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接受媽媽的去世?

時間 2021-05-30 12:51:42

1樓:

個人覺得,孩子目前的應對,都很正常。目前孩子和家長的反映都是好的,沒有問題,不用「專門開導」。

對於8歲的孩子而言,媽媽去世了,問父親「關於死亡的問題」正是正常的體現。相反,如果得知媽媽「死」了,不關心關於死亡的問題、感受,這孩子倒是要關注。

就像孩子沒有「去泰國旅行」過,也會問「旅行是什麼」、「泰國好嗎」。沒有體會過「死亡」,對它心存疑問,並且想父親尋求解答,是非常正當的。我大約那個年紀,也思考過「死是什麼感覺」,嘗試閉眼體會,但當然,並不能體會到。

大約到了一定年齡,都會接觸到「死」這概念,只不更多人是通過從影視作品、遠一點的親人、寵物等開始接觸。

每天晚上看星星,是有人跟ta說了什麼把「死亡」和「星星」鏈結起來的話嗎?比如「媽媽在天上」、「媽媽變成星星」了之類?無論是不是,有個寄託,都未必是壞事。

夜深人靜,是人比較容易感受內心、觸動情感的時候,大人如此,孩子亦如此。看星星也沒什麼不好,浩瀚的星空,在情感寄託之外,還能有很多知識、話題,如果爸爸或其他親人能跟他一起看,未嘗不能變成一件「悲傷中的美好」。

大人不知道如何回答的時候,就說承認不知道。但語氣要平靜,這很重要。「雖然我不知道答案,但我們可以……」這種很重要,比如「雖然我也不知道,但我願意和你一起去嘗試、了解。

雖然我也不知道,但我理解你想知道的心情,我也想知道。雖然我們暫時可能都不能知道,但我們可以如何對待……」總之,一方面,坦誠「父親也不是全知、全能的」,另一方面,把關注點,從「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引導到「我們可以如何對待、我們未來怎樣進行」上。

沙盤遊戲的最後,裡面好人壞人還有動物最後都死了。個人覺得,這點真的是最好的了。孩子認識到的是非常準確的事實!

現實中,就是所有好人壞人還有動物,都會死亡啊~關鍵是如何對待這種事實,比如,是「因為反正都要死,我就不當好人了」還是「生命只有一次,我要好好對待」……死亡,就是一件比較大的衝擊,對大人和孩子都是如此。從題主的描述,我沒看出孩子有什麼想不開、無法排遣,能正常跟父親溝通,對死亡有基本的準確而正確的認識,是很棒的孩子~相反,倒是大人,有明顯的不知所措。但當然,題主和這位父親,如此關心孩子,並認真來提問、尋求幫助,也都已經是不錯的大人了。

沒有必要的時候,我個人並不建議去看心理醫生,主要是國內心理醫生水平良莠不齊、家長不在現場交給乙個陌生人去進入引導孩子的思維其實是把權利和風險都交到了那個人手上,而且國內的社會環境很多人對「帶孩子看心理醫生」也有刻板印象,很多人甚至醫生和孩子自己都容易產生「去看心理醫生了就是心理有問題」的錯誤認識,對孩子的影響未必利大於弊。尤其是個人覺得這個孩子目前從題主描述,沒有體現出需要醫生介入的問題。

書or繪本沒有推薦給孩子的,倒是建議爸爸可以看一點。理由跟上面的相似,我沒有知道的很合適的,寧可不亂推薦給孩子,免得引起誤導。而且「給孩子一本書\報個班\乙個玩具」讓孩子自己看\學\玩,期望解決某個問題,是有些家長很容易犯的「偷懶」的毛病,然而關於死亡的這個問題,正是不可以偷懶和迴避的!

父親的親身存在、溝通、一言一行,都遠重要於繪本or書籍。哪怕父親不知道說什麼,就是陪在孩子身邊、跟孩子坐在一起(比如看星星),也好過孩子自己在那兒看書,父親在另乙個房間。

但父親,作為事件中突然失去了妻子、要獨自面臨撫養孩子這個長遠未來,感情和事情雙重衝擊的人,從題主的描述,確實需要幫助。但男人這種時候也不容易抱頭痛哭,跟上面同樣的原因也建議去看心理醫生(父親的壓力也不到要就醫的程度)。父親想清楚了,自然就知道跟孩子如何相處、應對了。

另外,再說一點個人經驗:

我大約也在那個年齡,面臨了乙個親人的去世和乙個比較親近的同學的去世。都不是至親,但對小孩來說也都是很有些衝擊的。

乙個是我的親戚,家人先是「統一口徑」說ta出國了,後來改口為「在國外海邊溺水」,最後才承認是自殺。中間間隔都比較長,有點「上一種說法包不住了才換說法」的成分。最後得知真相的時候,長輩抱著我一起痛哭----其實我從出生就沒有見過也沒有直接接觸過這位早已離世的親戚,對其的死亡並沒有親身的感情傷痛,我的哭完全是受大人的感染。

而且,每次「前面的謊」我也都存疑了,才會有「新說法」----所以不要小看小孩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在孩子理解能力比較強的情況下,「撒謊、迴避」不如平靜地說事實的真相。】後來了解到的一些別人家甚至兩三歲的孩子的各種事,確認,其實那麼小的孩子,也都能識別家長的大小謊言的,哪怕大人自以為不會被發覺。

另乙個是我小學同學。但是上小學時間並不長,一二年級?那位同學就在我後面的位置,坐的近、住得也近,就比較熟悉。

然後暑假,某天我們那裡發生了很嚴重的火災,正好我和家人從附近經過,還去看了會兒熱鬧,隔著挺遠的距離還熱浪滾滾滾,我們也沒有看太久,但後來那場火災成了當時本地一次巨大的新聞,尤其受害者中,有一對母子,疑似慌亂中逃錯了方向,跑去了護欄安死的廚房,護抱著死在了那裡,可想慘烈,家人鄰居都談了好久,順便對自己和左右進行安全、逃生教育----再開學,老師慣例發書,那位同學的往常很少遲到or缺勤,卻一直沒來,書都整齊地壘在桌上。最後所有書都發完了,老師說,告訴大家乙個不幸的訊息,xx同學在那場大火中去世了……雖然沒有點出其他資訊,但班上基本都是本地小孩,大家都明白了是怎麼回事,老師和很多同學都哭了。尤其我,本來跟ta還比較近,是切身接觸的人,而看過的大火燃燒的現場中,ta就在那裡----心裡之難受,無法形容。

回去也告訴了家人,但知道的、能表達的畢竟不多。----如今我也依然記得那些片段,比如在圍觀的人群外面看到的火焰、後方無人的位置和擺放的書籍……但如今,我和同學們,也都好好成長了,並沒有誰因此留下陰影----人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生死離別,那事,真的給我們上了印象深刻的一堂生命教育課,從那之後,全家對防火用電都超級認真,同學和家人沒有人會專門提起ta,但彼此都知道了這種危險和影響,所以我們全班小朋友,那時候再調皮也沒有玩火或者用這種生死事開玩笑的。雖然事件本身是悲慘的,但再壞的事,也會有「烏雲的鑲邊」,這就算是這種「鑲邊」吧……【事情已經不可改變,就盡量讓ta產生「好一點」的影響吧】

2樓:糞海狂蛆

我小時候做夢,夢見母親或者父親去世早上起來都是眼中帶淚的,作為乙個孩子,一想到再也聽不到媽媽的呼喊,再也聽不到媽媽的囑託,吃不到媽媽做的飯,也再也見不到媽媽真的是會哭出來的。

所以這種母親去世了的孩子,在一段時間內一定是特別想念媽媽的,如果我是他父親我會給他說,媽媽去世了這是自然的規律,人都會出生死亡,死亡只是一種離去的方式,我和你一樣,我很愛你媽媽,一想到再也見不到你媽媽我也會傷心難過,但我對你媽媽的愛不會因為她的死亡而停止,我要帶著你媽媽的愛,更加積極,更加勇敢的活下去,去面對明天,你也是,你媽媽愛你,你也愛你媽媽,不要因為她不在你身邊了,就忘記了媽媽對你的愛,對你說過的話,我們父子兩個都要帶著你媽媽的愛活的更好,只要我們不忘記她,她就永遠在我們身邊。

3樓:Alfred Woo

語言具有很強大的能力,所以不要低估它的作用。

對孩子說出自己在面對親人死亡的真實(記住一定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感受,他會理解的,哪怕是很小的孩子,不要認為他不懂,就不和他說,或者認為孩子太小害怕嚇到孩子,就不和他說。孩子並不害怕真相,害怕的是無法言說的被拋棄感。有時候是大人自己不能面對死亡,所以可能在迴避孩子關於死亡的問題。

大人需要和孩子一起去面對死亡,和孩子一起去體驗這種失去親人的痛苦,才能讓孩子在哀傷中將自己的情感宣洩出來,而不是漸漸地在大人沒有回應中將自己的情感封閉起來。

通過語言讓孩子明白真實情況和真實情感,他們需要的是這種真實感,這樣他們才會勇敢的去面對現在的情況。

祝好。每一種聲音都值得被聽見,

每乙個人都值得被看到。

如何讓自己接受沒孩子的現實?

接受不了還在適應中,來知乎找答案。36了,懷過沒保住,醫生建議試管,老公不同意,也不同意領養。我們都特想要孩子,但他執著的認為要自然懷,排斥試管。我自然懷孕很難,跟他說要是一直沒懷上時間也耽誤了,他說沒有就不要了。我現在只能做最壞的打算 已重置 這就是道理我都懂,只是情緒在作祟,尤其年級大一些後,看...

如何讓3歲的妹妹接受父親將要去世這件事?

黃鎮賡 一,你得分清和做好你的角色。你是爸爸媽媽的的兒子,做好兒子的角色。乙個兒子該做什麼,你應該很清楚。你是妹妹的哥哥,做好當兄長的角色。作為兄長,你應該做什麼,你很清楚。二,你得學會控制將會遇到困難處理困惑的情緒。失去父親以後,將要面對很多變故,你得做好準備,你將以什麼態度什麼情緒去處理,現在就...

如何讓兩歲寶寶接受媽媽陪她讀繪本?

yanxh2005 試著嘗試一些方法,堅持一下。1 想想,是不是和他一些親子閱時,你過於主動控制了呢?試著讓他掌握一下節奏。你不要怕沒效果,讓他掌控,或許也可以的。2 有時候閱讀不需要功能利性。一起讀,各讀一本,也是一種方式。3 試試你找回他以前特別感興趣的繪本,把他吸引到你這邊來。 DD貓貓 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