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住為什麼能滅苦?

時間 2021-05-31 15:06:35

1樓:洪權

四念住是滅不了任何東西的。

苦是什麼?從那裡來,如何流過,如何消失?

四念住,如何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作用?到底改變了什麼?一切都無知。

現在人了解這個的真心少。

四念住,是指念集中於一處,忽略其他雜念亂想,短期形成聚焦狀態。很多人就以為這個是止念,其實沒有止,而是暫時忘記而已。

等出了這個狀態,依然亂想橫流,更無法克制。

苦,有三種。1.念苦。

想法亂飛的苦。2.心臟習氣反應的苦。

看到乙個人就煩,這個人靠近更煩。3.身體慾望苦。

身體有自己的吃喝拉撒睡的需要,不滿足就苦。

這是人體三苦。四念住,如同短暫的麻醉,所以,不是滅,而是短時隔離作用。

那麼,什麼才能滅苦?

攝心為戒,當雜念飛出,立刻拉回。清醒下,讓全身放鬆,大腦就無法繼續產出雜想。會感覺到輕鬆,解脫。

心臟習氣出現,同樣操作。這個叫止修。入靜。

身心靜,苦就無法繼續。

這才是滅苦。

當靜坐到了一定程度,能看到念的消失。念消失時,會有乙個同期的糾纏也跟著消失。會感覺精神上的束縛少了一絲。跟念滅一起消失。這就是苦的滅去的體驗。

2樓:古琴封魄

造化能以拘我,萬物能以移我,災禍能以傷我者,非造化果能拘,萬物果能移,災禍果能傷,皆由我之見景生情,遇物生心,隨風起浪,知前而不知後,知強而不知弱,自拘自移,自傷之耳。

果能萬緣不起,一念不生,常清常靜,外物不能入,客氣不能雜;亦如出水之蓮,而塵垢不染;果能收斂才智,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藏行晦跡,柔弱為先,禍福不能及,毀謄不能加,亦如三秋之菊,而經霜耐寒。修道者,可不以清靜柔弱為本乎?

如何消除對慾望的畏懼感,去除心理上的劣勢?

3樓:鐘神秀

四念處實際是住而不住,了知分明但不跟隨,不被牽引,是一種行中道,不著兩端的具體操作方法,是一種讓人放下執著的方法,通過知覺但不住的方法,能讓人快速體會到行中道不執著所帶來的空明之樂,體會到清淨心所帶來的愉悅感受,實際也是放下了一些執著,突破了一些障礙,從而感受到了一些自性之光,渾然一體,空明愉悅。

4樓:護法居士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四念處。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四念處者。

一者念處。

二者念處。

三者念處。

四者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身念處者。謂

觀內身外身內外身。於此身中作二種觀。

一者不淨觀。

二者淨觀。

不淨觀者。觀身不淨穢惡充滿誑諸凡夫故。

淨觀者。作是思惟。我今因此不淨身故。得淨佛身。得淨法身淨功德身。一切眾生所樂見身。

作是觀已。能淨二行。

一者無常。

二者常。

云何無常。

觀身無常畢定當死。如是觀已。不為身故造諸惡業邪命自活。

當為此身修三堅法。

一修身堅。

二修命堅。

三修財堅。

如是觀已。遠離一切身口意曲。行正直心。

雲何為常。

觀無常已。得於常身。

因無常故。得功德身。

因無常故。不斷佛種法種僧種。

何以故。修身念處。觀察一切眾生之身。畢竟成就諸佛法身。

以有法身故。作是觀故。得平等心無分別心。不起諸漏。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不見有我及我所。住如實際成一切智。

是名身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受念處者。謂

觀內受外受內外受。

於是受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

起慈悲心觀諸眾生。

若受樂時生於貪心。

若受苦時生於嗔心。

若受不苦不樂受時生於痴心。

作是思惟。有受皆苦。

畢竟樂者。斷一切受。即是常樂。

隨所受生。常生一切慈心悲心。

若自若他受樂受時。遠離染心生於慈心。

若受苦時。觀三惡道。遠離嗔心。生於悲心。

若受不苦不樂受時。離無明心。生於捨心。

觀一切受無常苦無我。

見受樂者。即知是苦。

見受苦者。如癰如瘡。

見受不苦不樂受者。是不寂靜。

觀於樂受。即知無常。

觀於苦受。即知是空。

觀不苦不樂受。即知無我。

如是觀者。名受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心念處者。謂

觀內心外心內外心。

於是心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

常觀者。

觀於自身菩提之性。不忘不失。正念不亂。

如是觀心。又觀所發菩提之心。

是心性者。生已即滅。念念不住。不在內入。不在外入。不在內外入。不在陰中。不在界中。

作是思惟。如是心緣。為異不異。

若心異緣。則一時中有於二心。

若心即緣。不應復能觀於自心。亦如指端不能自觸。心亦如是。

作是觀已。見心無住無常變異。

即知是心。非從緣生。非不緣生。非常非斷。非內非外。非有非無。

菩提之心。亦復如是。

是心非色。不可睹見。如幻如化無所掛礙。

自觀心已。觀諸一切眾生心性。

如自心性。如自心相。一切眾生心性心相亦復如是。

知自心空。一切眾生心空亦爾。

觀自心平等。觀諸眾生心性平等亦復如是。

是名心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法念處者。謂

觀內法外法內外法。

於是法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

常以佛眼見一切法。至坐道場未曾中失。

觀諸法時。不見一法。乃至一切微細諸相。

離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滅無物。

不見一切法乃至微細相。不入十二緣者。

見法非法。無非是法。

雲何為法。謂

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人。

是名為法。

云何非法。謂

我見眾生見命見人見斷見常見有見無見。

是名非法。

沙門瞿曇。觀一切法是法非法。何以故。

觀空無相無願。

是名一切法是法。

我慢憍慢。我及我所。攝取諸見。

是名一切法非法。

作如是觀諸法性已。不見有法非菩提因非出道因。悉是出法。若不如是求諸法者。是名滅法。

出者從緣。滅者從緣。

如是觀時。觀於三行。所謂惡行善行不動行。

於三行中。常行福行。行十善法。為淨三業。

淨身業者。為求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不能害故。

淨口業者。有所說法眾生樂聞故。

淨心業者。於諸眾生其心平等。常入禪定故。

如是方便觀法念處。離諸一切障菩提垢。

不著常見。不著斷見。行中道見。

如是中道。世間智慧型所不能見。不可宣說。不可顯示。

無有相貌。無色無處無取無捨。清淨寂靜。

不可眼見。乃至不可觸。亦無至處。

不在世間。不出世間。不可宣說。

非多非少。非常非斷。非相非非相。非覺非非覺。

非虛非實。非此非彼。非有非無。非有為非無為。非行非非行。非生非死。非涅槃非作法。

是名中道。

不以肉眼天眼慧眼觀法念處。何以故。如是三眼。無相貌故。

是故觀法以法眼觀。而心不著不失諸法。

是名法念處。

大王當知。修四念處。得四種離法。

觀身不淨出離淨倒。

觀受是苦出離樂倒。

觀心無常出離常倒。

觀法無我出離我倒。

又觀身念處離於揣食。

觀受念處離於觸食。

觀心念處離於識食。

觀法念處離於思食。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念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5樓:大海

四念住是,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

在禪定的基礎上思維這些道理,能去除八十八結使,如能除貪瞋痴慢疑,除身見我見常見斷見邪見取見等等,證得緣起性空人空法空,證羅漢果,證得五陰解脫,證菩薩道。

證得人空法空後,即沒有能受者,又沒有所受者,能所雙亡,哪再有苦?沒有苦了,故能滅苦。此人空法空亦非斷滅空,其體雖空,其用宛然。

6樓:程昱森

我是來打臉的。沒事別給佛陀加非佛說的私料

諸比庫!有此唯一之道,能使眾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住。

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住七年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獲得一果:

最喜歡用經律打大乘教的臉了

7樓:齊天大聖

四念住是八正道裡的正念,八正道是滅苦之道,而四念住的作用就是知苦識苦,因為無常,苦,空,無我是苦諦的四行相,基本和四念住吻合。在俱舍論記載,禪定中加行位的時候,首先就是觀四念住,包含了別相念住和總相念住的兩個階段,然後緊接著就觀四諦十六行相,先從苦諦的四行相開始,苦諦的四行相基本就是四念住,所以四念住非常接近苦諦,通過修四念住會產生佛教的價值觀,從而產生厭離心,沒有厭離心,往後是沒動力修的,也不會認同釋迦牟尼佛的四聖諦,不認同四諦也沒辦法得法眼。

為什麼漢傳佛教不推薦四念住的修行方法?

已登出 四念住法門是總綱。佛陀說四念住是唯一解脫道,不是因為其它佛法都是擺設,而是所有佛法都是四念住的一部分,所有的佛法修證都屬於四念住法門的範圍,只因層面不同而有差別。從這一點來看,不推薦四念住實在很正常。時代雖然在進步,但在佛教來看卻越來越靠近末法時代 佛教越來越衰弱 敗壞,佛地的人們離覺悟越來...

唐高宗為什麼能滅高句麗?

madaozhizhan 核心問題是高句麗頂不住了。隋唐時期四代帝王 隋文帝 隋煬帝 唐太宗 唐高宗 先後十數次的進攻,就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如果高句麗一次次地抵抗,竟然國力還越來越強,就不得不說隋唐兩朝都是花架子了。說是國力強盛 戰略得當,這都是對的。畢竟沒有國力,肯定無法進攻 後勤 人力 兵力不足...

執念為什麼能這樣根深蒂固?

已登出 因為痴。意識有目的性和計畫性。痴是潛意識。條件反射就是痴,就是無明。就是情緒。情緒是守門員快速反應,情緒大於認知則急躁。認知是綜合考慮反應,認知大於情緒則被車撞了還在思考。般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物來則應,物去不留。從三十七道品 四念處開始 持戒 修定 知苦 斷集 貪嗔痴 修道 八正道 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