,而不是乙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反面角色則是相反,他們能愛能恨,不需要完美無缺,做事可以有自己的一套,可以不受條條框框的束縛。

當作者可以完善乙個反面角色的時候,他就更容易獲得讀者/觀眾的肯定。

5樓:樊小夏

我想這種心情類似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因為電影很多反面角色,他們並不是本來就壞的,而是有原因有苦衷去發展成乙個「壞人」,很多人因為和他們有著同樣的心理感受,而更容易去同情那麼角色,我們看電影時候帶著濃重的個人情感,這不能說不好,只能說,一切都有界,你不逾界,在電影裡釋放自己的情緒,也無可厚非。(PS: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Stockholm syndrome)又稱為人質情結,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為什麼一些文學作品和電影中的反面角色會得到許多人的喜愛?

滄海月明 看電影的時候,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 相對於品質高尚 形象完美的主角,我們更喜歡有缺點 犯過錯誤的配角。曾經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特蕾莎修女和黛安娜王妃幾乎同時去世,前後僅僅相差六天,但是大家對黛安娜的關注度卻遠遠大於特蕾莎修女。幾乎全世界的人都對黛安娜的去世悲痛不已。這些現象是否說明了人性的複雜...

喜歡室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yyyyyyw 不請自來,她應該看不到 今天下了課大家都開始收拾東西 我說先去一趟洗手間 你說 我等你唄 我說 不了我待會還出校呢 你說 哦那我不等你了我去北館 又是圖書館啊我笑笑也覺得是稀鬆平常情理之內的答案拿了包紙巾出去了 正臭美照著鏡子突然聽到門口像你在清嗓子的聲音轉念一想只是幻聽吧 所以暫時...

喜歡做飯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可愛不可愛 就是自己想吃什麼就做什麼 給別人做東西吃的時候 別人吃光光了 自己心裡就會有一種滿足感和愉悅感 那一刻覺得自己是墜diao的!下面是我做的小登西! 余佳不會瑜伽 喜歡逛菜市場 超市的食材區 在家附近的市場或超市看見自己想要之前又沒有的食材會很開心整桌菜最沉浸的過程是做菜而不是吃 看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