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賈樟柯的電影《二十四城記》?

時間 2021-05-07 17:17:45

1樓:松山野鶴

我是另乙個三線廠的職工子弟,是懷著戰慄的心情看完整部影片。

我父母曾經的工作單位是七機部下屬的2103信箱。我父母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分配到廠的大學生。

掩片,無語,堵得慌,唯有淚千行

2樓:是張張呀

這部電影以420工廠的變遷和解體為背景講述了幾個時代下工廠裡普通的人們的生活,半記錄半表演,樸實卻又深刻,委婉卻又動情。420工廠有屬於它的光輝時代,也有它漸漸暗淡的結局。工廠裡的人們在時代的洪流裡,不過是滄海一粟,浮浮沉沉。

當年的師傅變成了連話都講不清楚的老人;21歲的母親為了守著工廠的規矩眼睜睜放著走丟的孩子不管,含淚離開了港口;曾經驕傲的廠花錯過了愛情,孤單一人度過餘生;叛逆女孩趙濤在看到工廠的母親工作後的成長......離鄉、工作、下崗、再就業、退休等稀鬆平常的事,是眾多小人物必然經歷過的悲歡離合與得失,被記錄了420工廠這張巨大的書卷裡,記錄著中國幾十年來恢弘的發展史。

這讓我想起來,我在搬家前居住的家屬樓旁,也是個小小的紡織廠。我的父母並不是裡面的工人,但那時媽媽在工廠旁開了個小飯館,因此紡織廠在我短暫的童年時光裡留下了不小的印記。每到飯點,店裡擠滿的大多是工廠裡的工人,大人們總在吵吵嚷嚷地或在談論上班時的趣事,或在吐槽著工作的煩悶。

夏天的夜晚,我總愛和工人的孩子們一起在保安室門口蹲著看牆壁上的爬山虎,一看就是一晚上。不上課的週末裡,我愛偷偷溜進工廠的辦公樓內,在大廳裡仰著頭轉著圈,照著高高的樓頂上茶色的鏡子,一照就是一早上。大概是快到五六年級的時候,飯館裡的工人越來越少,工廠裡也越來越冷清,不知何時起,媽媽的飯館關了,工廠也慢慢倒閉了,隨之而來的是各種特長培訓班,託管所佔據著曾經的廠房。

城區裡的工廠一家一家的少了起來,後來我也搬家了,搬到了重點高中邊上的學區房,童年裡的人、事也漸漸在記憶裡模糊了。

不論是赫赫有名的420兵工廠還是童年裡小小的紡織廠,他們的變遷與解體,對乙個國家而言是出於政治和經濟的需要,但對工廠裡的工人,工廠外的我,都是有關青春、童年、人生、城市的記憶。它和這個城市聯絡在一起,和這些人們聯絡在一起,這種聯絡,構成了乙個社會的轉型與發展。就如同電影中一樣,即使420工廠變成了24城,它依然在某些人心裡作為乙個時代的烙印。

3樓:

這是我看過最特別的電影之一,剛開始以為是紀錄片,看完才發現真的是紀錄片。有人說是偽紀錄片,因為有些專業演員出演,但在我心裡,這是一部優秀的紀錄片。中國電影有賈樟柯,總會給單調的影視行業添一些色彩。

還有《山河故人》,很大膽,剛開始還評價煤老闆不是那樣,可我只見過乙個煤老闆,而賈樟柯是山西汾陽人,見過的比我多得多。山西人確實是這樣,最容易忘本。。

4樓:f1yfish

看「—群工人在合口味吃飯」那段,彷彿就是自己,曾經的WY人,WY也建過420,也建過65廠,還建過雙流機場886機庫,曾經城東最高的樓16層,成都最早的幫浦送砼及成都最早的燃氣熱水器。我們廠也在合口味吃過年飯.。

但又怎麼樣,那時的廠機制就那樣,工人無奈,領導也無奈。

轉眼二十年了。活得還好,現在始終比以前好!

5樓:塗梅

剛看完,有點年代感,我家是農民,在農村,沒有那種感覺。

採訪稿中大多是男性,電影中三女一男,女性情感外露,哭泣能使觀眾感同身受,但男性的沉默和眼神中的空洞無力似乎更具有說服力,大時代下的小人物,被時代拋棄時,像做錯事的孩子。(小看法)

時代會善待我們嗎,還是我們去改變時代?

如何評價賈樟柯導演「電影事業,不能這麼搞」

容瑄師兄 賈樟柯的電影,充斥著廉價的社會矛盾,符號化的年代感堆砌,浮於表層的人設,以及作為核心的失敗主義情結,作為一種販賣給西方中產和底層消費的階級鎮痛劑可以,拿來當做國內主流價值表達是絕對不夠格的。這類 傷痕文學 味的東西只能隨著世界格局變化時代變遷越來越無趣,成為經典被人記住概率甚微 可以小布林...

怎麼評價賈樟柯電影《小武》裡的梁小武?

斯普特尼克 講個很有意思的小細節。電影中,小武和朋友因蘋果追逐時,採用的配樂是電影喋血雙雄的主題曲。而在賈樟柯另一部以山西為背景的電影,江湖兒女中,也採用了這個配樂,只不過是粵語的。不止如此,在三峽好人中,還引用了喋血雙雄這部電影裡的台詞。 Yue Chenn 他是偷東西,但不做惡事。骨子裡是個內向...

歐洲電影界對侯孝賢 楊德昌和賈樟柯的評價是怎樣的?

空山靈雨 楊的電影有野心,還很激烈,過後一想,真算偏激做作了 比如 麻將 到 一一 稍好點。侯,則更有中國傳統的文藝底蘊,有種道家思維在裡面,冷靜克制的優雅。難得的是,他的藝術追求數十年來並沒有激烈波動過!這讓人敬佩不已。我對他評價高於楊。賈,目前我只認可他的 三峽好人 次之仍舊是 小武 但他目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