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時間 2021-05-29 23:13:03

1樓:閒閒間間益還損

Jun小姐之類的人群除了能從枝梢末節中挑挑不存在的骨頭,還能做什麼呢?對了,他們可以讓這個紀錄片消失,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有人紀念劉和珍君,誰來紀念穹頂之下呢?

2樓:範楚傑

在那邊回答了,但是這個答案,是應該在這個答案下面的。

柴靜的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有哪些科學上的錯誤? - 範楚傑的回答

3樓:馮亞崢

專程註冊登陸了來指出第9條的迷惑性!

PV=nRT是理想氣體狀態方程,不是和蒸汽分壓相關的亨利定律(蒸發平衡定律,物理化學基本定律之一,可陳述為「在一定溫度的密封容器內,氣體的分壓與該氣體溶在溶液內的摩爾濃度成正比」)。換言之,一公升的汽油,給予無限體積的氣體和無限的時間,這1公升的汽油是可以蒸發完的,因為大氣中汽油的分壓和此液體之間一直沒有達到平衡點。這就像下雨後地上的積水過了一兩天慢慢會蒸發完一樣。

柴靜的意思是在加油站的不良管理下,會每公升油(800克)在室溫大氣壓中流動,在較短的時間內會蒸發出來1.5克易於揮發的餾份到大氣中。這就像咱們燒開的水,在灌進水瓶時會損失掉一部分蒸汽是乙個道理。

汽油是以5~7個碳鏈為主的碳氫化合物構成的混合物,有部分餾分是碳鏈較短的揮發性很強的碳3、碳4(打火機就使用碳3、4,常壓下是會很快跑光的),汽油在強流動或靜置的時候蒸發掉1.5克/800克的碳3、碳4、碳5餾份,即0.2%左右,憑在煉油單元工作過經驗直覺是應該合理的數量級。

PV=nRT的意思是,理想氣體(無限稀薄的氣體)在封閉且絕熱的容器內,溫度、壓力、體積三者之間存在固定關係,即:溫度一定時壓力與體積成反比;體積一定時溫度與壓力成正比;壓力一定時溫度和體積成正比。總結為公式就是:

壓力P * 體積V=分子摩爾量n * 固定係數R * 溫度T。這裡等號左右兩邊的算出的乘積實際上是能量,也即表達出能量守恆,即能量既可以用壓力和體積表達,也可以用分子數量和溫度表達。這個公式與液體氣體之間的平衡過程沒有直接關係,這種亂用混淆視聽,簡直就是侮辱看官的智商。

接著的柴靜的意思是,汽車發動機燃燒不完全,並排放出來的汽油組份都達不到1.5克每公升(800克)。比較加油時蒸發的汽油餾份和燃燒產生的CO2(二氧化碳)的多少,我就更很無語了。

首先,乙個是有慢性毒性的會侵蝕人體粘膜和神經系統的汽油組分,乙個是少量時無毒的不屬於碳氫化合物的無機物氣體CO2,把這兩者為何放到一起比較誰多誰少,邏輯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其次CO2的計算方法也是瞎扯,已經知道3.8公升汽油燃燒產生8.

8千克CO2,這樣就知道1公升汽油對應近2千克CO2,怎麼又把這2千克CO2變成了33克CO2。簡言之,筆者通過羅列數字和公式,想證明柴靜有錯誤,但是這些公式的使用是沒有邏輯的亂用!

這種肆意妄為的顛倒黑白,引來一遍不明內裡的群眾的圍觀,居心何在!

4樓:

希望下次噴水時,能看見科學家們相同標準的質疑。

5樓:方弋

我不贊同柴靜關於環保的很多觀點。

但我認為《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下面那個高票答案代表著一種工科loser蠻橫愚蠢的思維方式。

不認可對方的實驗方式,認為對方有錯誤,有些資訊沒有找到, 然後就給別人扣乙個什麼惡意啊,篡改資料的結論。

此文作者連基本的unbias都沒有做到。

我大致看到三分之二就不想再看了,沒有基本學術素養的文章看了是浪費時間。

6樓:

(雖然不是什麼像樣的訊息,有空補充)

由於影響油品蒸發損耗的因素很多,這個每公升1.5g的資料我認為沒有什麼問題。

題主還問到「蒸發掉的「碳氫化合物」比汽車尾氣排放的還多」的合理性,我在那邊也答了,搬運一下

wikipedia.org 的頁面

以要求最嚴的小型車為例,碳氫化合物的排放限制在0.1g/km,假設百公里油耗9L/100km,相當於每燃燒一公升汽油排放0.1*100/9=1.

1(g/L),說蒸發掉的比排放的多並沒有什麼不妥。

不過與 @徐小森 的意見不同,我覺得第六點的攻擊不算太錯位

因為這個圖確實是什麼都沒說明,只是個年份和所謂「增長百分比」的關係,這百分比具體意義也不甚明了,總而言之我認為是個單純用來裝逼的圖,因為柴靜自己也說了這就是個「複雜的圖」

況且裡面還有個

R方=0.19的擬合,要說這曲線有什麼意義我才要覺得奇怪呢

別的點沒仔細考證,也有不少不在知識領域裡的點,先佔坑以後慢慢補充

說起來題目上加個引號會比較好理解吧

7樓:眯麼莎

最大的問題是,附上的鏈結都是純英文的……

不知道知乎上有多少人能毫無障礙的看懂並且準確理解。

如果說因為我們都是普通人對資料、科學、專業等等不敏感,不了解,又如 @Jun 及其他人所回答的這個紀錄片存在大量問題,那其實我們這些普通人根本無法判斷這兩者間的真實性。

紀錄片的資料、說法、概念等跟 @Jun 及其他人的說法、舉證有出入,沒有專業知識的人更本無法判斷。

如何評價紀錄片《太陽之下》?

熱心小朱 Sunny之下 這屆劇粉簡直太優秀了!阿妍當你看到這封信時,我已經改名叫封瀟聲了 沒事我也改名了,你的信我沒收到 xswl!突然感覺這是部喜劇! 先給出評價 拍的很不好,質量很差。1.攝製組不講誠信。你和北韓ZF商量好了你不照做,乙個撒謊的攝製組能拍出公正的紀錄片?與其這樣不如不接受北韓Z...

科比紀錄片《The Final Ring》第一集正式上線,你有什麼想說的?

我說的話可能不中聽,這個紀錄片明顯是為了蹭老大的熱度,最開始還要對標喬丹的那個紀錄片。但是最後一冠的製作水平大家也都看到了,講一句粗製濫造濫竽充數不過分吧?恰爛錢罷了。天可憐見,生前讓人蹭熱度,死後也要蹭。 已登出 說實話,意料之中,我沒覺得它能達到最後之舞的水平,明顯蹭了一波熱度。但是啊,他應該做...

有什麼有趣的紀錄片?

發現紀錄片 推薦兩部看的時候很輕鬆,同時可以學到知識的紀錄片。1.門捷列夫很忙 此紀錄片以著名化學家門捷列夫的動畫形象為串聯,帶領觀眾了解元素發現的歷史 認識對於宇宙和我們最為重要的氫 氧 碳 氮元素 領略有毒元素的威力以及它們的功用 最活躍和最不活躍的金屬 非金屬元素的特質 以及對人類文明程序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