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會喜歡殘缺美這種不完美的東西?

時間 2021-05-31 05:41:32

1樓:沉默的十分

缺憾是人的一種通常狀態,在你幼小的時候,心靈已經完全能認知這類感情了,隨著理性的成熟而慢慢的藏於內部。當遇到特定的情形,感官的體驗和內心的體驗產生共鳴,產生了美的錯覺。在我看來只是對內心的一種更深刻的解讀的引子。

2樓:

個人覺得

那些殘缺的、破碎的事物,總讓人想哭,讓心裡放不下,一直縈繞在心頭,令人揪心。當揪心的那一刻,會有一種比完整美更異樣的美感。甚至來的更美一些。

雖然那些開心的、美好的、完整的事物也能產生美,但是相對而言比較難。

就是說,那些開心的歌曲、愉快的詩歌很難達到美感層次,也很難持久。相反,那些哭泣的、悲傷的事物更容易觸動人心,也更令人回味。

…………

美感這種東西,個人覺得,因地因時因人而不同吧。

就像斷臂的維納斯,對我來說也沒多大感覺。

但是,我知道,一定有人能感受到斷臂維納斯異樣的美麗。

因為你必須對它「上心」,才能體會到它破碎時的美麗吧。

就是說,當它還是美好的時候,你就有一種對它的感動,對它有一種追求、一種寄託,放進了你的感情。對它十分迷戀。當它破碎時,會心痛流淚。

但是與摧毀不同。這種殘缺遺憾,卻又有點領悟釋懷的感覺。就是說,你並不會因為它的殘缺而覺得它醜陋,而是一種揪心遺憾,一種放不下的遺憾。

這可能是一種複雜感觸的交織吧。。

總之,遺憾殘缺有一種不可替代的美感。

總之,簡單是光明的,複雜是黑暗的。但是,光明與黑暗同樣美麗。

完美是明亮的,殘缺是灰暗的。但是同樣美麗。

3樓:知白守黑

從古希臘時代的哲學講,神是無法到達的,是靜止的,神不能產生愛,只能被愛,我們可以接近神,無法到達神

從中國心學方面來講,根本矛盾在於天理是超驗的,人是經驗的,想要以超越入經驗,這無法達到。而且,古典思維的哲學講求萬物皆備於我,不像西方的美學標誌為一條無盡的線。

從物理學的角度講,請參考楊振寧先生的宇稱不守恆定理

4樓:弋厼樹

但是有的人也認為有了殘缺便是完美。

因為事態萬千,都扭曲在一團。想要理清楚還有你所謂的「清楚」他人的「清楚」……思緒這件事

5樓:

殘缺:斷臂手術,是一種推翻正常視覺習慣以達到情感集中並強化視覺衝擊力。因為殘缺,它有了與眾不同的故事和特點,它的主題性和目標性比起完美的東西顯得更加強烈!

6樓:

現有的心理學理論當中尚沒有乙個非常完整的解釋,但是榮格有乙個相對來說解釋力比較好的理論:按照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的理論來說,缺陷美可以被理解為完整原型的陰影,這裡必須注意到的是,缺陷美必須是一種接近於完美的狀態,但是因為某種原因而導致原來應該完美的東西變得不完美了(這裡或者更多的強調意外的因素),而不是像月亮那種規律性的變動。

回到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理論上來,我認為缺陷美是完整原型的陰影,我必須得坦白的是,我並不知道榮格是否曾說過完整原型的存在,但是這個原型讓我聯想到了他所說的英雄原型,按照分析心理學的解釋,在日常生活當中追求完美的行為實際上是受到了英雄原型的影響。而英雄原型的反面,也就是英雄原型的陰影就是代表著失敗者和背叛者。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缺陷美的產生實際上是因為人在看到乙個人差一點從人公升格到英雄,而感受到的一種對於同類的認同感。

因為在現實生活當中,是不存在英雄(也就是完美的人)的存在的。

7樓:葉巨集達

我認為殘缺美是杜撰出來的!

所謂」斷臂維納斯「,其美根本不在斷臂,她原本只是維納斯雕像。她的美在於人體,在於當時的審美趣味。

一切所謂殘缺美,不過是退而求其次的自我安慰。

為什麼人類喜歡美,而不喜歡醜?

因為人類把喜歡的定義命名為美,把不喜歡的定義命名為醜。你說這樣世界會不會偏離向美好的一段不就無法得到中庸的平衡點嗎。道德經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 泡利 第一我覺得美和醜的界定很難說。比如20世紀出現的抽象畫派,你就很難去界定美醜。存在的只是你能不能欣賞的問題。第二就是美和醜也不是固定不變的,...

為什麼人類會擁有大腦這種強大卻又無法完全掌握的器官?

重新定義世界 你的問題分成兩個子問題 1 為什麼人類擁有大腦 這個只能說是進化 物種演變,乙個偶然或者是必然的結果2 無法完全掌控 怎麼定義掌控呢?我這麼理解 我可以用現在的技術模擬大腦,復現大腦,並且高效地輸入輸出知識,就像計算機一樣 目前沒能夠實現的原因 1 目前計算機還沒到達能夠復現這麼龐大神...

為什麼人類會感到厭倦

木櫻草草 生活千篇一律,平平淡淡,沒有不順,同樣也沒有驚喜,眼界太窄,在生活中的興趣太少,沒有朋友交流傾訴苦楚,心理上不甘平淡,無力改變現狀或者患了懶癌不願改變自己與自己的生活 杜拉拉 因為失去了目標,沒有了慾望 我非常贊同叔本華的這樣一段話 從最低等以致最高等的意志現象所展現的各階段中,意志總是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