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紀錄片《掬水月在手》?

時間 2021-05-08 13:03:25

1樓:初心依舊

很喜歡這類題材的電影,葉先生一生經歷了太多悲傷痛苦的事情,但是她始終能以一種平靜的平淡的心境去面對,不卑不亢,從詩詞中找尋心境,非常好的傳承並更新了我們的傳統文化,非常推薦大家尤其是喜歡詩詞文字的同學去看

2樓:大荒老妖

《掬水月在手》,值得去看看。

主要講述葉嘉瑩先生傳奇的一生。

可能略顯沉悶,排片很少的

「擁有信仰的人,無懼時代的洪流」

有人如此形容葉嘉瑩先生,

然而我覺得好友的說法更為準確,

古詩詞救了她。

頗有共鳴的,我也有類似的認同。

當跌入深淵,無處可逃的黑暗包裹而來,

唯有詩詞熠熠生輝。

所以她才在提起她的老師顧隨先生的時候,

眼裡有光,羞怯怯的,彷彿回到了當年那個在講台下聽課的女大學生。也許,她沒有想到,後半生會如此艱辛。

然而,世事變更,先是日本侵華,被迫離鄉。

內戰去臺,懷孕羊水破了,丈夫也不懂得送她去醫院,後來丈夫入獄,攜弱小嬰兒寄人籬下。

以及年長,女兒和女婿雙雙車禍身亡。真是太艱難。

落入深淵,

也許光從詩詞照進來。

正如我看電影所感,用五言寫之,

「遠來天破曉,

人世幾時辛。」

顧隨先生魅力,可愛,

我在葉嘉瑩先生的筆記中感受到了,

我超喜歡顧隨先生。

關於兩人的唱和,

真是感嘆,

「曾有斷句難為繼

十年風雨續為詩」

耐他風雪耐他寒,

縱然已是春寒了。

至於李義山的復活,杜甫的秋興八首,

朱彝尊的《桂殿秋》弱德之美,

詩詞理解是複雜而又簡單,

往往在某個瞬間通透。

葉先生爬上心心念念的故土時,

「此生但有餘憾在,

滿地黃土平古城。」

古來悲盡哀莫問,

珍惜當下。

電影結束的時候

意外發現主題曲《短歌》

居然是陳粒唱的,

也許冥冥之中,我們愛的都如此相似。

3樓:胡圖圖

都說美人在骨不在皮,我之前覺得皮相之美如baby趙麗穎這類流量小花,看完很快會忘;骨相之美如杜鵑陳冲周韻,是更高一層次的越看越有韻味的美;今天看完96歲葉嘉瑩的紀錄片,方覺真正的美人其實美在神啊,那談吐那氣質那邏輯那底蘊佇立如空谷幽蘭,神情則意暖神寒,「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說的真好~

4樓:

在去年GZDOC閉幕、廣州國際文學周開幕那天,趕上了《掬水月在手》的全球首映,這應該算是自己在GZDOC實習時蹭到的最後一次福利了。看這場首映快一年了,當時看得還不太仔細,可能還得再看一遍,先說一下當時的觀感。

總體來說,它是一部詩意的紀錄片。章節的名字挺有意思的,以庭院的層次命名。我們總喜歡把一位老人的人生比作一本厚厚的書,而紀錄片把葉嘉瑩先生的生平比作一處靜謐、雅緻、有底蘊的庭院,我們慢慢地走進一層層院落欣賞美景,也是在一步步了解她的人生。

前半部分其實並沒有講太多葉先生的生平,更多的是詩意的內容、葉先生的深情誦讀與充滿古韻、唯美的鏡頭以及空靈配樂的結合。所以其實這部分看起來真的很舒適,就是容易催眠(加上當時現場空調太冷,差點睡著了)。但後半部分開始回溯葉先生的生命軌跡時,我被她那種堅毅的精神所感動。

一輩子遇到這麼多挫折還能平靜的去面對,殊不知她的不安、悲痛等消極情緒已經被她所熱愛的詩詞所化解。很多人總說中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中中國人的信仰是他們的國家歷史以及文化,詩詞是其中一部分。我們之所以至今仍能在課堂中學到詩詞,不是為了默寫考試,而是因為在未來人生中某些困惑的時刻,學生時期所學習到的詩詞仍然能給我們實現「自渡」。

用詩詞「自渡」同時用詩詞「渡」眾生,葉先生應該就是乙個典範。

5樓:泡泡一樣的JELLY

掬水月在手,垂首詩存心。

此紀錄片講述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先生傳奇的人生。影片中講述了葉嘉瑩個人的生命和千年古典詩詞命脈的聯結。

《掬水月在手》:以人為鏡,照見真實的葉嘉瑩

6樓:喜歡拍Vlog的博主

看《掬水月在手》、葉嘉瑩先生的一生,忍不住用一種全球史觀去看,看到的是20世紀中國文學海外史、是古典文化的「生於末世運偏消」、是乙個橫跨北京台灣北美的中國文化傳承史。

導演雖然沒有實寫,可是葉先生真就像電影裡她的好友所說的「難道古人就是這樣的嗎?

能夠把這麼多苦難都平淡化」,乙個穿古而來的詩魂,立於北京淪陷、撤退台灣、白色恐怖、海外漢學興起、重開國門、復興國學等等歷史變遷之中,一端淪陷的時候,總有一處願意敞開大門吟吟傳唱。

我想,我們看她的一生孑然自立,就像是在照古人觀自身。

電影中頻頻說到「弱德之美」,講如何要在命運之下秸稈似的不彎腰,恰巧今天早上我偶聽到學術群裡在聊《末世松茸》裡的生態女性主義,如何能粗糲的沙土中接受正經過的苦難,最近的末世感竟這麼強,是什麼讓我們需要不停地尋找值得仰賴的堅韌?

想起探春說的,「可知這樣大族人家, 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

比起葉先生上個世紀經歷的「外辱」,也許現在的我們從內心裡生出的縫隙已經太多,精神不知從何時開始內耗得發虛,病毒變為了最外化的一種表現。

7樓:安河橋

陪物件去看的哈哈,他很想看這個電影。

雖然很多地方比較深奧,理解不了,但還是感覺很美,很有意境。

驚嘆於葉嘉瑩先生的一生和處世態度,以及近乎百歲高齡還能有如此言談、思想。

轉場的細節做的很好,至少反應這個電影是認真做的。

看完這場電影好像讀了一本書一樣。

8樓:張雍

今年年初,待在家裡,窗外飄雪,我在書桌前看葉先生的著作。因為是演講錄,所以在看的時候,會想象自己是當時在場的學生。

既然是葉先生的傳記,《掬水月在手》自然是一首詩。

不管是月亮,還是漫天的雪,無疑都是電影作者設定的意象,與葉先生的人生相互照應。

看完這部紀錄片,想把先生的書再拿出來看一看;想去學一學吟誦;想再去一次南開的校園,去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門前駐立片刻

作為一位戲曲文學專業的學生、一位古典文學的愛好者,但願自己未來可以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奉獻自己的乙份力量

9樓:慕風

其實在海報中已經給出解釋,「掬月水在手」這幾個字就暗示了導演的審美,就像拍林徽因的傳記叫「你是人間四月天」一樣。「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弱者」,全片就像這句話一樣,邏輯不清,重點不明,浮於表面,流於意向。稍微了解葉先生的人都知道葉先生的經歷很容易拍出彩,偏偏導演搞些意識流的東西夾帶私貨,還不如多聽聽葉先生的講座更有感染力。

10樓:李看山

關於葉嘉瑩先生的紀錄片,排片比較少,本以為會很冷清。沒料到看的時候小小的放映廳裡還是有些人,不過多是以中老年為主了。

配樂不太好,能看出來導演想搭建乙個意識迷宮。放了很多壁畫、石碑還有洛陽的石窟和大佛。與之相比,更想再多聽聽葉先生的吟詩,多好啊。

「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葉先生身世坎坷,能走到現在,很不容易。很多話聽著平淡,實則讓人心酸。先生豁然,但用「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樣文雅閒適的句子來做片名,不太貼切。

我更喜歡,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11樓:知識原子

如果說,杜麗娘的人生是《牡丹亭》裡的四季花園,那麼,用故都宅院來結構葉嘉瑩先生顯然再合適不過

——沉靜、肅穆、歷經風雨。

從入口,到脈房,西廂房之後,古樸的院落在第六章轟然倒塌、不復存在…看起來,好像是古典制式在現代化傾軋下消失了。

但推倒那片圍牆之後

葉先生去往了葉赫河和草原外更廣闊的原鄉

是的,那座堅固的建築倒塌了

是的,那條葉赫河也許也會在某一天

消失不見

但那輕輕的吟詠

會一直留下來

彼黍離離行邁靡靡

12樓:王景若

《掬水月在手》看完啦,嘮嗑嘮嗑~

1. 葉嘉瑩:斜襟對襟小荷子嘉瑩(陳維崧+郭麐)

2. 瘂弦:她是讓新派舊派詩人坐在一張桌子上吃粽子的人。

3. 白先勇:她知道我們在做什麼。

4. 說到顧隨:大一大二還會改幾個字,大三就不改了,都是唱和。蟹行。

5. 淡江大學 vs. 香港中文大學:看,這個(葉嘉瑩先生的詞),我比你背得清楚。

6. 席慕容:葉赫水 78歲 81歲

7. 宇文所安。

8. 「輕而化之」: 唉,趙仲蓀這個人;大女兒和女婿於車禍雙雙去世,(葉)眼圈一紅就過去了;「遲暮蒼天仍懲予」。

9. 南開大學贏了北大,「搶」到葉先生:飛揚的筆記。偽造聽課證。窗上「掛票」。

10. 半生蓬飄。令人羨慕的髮量。

11. 朱彝尊 「小簟輕衾各自寒」 弱德之美(the beauty of passive virtue)。

想必將來編文學史,《掬水月在手》會是珍貴的影視文獻,多麼豐富的一生,多麼豪華的交友圈。印象最深的是,陳傳興導演用兩莖蒲公英僅剩一枝的畫面,表現葉先生中年喪女的事實和哀痛,亦暗合先生生平實為「飄蓬」的特點,幾秒鐘的畫面勝過千言萬語。

13樓:「已登出」

主角是葉嘉瑩先生而不是所謂詩詞的節奏。

它展現的是葉嘉瑩先生的一生:

從幼時到年長再到老年,

從北方到南方再回到北方,

從大陸到對岸再到國外再回到南開,

從美滿家庭到破碎再到有太多人受她影響…

我從未想過乙個人的維度可以這麼豐富。

祝葉老師身體健康。

14樓:精粉大咧巴

人物傳記紀錄片幾乎是稀缺到幾乎不見的稀有型別片,《掬水月在手——乙個女人的史詩》蘸飽百年甜湯與苦膽的生命汁水滴在螢幕上慢慢盪開一圈圈水墨的微瀾… 生命的每一時刻都美,對未來的慷慨就是把一切獻給現在。百年夢幻泡影如鏡花水月,而我依然捧在手心去感受。

15樓:

一位友鄰說,大學最好的就是可以隨自己的願望看電影,今天我就來一回~

首先,大家別期待《掬水月在手》是一部「電視紀錄片」。所謂「電視」,就是把傳主生平掰開揉碎了細講,動輒幾十集。它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在呈現葉嘉瑩先生故事的同時也進行著自己的創造。

我們不能期待一部兩小時的作品去深挖葉先生的學術經歷,不能認為乙個對她沒有了解的觀眾看過了就能對葉老師形成完整的了解。所以你可以說如今眼前的是乙個另闢蹊徑的成果,它很現代,用了許多新的手法——越是現代的就越直接地表達意象,比如許多文物、古建、風景的空鏡,比如立體的多感官的敘述方式:影象和旋律。

往常的紀錄片其實是文字的影象化,我們看紀錄片就像在看一本書,而《掬水月在手》是在用純粹的影像藝術直接表達主旨。但更直接地表達感情卻讓我們看不懂了。這就需要我們拿掉平時看電影的習慣,直接把你的生活、你的體悟放進來——紀錄片裡的唐代壁畫有幾幅是我在陝博親眼欣賞過的;龍門石窟我也同樣在乙個大雪紛飛的日子裡拜訪。

乾陵的肅穆,故宮在黑白、彩色甚至高畫質影像裡的舊貌新顏,紀錄片僅僅是將它們展示出來,不加任何闡述。我看到這些就想起自己初見它們的感受,於是古代的氣息就像淋漓水汽一樣撲面而來了。

這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是屬於現代藝術的表達。奇妙的是,葉嘉瑩先生正是一位勾連古今、遍遊海內的人。我真的被這種無與倫比的手法震撼,它不像往常的紀錄片一樣告訴你製作者的想法,而是讓你自己串聯起看似瑣碎的材料,獲得獨一無二的體驗——正如葉先生講的「每個人都有乙個李商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葉老師啊。

我還有乙個很特別的感受。一整部影片下來,其中飽含著不知從何而來的溫暖,雖然紀錄片的基調是略顯蕭索的。因為《掬水月在手》做到了展現傳主人格的魅力。

葉先生在大陸被捧成了一位神,而紀錄片將她的形象降到了乙個恰好合適的位置,可以讓我們不敬畏地仰望。結尾,她在溫哥華時期的同事說:

「她女兒女婿突然走了的那陣子,我們在亞洲中心見到她,她迎面走來看到大家,只是眼眶一紅,但也就這樣了。乙個人把自己退到了那樣的乙個位置,對每件事都有乙個統一的態度。什麼人能稱為『君子』呢?

」影片中講述了葉先生經歷的多場苦難,可聽她吟詠當時的詩作,你感受不到沉重的痛苦,反而心底湧出了幸福……

今晚風很大,海面墨黑。而這部影片或許會成為我眼前恆久閃爍的波光,讓我有希望在今後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堅持下去。

摘一首全片中我最喜歡的詞:

鷓鴣天葉嘉瑩

廣樂鈞天世莫知,伶倫吹竹自成痴。郢中白雪無人和,域外藍鯨有夢思。

明月下,夜潮遲,微波迢遞送微辭。遺音滄海如能會,便是千秋共此時。

如痴如醉!

如何評價 Vue js 紀錄片?

weaponxx 前幾天剛給尤大sponsoring,去過2屆vueconf,見過一次尤大,紀錄片中在上海交大的片段中當過路人甲 紀錄片能表達的僅僅是乙個過程,其實vue3很早就開始計畫了,但真正落地經歷了2年,中間的過程也非常艱難。vue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工作上的便捷,他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工作生活態...

如何評價紀錄片《食人錄》?

Zoe 看完第一條答案去看了這部紀錄片,剛剛看完,想寫點什麼。不知道原諒什麼,只覺得世事皆可理解 看這部紀錄片只是想嘗試去理解他這麼做的原因。不是家庭原因,成長中也未見得遭受過多大的傷害,因為自卑吧。所以在最後被人照顧的時候說 你是那麼漂亮的人,來照顧我,是個奇蹟 包括在他的漫畫裡,自己的形象醜陋矮...

如何評價紀錄片《藍色防線》?

伊伊 上週乙個人去看的,偌大的影廳只有幾個觀眾。電影真的很好看,第一次近距離知道南素檀這個國家,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多人離死亡那麼地近。生活在乙個和平的國家是一件多幸福多幸運的事!感謝我們的戰士!感謝我們的祖國! 麥樂迪 前半段續續道來,後半段哭到口罩裡都是鼻涕,記錄了日公升日落間的日常有歡樂更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