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多數孩子會挑食,怎樣可以矯正孩子的挑食毛病?如何引導孩子嘗試新食物比較妥當?

時間 2021-10-19 23:03:50

1樓:雞娃媽媽不雞娃

現在厭食挑食的寶寶確實不少,我女兒之前就喜歡吃肉,不喜歡蔬菜,尤其綠葉蔬菜,還很抗拒。

後來我發現,這個挑食和我也有關,因為平時做飯也只是按照我的口味來,導致開始新增輔食的時候,種類就不夠豐富。還有我家女兒確實對一些味道比較排斥,比如芹菜香菜之類的。

還有一些挑食寶寶需要注意的是脾胃問題,脾胃弱也會挑食,吃飯不香,孩子長得也比較瘦小。這種情況就要注意孩子脾胃的調理,多吃一些健脾胃的食物,比如山藥,白扁豆之類的。寶寶脾胃好了吸收好,吃飯也會香的。

2樓:浩貝麻麻

我們總以為孩子不愛吃某樣食物,就是挑食。

但實際上,有些時候只是我們誤會了娃。

比如娃不愛吃羊肉,但是豬肉、牛肉、雞肉都可以吃,我們就說這個娃挑食;娃不太喜歡蔬菜,愛吃也就是那麼2、3樣,我們還是說這個娃挑食……

嚴格來說,這其實並不是挑食,不只是小孩子,應該說是每個人都有不喜歡的食物。誰還沒個口味上的偏好?

怎麼咱們不喜歡吃,就是口味的問題。到了小孩子那,就成了挑食?如此「雙標」可不行啊。

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學齡前兒童平衡膳食寶塔中,把食物分成了四大類:

奶類大豆堅果、肉蛋禽魚類、蔬菜水果類、穀類薯類。這四大類食物共同構成寶寶均衡且豐富的飲食結構。

只有寶寶表現出這幾類中某一大類食物完全不吃:

「甭管什麼肉,我一點也不吃;蔬菜一丁點都不能帶,管你是茄子還是菠菜」...這才是真正的挑食。

而在生活中,其實絕大多數的孩子只是不喜歡吃某幾種食物而已。這是不用過度焦慮和擔心滴。

如果孩子實在是無法接受某一類食物,也可以先嘗試改變烹調方式。

比如,他不喜歡吃青菜,那就把青菜切碎了混到肉裡面,做成青菜肉丸子,說不定就能接受了。

要是還不行,那咱們也不用太執著,他不吃的那一類食物營養,也可以從別的食物中攝取到。

因為食物是具有可替代性的,在A這得不到的營養,能在B那裡得到。

從營養素層面上,只要碳水、脂肪、蛋白質、微量元素和礦物質這幾大類能夠得到均衡攝入就可以了。

比如最不受娃待見的TOP1--胡蘿蔔,其中的胡蘿蔔素含量豐富,進入體內後,能轉化為維生素A,對寶寶的視力健康有很大的幫助。

不愛吃怎麼辦?別擔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可多著呢。

什麼羽衣甘藍、油菜、紅薯、南瓜……不信挑不出個娃愛吃的來。

我兒子不喜歡吃菠菜,把菠菜換成菠菜果蔬包,照樣吃的很歡樂

所以,如果娃不愛吃某個食物,我們還可以開發些「替代方案」。最重要的是要提供盡可能多樣的食物,讓寶寶有的選!

孩子對新食物往往比較難接受,一次兩次不吃,我們可能就會以為是他「挑食」不愛吃。

實際上,孩子的味覺比咱們成年人其實要更加敏感。

咱們嘗著食材有一點點的酸、苦、腥...會在娃的口腔中放大,成為他不喜歡的理由。

另外,孩子拒絕某種食物也可能是因為不熟悉。

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表現,而且是印刻在我們人類基因中的。

我們人類對陌生食物的恐懼感是與生俱來的。

因為在大自然中,苦味的食物是有毒的象徵,所以大部分人天生不喜歡苦的食物。

那為了生存的需要,人類就需要對新的食物不斷嘗試,來判斷是否可以食用。

所以對於一些不常見或者第一次新增的食物,小寶寶都是帶著警惕性的,他們可能需要通過不斷的聞、嘗、擠壓等,才能接受這個食物。

有研究發現:要讓孩子接受一種新的食物要經過 7~8 次的嘗試,有的甚至要 10~14 次才能接受。

在此之前,喂了不吃、放嘴裡吐出來、甚至拿在手裡把玩,都是正常的。

想要讓他們盡快接受某個食物,乙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允許「玩食物」

別怕髒,別怕亂,讓他們揉、捏、壓…盡情的探索食物的味道、性狀和質地,才能愉快的接受食物。

1.強迫進食

自己費盡心思準備的食物,娃卻「挑三揀四」確實是挺崩潰的。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強迫他吃。

不少人看到娃沒有好好吃,挑挑揀揀,就忍不住各種喂,或者是連哄帶騙的塞進一口是一口。

但,長期被迫餵飯的孩子,根本就體會不到吃飯的樂趣,在他們看來,只是為了配合你「完成任務」,整個過程一點都不開心。

別說是對某幾種食物不感興趣了,時間長了,可能對吃飯這件事都喪失了興趣。

還有一種情況是,過多的干預娃吃飯的過程。

比如,怕孩子吃的髒,一會兒幫忙擦擦嘴,一會兒收拾一下他面前的狼藉,完全打擾了娃吃飯的程序。

小寶寶也是有壓力的,這樣的方式只會增加他們的緊張感,影響食慾。

想要讓娃好好吃飯,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給孩子提供乙個良好的就餐環境。

固定時間吃飯,吃飯時盡量讓娃自主進食,把吃飯這個權利還給孩子,如果他不配合,那就等待,餓了自然會吃。

偶爾餓一兩次並不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但這一兩次之後孩子就會知道吃飯是自己的事情。

我們要做的就是,就餐時不要過多理會,做好榜樣,各吃各的即可。

提前跟他說好要是到點(一般我們家就控制在二十分鐘)沒吃完,就不能吃了,沒吃飽也沒有零食或加餐。

幾次之後孩子就會知道吃飯時間就要好好吃,不能拖延。

2.投喂過多

平時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飯,飯後又總怕孩子餓著,各種水果加餐零食,都吃飽了,吃飯的時候還能吃得下去麼?

一方面,小寶寶的胃容量總共就那麼點,還得分些給零食,等吃正餐時肯定不好好吃飯;

另一方面,某些不健康零食會有口味過重,新增成分過多的缺陷,也容易影響寶寶口味。

所以,真要吃的話,選擇健康的無新增的零食,可以在餐後適量投喂。

其實,原則上講,絕大多數的孩子都不能稱之為「挑食」,只能算是口味上的偏好。而且,隨著寶寶的成長以及咱們的引導,他們的習慣也會逐漸產生變化的。

平時在家裡,我們也可以多陪陪孩子讀讀食育相關的繪本,通過講繪本的形式給孩子普及飲食及健康知識,讓他認識到食物對人體的重要性,激發他對食物的興趣,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

比如,這幾套繪本就不錯,我們家都入了。

《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

適讀年齡:3-8歲

《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裡面蘿拉是乙個非常挑食的傢伙,她不吃胡蘿蔔、不吃豌豆、不吃土豆,而她絕對絕對不吃的,是番茄!查理哥哥想盡辦法哄蘿拉吃飯,他告訴蘿拉:胡蘿蔔是木星上的橘樹枝,豌豆是從綠色王國來的綠色小圓球,土豆泥是富士山頂的雲朵……番茄呢?

是噴水月光!查理充滿想象力的解說,讓蘿拉不知不覺地愛上了蔬菜。

《很好吃的》

適讀年齡:3-8歲

這本書是「我喜歡的身體繪本」系列的一本,是一套「科普+習慣養成」類讀物。在食育類繪本裡面,這本是我家浩貝超級喜歡的一本。

與其他習慣養成類繪本不同的是,由於是關於「吃飯」,這本書採用了大量的實物圖,更加直觀地展現不同食物,讓孩子通過聯想發掘更多感官體驗

實物圖的細節更為豐富,也便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辨認;

另外,書裡採用的都是解釋性的詞彙,沒有使用專業的科學詞彙,與低幼兒的理解能力更匹配。

比如各種營養物質,放棄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這樣的科普詞彙,而直接解釋其作用,如「轉化為運動的能量」「轉化為骨頭、血液、肌肉」等。

雖然這種概括的嚴謹度有待考量,但易於理解,體現了食物的功效性,更具有激勵作用,鼓勵孩子不挑食不偏食,全面攝取營養。

《菜園裡有什麼好吃的?》

適讀年齡:3-8歲

在《春天和夏天》的菜園裡,你能夠看到番茄、黃瓜、玉公尺、胡蘿蔔等蔬菜在採摘前的樣子,了解各種蔬菜的豐富種類。

在《秋天和冬天》的菜園裡,你能夠觀察胡蘿蔔、紅薯、洋蔥等蔬菜從成長到收穫的全過程,跟小動物們一起品嚐美味佳餚。

美味固然誘人,營養也很重要!結尾處對各類蔬菜的營養成分進行了補充說明,我們可以作參考,幫孩子合理搭配飲食。

其實只要孩子的生長曲線是正常的,我們就不必把每次吃飯當成一場戰爭,我們何必急著去踐踏孩子的自由意志呢?

3樓:

不懂那麼多理論,說幾個我家用過的有用的方法,可以參考一下

1、新食物的舊做法。

比如包子、餃子、燉菜、菜煎餅、菜粥這類可以放很多配料的菜品,可以由少到多的加入新食物,一開始新食物少味道不明顯比較容易適應,適應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增加,再告訴孩子吃的是什麼,孩子知道自己已經嘗試過了而且其實不討厭,也就比較容易接受

我家接受胡蘿蔔是這個方法,先加在他喜歡的土豆絲煎餅裡,一開始只是幾絲,油煎過口感和味道也容易接受,然後就增加多一點,再換成胡蘿蔔炒肉絲就也敢嘗試了

2、小朋友激勵法

孩子很喜歡模仿同伴的行為,每個小朋友喜歡吃的東西不一樣,找乙個孩子的好朋友一起吃飯,可能看著同伴吃他就自己也吃了

3、動畫片法

孩子會喜歡模仿動畫片裡的情節,如果他喜歡的動畫片人物吃某種食物,他也會跟著學

我家接受海帶是這個方法,他喜歡海底小縱隊,海底小縱隊裡會有很多吃海草食物的情節,我們告訴孩子海帶也是一種海草,他就嘗試了,雖然換了很多種做法才找到喜歡的口味

4、矇眼嘗一口法

很多時候孩子不喜歡一樣食物是不喜歡它看起來的樣子,但是吃起來並沒問題,所以只要讓他知道這東西並不像看起來那麼難吃就好。我家有時候吃飯之前會玩「矇眼猜食物」遊戲,嘗試食物然後猜猜看,玩得挺歡樂的,很多食物就是這個時候嘗試第一口。當然覺得不好吃不喜歡就不吃,過一段時間再來嘗試。

我家接受紫薯是這個方法,他一開始覺得紫薯是紫色的「好像有毒」(原話),嘗試了一次發現其實和他喜歡的紅薯差不多,也是甜甜軟軟的,很自然就接受了

5、耐心等待

4樓:Dr老爸的育兒經

我家小丫姐姐從小就不挑食,身體倍兒棒,吃麼麼兒香。

小熊就不同了,這傢伙不愛吃肉,以前我提到過:不吃肉,蛋白質攝入不足,娃會不會長不高?怎麼辦?

現在雖然有所改善,但還是不如丫姐,愁死人了!

不過,孩子挑食,可不是我家才有的問題。

國外的研究表明,嬰幼兒挑食廣泛流行,約39%的嬰幼兒被認定為挑食者。

中國對於兒童挑食行為的研究較少一些,但也顯示約17%~54%的1~7歲兒童存在挑食行為。

看到這個數字,大家的心裡是不是要好受一些了,至少我是的。

顯而易見,挑食會影響孩子的營養攝入,某些營養素可能會缺乏,從而影響到生長發育。

所以,必須改變!

但是,該怎麼改?

首先,找原因:

乙個人的行為模式取決於兩個方面的共同作用: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挑食這個行為,也是如此。

1、先天遺傳

兒童發展心理學來說,孩子的先天秉性,我們稱為氣質。詳情請看:我家娃就是傳說中的「熊孩子」、「鼠孩子」、「蘑菇孩子」、「仙人掌孩子」……這可怎麼辦?

有的孩子,對於新事物的本能反應是排斥,所以,他們對待新的食物也是如此。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也只能理解並接受孩子的這種特點,耐心一點,慢慢來,具體的操作方法我後面會講。

還有的孩子對於某些食物的氣味、口感等難以接受,如香菜、榴蓮,等。其實我們成年人也是如此,所以,這種情況,就不要強人所難了。

2、後天環境

這才是最主要的方面。

新疆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對烏魯木齊市7所幼兒園1070名3~6歲兒童的家庭進行了一項調查研究後,統計出兒童挑食的多項影響因素,並將結果發表於去年4月的《實用預防醫學》雜誌上。

結論如下,挑食行為的影響因素為:

(1)年齡

孩子年齡越大,挑食行為越嚴重。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小,不懂事,等大一些就好了。

事實卻啪啪打臉。

(2)兒童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

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越低,孩子挑食越多。

原因或許是由於育兒知識的獲取有限所致。

(3)隔代撫養

不少老年人的扶養方式,確實有很多問題,都懂的。

而且,其他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以上三點,是主要因素。

我們的對策如下:

1、每一餐時將孩子不願意吃的食物放一些在他的盤子裡,不要去在意孩子吃不吃,孩子不吃也不要干涉,下一餐繼續這樣做,一般來說,大多數孩子在數次之後會嘗試吃吃。

2、對於兒童不喜歡吃的食物,可予以變換烹調方法或盛放容器的方式。

如蔬菜切碎、做成餃子、用五顏六色的碗來盛放,等。

3、孩子的行為往往是模仿家長的。

所以,家長不要挑食,不要在孩子面前談論哪些食物不好吃。

4、不要過於干涉孩子的進食,請放手,讓他們自己來。

5、不要把孩子喜歡吃的食物作為獎勵。

比如,有的孩子喜歡吃甜食、不愛吃蔬菜,家長就告訴他先吃了蔬菜才能吃甜食。這種方法是錯誤的,千萬不要這樣做。

6、給予孩子多樣化的選擇,而不是限制。

孩子很可能偏好某一類食物,如甜食、肉類,等等。可以提供更多的品種讓他選擇。在孩子的餐盤裡面放上各種食物,供他選擇,而不能堅決要求他吃哪一種食物,這樣做往往事與願違。

關於挑食、不好好吃飯這事兒,我家小熊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外公常常說:「幼兒園的老師才不會像我那麼仔細哎,你要是不吃,可沒有老師來喂你吃!」

我說:「就是因為沒有人喂,所以小熊在幼兒園吃飯很乖,老師還表揚他了。為什麼他在家裡就不好好吃飯呢?」

外婆常常說:「小熊小熊,來吃點這個吧,這個菜菜太好吃了,我都想吃!」

小熊的回答斬釘截鐵:「好吃就你吃,我不吃!」

我說:「人家小熊又不傻,看不出來你們是在哄他嗎?這樣他會高興嗎?小傢伙都很叛逆的,這樣做,他更不吃。」

[1] 徐敏,崔蕾,周晶晶,6~36月齡嬰幼兒的挑食現狀及其照護者對營養攝入的認知水平[J],中國兒童保健雜誌,2020,28(6):706-709

[2] 楊靜,趙豔傑,鹹亞靜,顏萍, 家庭因素對學齡前兒童挑食偏食行為的影響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 ,2020,27(4) :433-437

大多數男孩子為什麼單身?

薰衣草 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改一下 為什麼大多數女孩子單身?因為我個人觀點覺得男性在婚姻關係裡大部分是是利大於弊的,他們一般都會選擇婚姻 而女性就不一樣了 已登出 因為中國目前有四千多萬光棍。女少男多,女的目光高,要求多,男的打光棍的就更多。不是他們不想找是找不到,這就是中國目前重男輕女導致的悲劇。以...

為什麼大多數漂亮的女孩子平胸?

睦客 也不能這麼覺得哈哈,那有時候就是這麼巧合也是沒辦法 只不過是漂亮的女孩更有自信,毫不掩飾地,而且更引人注目的美女,就會對她身材更有所期待,那反正老娘已經有了漂亮的臉蛋,哎呀大都是加分項啦!沒有那也很與眾不同了,老娘就是這般獨特傲氣。你細品,老娘甚至還有一絲帥氣hhh 流星一條 你想讓她漂亮 那...

為什麼大多數家長可以接受別人家的孩子是同性戀,但卻沒有辦法接受自己家人是同性戀呢?

為童發聲 有句俗話叫做 稱人先稱己 意思是不要用過分的標準去衡量別人。先看看你自己做不做得到。因為很多人確實也沒用要求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比如有些人自己有很多壞習慣卻不自知,反而要求別人要愛乾淨,講禮貌等。有些人在別人犯錯的時候就咄咄逼人,自己犯錯的時候就不吭聲了。對別人的遭遇視而不見也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