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會不在乎孩子的想法,只要他們自己覺得好就是好的?

時間 2021-06-15 10:38:20

1樓:風與你

父母所謂的為了孩子好只是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並沒有想過孩子需不需要這份沉重的「好」,或者是在乎一下孩子的想法。為人父母確實很難,但是也要經常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不然僅以父母的想法來愛孩子,這樣會讓孩子很牴觸你,嚴重的話會讓孩子覺得窒息,壓力會更大。

2樓:尤文蛋炒飯

這樣的父母太多了,打著愛的旗號傷害孩子,而且他們還不認為傷害。他們沒搞明白,孩子的想法,孩子的需要,到底為了滿足誰?

比我我的母上大人,她就是這樣的人,而且口頭禪就是,多少不理解人的心情,好吧,我投降!

轉機來了,母上大人想吃巴盟大燴菜,五姥姥呢覺得大燴菜有啥好吃的,燒鵝多好啊,然後母上大人開始念叨,她就是想吃大燴菜啊。

然後呢,我就學著她的口吻,啊呀呀,多少不理解我五姥姥的心情,那麼大年紀的人了,大燴菜有啥啊,五姥姥在家天天吃,就和咱在家吃個幹拌麵一樣,太稀鬆平常了,你大老遠去的,我五姥姥也是好心,燒鵝又不常見,你得理解她的心情啊!

然後母上大人才有了那麼定點的傾聽能力,為啥,因為當年我上大學假期,就想吃幹拌麵,吃不到啊,母上大人覺得那有啥好吃,肉多好啊!!

雖然時隔二十來年,母上大人才體會到,好歹也有了改變,不容易!有的人,可能這輩子都不會體會和改變。

3樓:痴人說說夢

老一輩平庸希望後輩聽他們的話

所以當生活是這樣時麻煩話少

多了也不會聽反而得其厭惡

做好自己管好後一輩的少時就行

做到不去過問後兩輩三輩百輩

4樓:綿羊

我會在乎孩子的想法,但是她的想法和我不太一致。

選零食:因為年紀小,總能選到最難吃的一種,建議哪個好吃,「媽媽你讓我自己選吧」,好我竟無言以對,買回來自己也不吃。

選衣服:上學非要穿裙子,老師說過,給孩子穿運動舒適的衣服,便於活動,你週末哪次沒讓你穿裙子了。奈何人家不信啊,哭鬧不止,好,你穿著去吧,去幼兒園遭到批評回來再沒提過。

選鞋子:同上,且死要面子活受罪,過好幾天跟我說,媽媽我那天腳確實好疼。不是公主鞋的問題,是不能穿公主鞋長時間活動,犟啊。

寫作業:我只想玩,我不寫作業,呵,這等要求,我怎麼會讓她如願,作業是非寫不可了。

這種事情太多了,其實這都是小事,我能允許她試錯吃虧,可是漸漸的,大了呢,我一方面擔心她遇到不靠譜的男孩子,另一方面,要是我一直評價她的選擇,她為了擺脫束縛為了氣我,專門找個不靠譜的男孩子呢。

我太難了,算了我不杞人憂天了。

5樓:小小手

因為父母自己覺得他們的經歷比孩子的多,不希望孩子走錯路,希望用他們自己的經歷給孩子指明他們認為正確的路。

只是父母也忘記了,孩子也是乙個單獨的個體,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斷、自己認為正確的想法。

最後,父母和孩子各自所經歷的時代不同,想法也就不同。父母有父母認為正確的地方,孩子也有孩子認為正確的道路。

6樓:種枸杞的小七

父母不是不在乎孩子的看法,而是因為他們從小的生長壞境以及他們的經歷和閱歷有限,他們更多的會站在自己以往的人生經驗來做出判斷,更多的是想讓孩子不要去經歷他們吃過的虧,走過的彎路。

7樓:暮光所念

看人吧,也不一定的,像我的父母,可能是因為小時候接受的教育不同,有一定的代溝,有些腦海裡的觀念就是做不到像我們一樣,並且他們習慣於那麼做了

8樓:壹個夢

這個問題,其實說不清楚的,站在自己的角度,確實父母只在乎自己的想法,但你身在他們這個身份的時候,你就會理解了,未做父母,不知父母恩。其實是他們站在他們的角度或者是站在成熟的角度在為你著想。

9樓:

因為社會潛意識中給予「父母」太多的權力,以至於他們不需要為自己的過錯負責。所以,他們就可以肆無忌憚了啊。

你自己可以構想乙個實驗啊,為這365日建立乙個世界無法日,每個公民一生中允許參加這個節日一次,而該日所犯下的一切罪孽都不能追責,你想想看那天會發生什麼事。

現在「父母」就是這樣,一句「父母」就頂上免死金牌,甚至把自己小孩殺了也會得到各種開脫。只要你會給藉口就行了。——正如:

我懷疑她偷了28元,所以我用鈍器毆打她,教育她別偷竊,結果她死了(,這關我什麼事呢,我是她母親,我怎麼想要她死呢?我只是覺得她的健康還沒28元重要而已)。括號部分不能明說,說了就不佔理了,一定要主張為了「教育」。

而過去的制度中,為了皇家特權,進行了「君臣父子」的分配讓渡,搞乙個家國同構社會,這樣下來,你怎麼打你兒子的,官僚就可以怎麼打你,皇帝就可以怎麼打他的官僚。

然後你兒子生了孫子,那你的兒子也可以從孫子身上找回場子,過去是合法的!直到父子矛盾日益深化後,當時就提出乙個「父殺子合法化」的概念與對應法律。

而在人的個人潛意識中又存在著一種,我更年長,我見識更多,我更正確的觀念,這種觀念就是他們永遠自我感覺良好的地方。畢竟,一旦現實不好,直面衝擊的首要是那個當兒子的,如果不想死,他就要自救了,自救出來的成果多半在其父母耍無賴後歸於父母。

而且,個人實踐中,難道你就沒得出過「暴力是最方便的」這種道理?有些人覺得方便就是好,所以他凡是能暴力則暴力解決,就這麼簡單。若你反擊,他打不過就跟你談心平氣和,談法律。

沒看到——蕭山KTV的陳先生事件嗎?

要人敬酒,不然就要人跪下,還往別人頭上倒酒水,結果被砍了就喊「大家坐下來慢慢談嘛」。

這事件普遍論調就是:陳某活該。

你可以把這個作為「社會潛意識」看待。

但,如果換成親子關係呢?

那就很難說了,總會有一些人跳出說「再怎樣說都是你XX,你不應該反擊」,甚至還會出現像AP小組那種強迫解散,以遮掩社會核心文化醜聞的事情。

10樓:國藥贏養益生

父母都是以愛之名,做著為孩子好的事,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多,他們就是想盡一己之力幫你少走彎路,卻忘了孩子的路應該自己走,即使是彎路也要自己走一遭,誰規定就一定要走直路,彎路也有它獨有的魅力和樂趣。

父母不是不在乎,是太在乎,恨不能幫你把人生的「彎路」都繞過去,只是他們的方法不對,錯在想要替你過你的人生。

那就和自己的父母開誠布公地談一談,把你的想法你的不舒服都說出來,把握好自己的語氣和情緒,如果不善言辭就用寫的,記得我小時候和父母發生矛盾時就給他們寫信,我老爸至今都還保留著,他說對他而言那是我的成長記憶,哈哈!

11樓:123

在我們還沒經歷很多事的年紀,總是這樣認為的。但是,到了25-30歲,你會發現,父母所說的一切不一定都是對的,但,一定是對你最好的!每個父母都會很在意自己的孩子的,可能是溝通出了問題。

找個機會,慢慢和父母聊聊吧!

12樓:清雅戈

作為乙個做了媽媽的人,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父母不是不在乎你的想法,而是他們考慮的比你考慮的更多、更周全、更長遠。父母都希望通過自己的人生經驗,幫你省去所有的彎路,避免所有的不好。有些時候你的想法跟父母的想法有衝突了不要通過極端的方式去反抗,可以跟父母好好的溝通一下。

同樣一件事,你考慮的可能只是單純的興趣愛好,父母想的就會比較多比較遠,他們更多的是這件事的實際作用和價值。如果你真的不能接受父母的安排,可以好好跟父母說說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父母總是不想讓孩子再經歷自己走過的彎路,經歷自己經歷過的生活的苦。

當然也不是說父母所有的想法都是正確的。畢竟兩代人,思想上可能還是有些差距的。但是大概率上,父母還是為你考慮。

如果你實在接受不了,只要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父母至少會想出乙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處理方法的。

為什麼大人總是不在乎孩子的心理問題?

曉風 因為大人的關注點很少有關注到孩子心理上的,就算孩子狀態不佳,大人往往多是指責,很少有懂得引導的。孩子心情不好又不得疏洩,累積起來就會造成心理上的問題。大人的關注點多是外在方面,像家庭收入支出,孩子的成績,在外面的表現,是否能為他們爭光. TX婷熙Z 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個體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維...

不在乎孩子學習成績,在乎孩子課外閱讀會怎樣?

偶爾還是可以問問學校的事的,你什麼都不問也不太好 會很好呢,孩子只有多了解不同領域的知識,在遇到困難,才會沉著冷靜,不慌不忙,孩子喜歡什麼,只要度把握好了,絕對是利大於弊的 長遠看,優秀的閱讀能力也就是學習能力,遠遠比當前學習成績要重要!事實證明,如果課外閱讀真搞好了,成績不會差的。閱讀時,他的邏輯...

為什麼越在乎越表現得不在乎?

sss fsss 不是心理學專業,但是我結合自己的經驗也可以聊一聊。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也算是一種隱藏自己真實動機的行為。過多暴露自己的想法容易被人抓住把柄。這種心理內向的人存在的較多。我覺得這種心理大多來自後天的形成。在中國比較常見的模式就是模仿一些 城府深 的人。國外還有 教父 電影中科里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