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吳軍博士的《大學之路》?

時間 2021-05-30 20:53:22

1樓:愛公尺粒emily

以下是作為乙個還在上幼兒園中班的小朋友母親的回答。

看這本《大學之路》有點意外。最近一直在翻看歷史類書,朋友推薦了《浪潮之巔》、《矽谷之謎》之後,對吳軍老師真是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每一本書都讀的酣暢伶俐,連我這個連CPU和顯示卡都傻傻分不清楚的人,讀完都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於是乎,想更深入了解一下吳軍老師,拉了一下他的書單,哎,發現了這套系統介紹美國大學的書。

年少的自己也曾經有著留學美國的夢想,帶著之前對美國名校的支離破碎的一點認識,讀完本書後,印象最深的就是本書的系統性。從美國教育的理念說起,到美國大學發展的歷史,到後期各個大學發展的程序,都能讓你印象深刻的理解到每乙個學校優秀的原因,了解每乙個學校擅長的領域和方向

曾經的我對美國大學的印象一直是:哈佛最好,耶魯也不錯。但是看完這本書後如果我有機會能去美國不會再問類似先選大學還是先看專業的問題。

看完本書後,你會很清晰的了解到各個學校擅長的專業和領域(比如哈佛擅長文科,加州理工擅長理工科),甚至是所在地區的優勢劣勢(是選擇紐約的繁華還是選擇小城市的安寧?),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喜好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最能發揮自己的學校。

本書主要系統的講述了美國各學校的情況,但是精華中的精華就是介紹了每個學校的「教學理念」(我們稱之為「價值觀」或者「道」的東西)

「教育是為了什麼?」「我應該把兒子培養成乙個怎麼樣的人?」「最終目標是把他送出國嗎?

」這些都是一直困擾我這個「牛蛙」媽媽的問題。但是吳軍老師在書中對他女兒的話: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雖然起點人很多、很擁擠,但是絕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動退下來了。

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笑到最後的人是一輩子接受教育的人。這個才是我們需要傳承給下一代的「至簡大道」

ps:附上本書的思維導圖:

大學之路

2樓:永燁教育

關於吳軍的《大學之路》,主要分為三塊來分享:

1. 東西方人對大學的差異;

2. 兩種不同的辦學理念--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

3. 美國私立大學的管理。

東西方人對大學不同的認識:

東方人傾向於認為大學是必選項,怎麼也得上個大學,是得到體面工作和收入必不可少的手段。但西方人認為大學是某些特定職業的必經之路,像律師、醫生、工程師等職業,不上大學也完全可以。

造成以上認知分歧的原因,在於東西方大學的發展歷程的不同。

中國從隋代開始就有了科舉制度,和做官、提公升社會地位聯絡在了一起,直到今天,很多中中國人還是把考試、公升學和獲得社會地位聯絡起來,如參加高考,考研,考公等。

所以中中國人普遍認為接受高等教育是進入上層社會的唯一通道。

而西方大學,今天我們說的大學University,起源於拉丁語,意思是一種包括老師和學生在內的團體,它不受到封建領主和教會的管理,也就能擁有學術自由。

最基本的特徵是擁有學術特權,所以西方人讀大學的目的,相對來說沒那麼功利。

西方大學,裡面教的內容大多數都是神學知識、拉丁文寫作技巧和自然科學的知識,想的就不是公升官發財。

作者認為這也是西方人並不是全民都想上大學的思想根源。不過不管你上大學的目的是什麼,都要記住:大學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做乙個終生學習者,教育是一輩子的事。

紐曼式教育和洪堡式教育:

紐曼式的大學會多開課,讓學生有選擇;洪堡式的大學會建立研究生院,大力培養專業人才。

紐曼式教育對學生的自覺性要求很高。

美國排名靠前的學校,因為入學門檻很高,進來的學生大概率上對自己的要求也都很高,所以學習主動性不成問題,只有這樣的學生聚在一起,才能實現紐曼通才教育想要達成的結果。

想要實現通才教育,還必須同時具備兩個要素:

第一是給學生選課和換專業的自由。如果大一新生剛入學,就被固定在某個專業上,也就說不上是通才教育了。

這一點美國大部分的一流大學做得都很好,在選課上都給予了學生絕對的自由。上這些學校的大一新生,不分專業,學生們可以隨便選課,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慢慢的了解自己真實興趣。

實現通才教育的另外乙個必要條件,就是學校要有實力開出足夠多、足夠廣泛的課程。

如果沒有廣而多的課程,即使學校允許學生自由選課,學生們實際上也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還是不能實現通才教育。

洪堡式教育是一種高等教育體系,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和技能教育。

也就是說,強調大學生在學校要學習馬上就能用的知識,一走出校園就能為社會提供服務,創造價值。

《大學之路》就舉了個例子:MIT-麻省理工學院。它最突出的乙個特點,是讓大一新生,就有機會參與真正的科研。

什麼叫真正的科研?一般大學裡讓本科生參與的科研,其實就是教授讓學生們練練手,隨便做點事情。因為很多教授認為,自己的科研專案本科生做不了,他也沒時間手把手地輔導這個學生。

但MIT不一樣,MIT的教授會讓本科生參與自己拿了經費的科研專案,並且讓他們承擔這個專案裡的乙個工作,就需要教授花時間來指導這個學生,還要承擔相應的風險。

想要兩者兼顧,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這涉及到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學校的辦學成本問題。不過也不用太糾結該選擇哪一項,因為上大學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給予教授終身教職:

最本質的原因來自於對學術自由的捍衛。

20世紀之前,並沒有終身教職這麼一說,因為那時候美國大學很少有解雇教授的現象。

不過有時候會出現這種現象,就是有些教授會公開發表一些反教會的觀點,或者是公開地批評某乙個資本家,這時候一些宗教勢力、學校的贊助人,就會給學校施加壓力,逼迫學校解雇那些他們不喜歡的教授。這種現象會干擾到教授們的學術研究。

面對這種情況,為了讓教授們自由發聲,專心研究學問,開始號召實行不能隨意解雇教授的制度,也就是現在的「終身教職」制度。

教授一旦獲得終身教職,只要不是違法,學校基本上是沒辦法解雇他們的。

不過想要得到終身教職,是極其困難的,乙個助理教授需要十幾年的時間,經過幾次嚴格的考核,才有可能獲得終身教職。

在美國,終身教職的教授不僅不能被隨便解雇,還有管理學校的資格。

「教授治校」也是美國私立大學的一大特色。不過教授們的管理範圍只到系這一級,主要的工作就是制定制度和執行制度。

那學校的大事由誰來管理呢?校董會是由董事組成的,私立大學實際上就是乙個資產,為了讓這個資產不斷地延續下去,創始人就會把學校委託給一些人來管理,這些人就是所謂的校董。

校董對大學是有重要意義的,它會幫助學校解決一些財務問題。校董一般都是大富豪,他們不僅自己會給學校提供一部分資金,還會給學校拉贊助,動員其他人給學校捐款,除了籌錢,校董們還會參與學校重大事務的決策。

3樓:天涯牧歌

讀的並不仔細,強答一發。摘錄一些內容,加一點自己的體會,當做筆記吧。

快速跳讀了吳軍所寫的《大學之路》,裡面提到了乙個觀點深以為然。人生是場馬拉松,拿到一所名牌大學的燙金畢業證書,不過是在馬拉松賽跑中取得了乙個還不錯的站位而已,人生——這所真正的大學——路途才剛剛開始。看過馬拉松的人都知道,在起跑的那一瞬間道路是很擁擠的,但是當1/4賽程過去之後,選手們彼此的距離就拉開了,在起跑時佔得的那一點便宜到這時早已蕩然無存了。

很多中國的家長都在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想方設法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盡可能地搶位子。但其實,成功的路並不想想象的那麼擁擠,在人生的馬拉松長路上,絕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動退下來了。到後來。

到後來,剩下的少數人不是嫌競爭對手太多,而是發愁怎樣找乙個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笑到最後的人是一輩子接受教育的人。

作者還提到父母到中年還在一起學習的家庭氛圍對孩子影響很大,作者和弟弟都是讀到拿到美國名校博士學位的人。因為所謂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說法是很假的,如果說有起跑線,那也就是父母讓自身努力而達至的高度,父母不斷學習的態度,在言傳身教中的影響,甚至決定了孩子最終所能取得的成就。

作者提到,在耶魯大學,學生一半的時間都花在了課外活動中,因為這些看似很考試無關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各種優秀品質,比如拼搏精神、團隊精神、領導能力、社交能力、表達能力、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事實上,如果在哈佛和耶魯沒有學到這些內容,就失去了在那裡學習的意義。我也走訪了很多中國的一流工科大學,發現學生有90%的時間都用在學習很準備考試上。

這樣固然可以得到很好的專業訓練,卻讓年輕人在一生最寶貴的時間裡失去了培養優秀品質和綜合能力的機會。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情緒控制能力是乙個人學習階段應該努力培養的最高目標,在我讀研究生的過程中,越來越發現面對困難時平和的心態、堅韌的鬥志、與他人融洽的協作是更更可貴的能力,而大學中所學的東西常常因為缺乏實戰應用的環境而讓學習過程變的甚為枯燥,如果「學傷了」,那真是得不償失。所以,我認為乙個人從小就應該著重培養那些關鍵能力,專業的知識學習也應該早早讓孩子接觸這些應用場景,學有所需,學以致用,學習的過程可以生動許多。

一所大學能否讓學生生活得開心,並且因此而激發出學生一輩子的學習的熱情,是衡量一所大學好壞的重要標準。從十七八歲到二十四五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階段,因此大學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和技能,而且要讓乙個年輕人過好這四五年或者更長一段時間,讓他們在今後的人生裡都能受益於這一段生活。相反如果乙個學生在大學裡「學傷了」,或者對人生產生了負面的看法,則是大學教育的失敗。

4樓:王弗蘭克

最近在看吳軍博士的這本書,順便說幾句。《大學之路》主要介紹了個問題。

1、什麼是大學?

2、為什麼要上大學?

3、你在大學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這三個問題我覺得每個大學生都應該好好想想。其實這三個問題裡應該再加一條,為什麼要出國或考研?很多人其實都比較盲目。

4、幾所國外頂級大學的特色

5、大學的發展史

這兩點對有意出國的同學有啟發。在國內大多數大學趨同,沒有自己的特質,這其實是很遺憾的。

5樓:

看了一部分,特別是看到吳軍博士簡單寫自己讀博和Google工作的經歷介紹,前後花了18年。以及在讀博期間,導師們對他的指導。以及用很短時間補完很多前置課程。

大牛的路,得來不容易啊。

如何評價吳軍《浪潮之巔》的文筆?可否作為 IT 紀實作品的乙個典範?怎樣看待網路上對這本書的不同評價?

作者的文字非常細膩,邏輯也很嚴謹,作為理工科的非常了不起。除了作者的 大學之路 看完了他出版的所有書。唯一有點感覺遺憾,就是書價整體有點貴了,當然可能和紙張用料有很大關係,排版設計不錯的。尤其是 文明之光 四冊。 啊桂哥 不是真正寫歷史的人,多少會有一些細節上的錯誤。從整體來看整本書給我的啟發我倒覺...

如何評價流放之路這個遊戲?

琴主 遊戲的複雜性和肝度已經超出了一般遊戲,不太適合休閒玩家,特別是像我這種平時上班沒時間下班不想動的死宅,週末也不想花大把時間浪費在腦力和體力上。難度太高,哪怕抄幾個BD,也是能刷到T幾的問題,何況買裝備的硬通貨真不好刷。這遊戲的暗金裝備基本上沒用,除了特定帶有抗性詞綴的。堆抗性我不反對,但是有的...

如何評價電影《未擇之路》?

三千雪 每一次選擇的背後,都有命運埋伏在千里之外!或許,這就是 未擇之路 想表達的吧。男主公如果在撞死綿羊之後,向主人坦誠錯誤承擔損失,最後下場也就不會像被撞死的綿羊一樣!儘管過程中經歷各種人和事,但命運最後還是會找上你。就像郭台銘所說 阿里山上的神木之所以這麼大,4000年前種子掉到土裡時就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