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會以自己為中心

時間 2021-06-04 04:58:22

1樓:帥哥一枚

因為人總是自戀的,不管是自卑的還是自負的人,他的內心都是自戀的,所以人才會以自己為中心。以自己為中心不代表不注重他人的感受

2樓:隨便來一下

因為這個是萬年以來人類能夠生存、繁衍、成為地球上目前已知最高智慧型生物的基礎。是及其自然,同時也是最正常的特徵。人不以自己為中心是活不下去的。

應該說所有的生物,不以自己為中心都是活不下去的。

物質資源貧乏的遠古,這種特徵幫助我們無意識地建立群落(單個人類力量太多弱小,不足以在險惡的野外環境生存)、捕殺野獸(有吃的才能活下去)、創造工具(效率更高地利用有限資源)。

農耕社會,這種特徵讓我們記錄並且發現自然規律(利用規律才能更高效地利用資源),發明語言(交流經驗,以便更迅速成長,獲得更好),創造貨幣(輕鬆交換資源,而不用乙個人從種地、打獵、縫紉、打鐵全都自己搞),建立社會(為自己創造穩定環境)。

工業社會,這種特徵讓我們積極推進普及新技術,分工更加細緻,每個人可以付出更少的勞動力獲取更大的價值。

現代社會,讓我們懂得理解別人(才知道別人要什麼),服務別人(才能獲得金錢回報養活自己),追求愛情(在婚姻中自己過得更舒服),維護他人發聲的權利(也即維護自己發聲的權利)。

這種特徵再正常不過,不可或缺,人不以自己為中心,人就不能稱之為人。

但是一般正常人也不會違反這個規律,基本上嘴上天天把「我為別人服務奉獻一生,我一無所求」掛在嘴邊的人,非蠢即壞,要不然就是對別人好的時候對自己的效用更高(例如感到自己很偉大等),要不然就是搶占道德制高點另有目的。

3樓:在河之洲

也有被教得什麼都以別人為重,有點像過去的思想,如果有人溺水了,你應該跳下去犧牲自己拯救別人,這才偉大才正確,類似這樣的思想,我就是,從小被灌輸的思想是不能跟任何人爭,誰都比自己重要,結果是在工作中,常常我做工別人領賞,而且常常被不公平地對待卻不敢也不會反抗,到了社交障礙的程度,真的真的很痛苦,所以我覺得,人適當地懂得維護自己的權益,只要不欺負別人,不自私自利,沒什麼不對。

4樓:張小雨

這是乙個人類進化幾千年一直存在的現象,是一種自私自利的現象。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種在我們看來非常不好的心理(潛意識)會延續這麼長時間,並且還將繼續存在不知何時呢?「存在即合理」,讓我們理性看待這樣乙個現象和問題。

1。從人類進化的初期來看,物資短缺,食物匱乏,還常常面臨各種洪水猛獸的侵襲,人類在面臨資源的分配,山洞選址問題上,不得不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因為這是關乎生死的選擇,任何人都無法無私到把這些全部讓出去,肯定是想著盡可能滿足自己,自己生存好就行,至於其他人的話,是放在後面考慮的,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近代社會,現代社會,生產力不斷進步,社會文明不斷發展,人類的生存問題似乎在逐漸解決,但是人類的新需求又不斷產生了,人類不滿足於已經獲得的,還想獲得更多,還想變得更好,更加強大,這是人類基因中自帶的自私密碼,延續了幾千年,以自我為中心,不惜犧牲其他人的利益和權力,來成全自己所謂的需求。儘管文明社會以來,各種道德約束不斷形成,不斷教化人類的思想,但是潛意識中的很多「劣性」並未消除,自我中心依舊根深蒂固,只是我們善於隱藏,偽裝的好罷了,不透露出自己的需求,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需求滿足。

在我們無法做出理性判斷,而採用感性判斷(很多時候,決策的機制背後是感性思維在主導,感性思維跟潛意識千絲萬縷)的情況下,這些「劣性」會顯現出來。

以自我為中心,有時會將人帶入深淵,沒有朋友,沒有家人,沒有夥伴,孤零零一人

有時會激起自己的反抗意志,磨鍊心性,關鍵是看如何像釋放控制棒控制核反應一樣的控制好這種潛意識和心理的作用了,否則傷人傷己!!

5樓:空中劃弧

以自我為中心,主要是把自己看得最重,自己是主要的,其他的人都要圍繞自己轉,或者為自己服務。人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當做人物來對待,以滿足個人的自尊心。你所說的情況不是以自我為中心。

年輕人,應該關心國家,關心世界,心中有天下,才能有大作為啊。

6樓:vader

因為人本身都是自戀的,當這種自戀達到某一種程度的時候,人就會事事以自我為中心,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自私之類的。總而言之這與自身生活的環境和性格有一定的關係!

7樓:

很多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其實就是在追求那個童年時期(通常是6歲以下)沒得到的「自我」而已。比如乙個孩子在成長環境很單一(只有家庭)的情況下,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給予的愛以及他們對家庭環境的歸屬感。

比如孩子在拿起一塊積木放在嘴裡咬的時候,其實是在感受積木的材質、抓在手裡的握感、軟硬程度以及是否可食用等等,其實這是孩子在搭建他的認知體系,也就是認識世界的過程,也是學習和「工作」的過程。絕大多數父母會按照成年人的思維方式告訴乙個不知道對錯的孩子「積木不能吃,如果你再吃它,那我就要打你了」。(認知是最底層的邏輯,而這種「如果...

那麼...」的句式已經出現因果關係了,家長這樣的行為已經使孩子的認知結構出現混亂了)

如此一來,孩子原本正在構建的認知體系就會被破壞,專注力、學習力及對工作的渴望程度都會隨之下降,並且這樣的例子充滿了孩子們的生活,家長用行為和斥責的語言向孩子傳遞的資訊是「在這個家裡,你可不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只是這時候孩子是不知道對錯的,那麼乙個不知道對錯、沒有認知力的孩子,會在這個單一的環境下變得「很乖」,但內心是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的。

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孩子在父母面前不敢展現自我,因為會被批評,而家在孩子心中也不再是家的概念,因為這個家不容許他們做自己。

這樣的孩子在長到3歲以後,也就是進入幼兒園,會開始在外面結交小夥伴,有了家以外的環境,孩子會開始變得活潑,但這會成為家長眼中的「不聽話、淘氣」。回到家,做了什麼惹父母生氣的事情還是會被批評,還有可能會批評得更兇。

人在沒有歸屬感的情況下,自我無法得到釋放,於是在脫離家庭環境、又不具備決策力的時候,這些孩子往往會去試著做一些決策,但此時的他們是不懂承擔的。只是想通過自己做或不做什麼來滿足一些「自我」而已,這也就是今天的很多成年人「以自我為中心」的原因。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很容易被忽視,其實孩子的感知能力是極強的,而當乙個孩子來到世上,卻沒感受到愛、安全感和歸屬感時,他們就會在脫離家庭環境之後不管不顧的去找尋這些東西。

並且在人們成長時期沒有感受到這幾項重要的感覺時,他們是無法對他人給予這些東西的。

其實對乙個3歲以下或是6歲以下的孩子來講,不該做的事情都不是什麼大事,盡量去滿足孩子就好了。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是需要過程的,家長往往希望的是孩子生下來就可以把很多事情做「對」,這是反邏輯、反常理的。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如果得到滿足,他們的責任心、自尊、自信、認知、邏輯都會逐漸發展成熟。

而這個階段沒得到自我滿足的孩子,很有可能在成年後還在尋找自我,而成年後人們接觸的世界有多複雜是我們無法預估的,而這個時候再去做一些不該做的事,很可能會釀成大錯。

8樓:木木木木

個人意見:

因為每個人對一件事情的處理順序就是,

看到它結合自身經歷,思考它

表述自己的想法。

往往很多人闡述時就是優先站在自己的角度在闡述了。

9樓:家裡有礦泉水

自古以來便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說法了,老祖宗總結出來的。人都是自私的,自私一點沒什麼不好,也不全好。每個人都會多多少少會為自己著想,這便是以自己為中心,你問我為什麼,人的天性罷了。

10樓:竹江葉

雖然有的時候我也難以接受下面這句話,但,人都是自私的。這裡的自私不一定是指害別人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多數情況下是指為達到自己的利益為目的去行事,通常會世故地看待周遭。

所以人會以自己為中心,到最後,是為了自己能更好地活才這麼做。

11樓:

自我中心有兩個階段,第乙個階段是大多數人的階段,因為大多數人都有自尊心和慾望,慾望又以私慾為最,為之自私,自私者以自我看重既為自我中心。

第二個階段則是極少數人的階段,這個階段的人捨棄了第一階段者的自我看重和個人慾望,稱之為無為者,無為者自持而立即為自我中心。

第二階段跟第一階段的差別在於第二階段的人因為不具有私慾和自尊,自我中心就成為了一種對自我內在持續性的審查而不再只是沉迷。這種審查可以使人產生積極的作用。

為什麼人會覺得自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

Stone 人類從整體上已經脫離了認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那個時期了。嬰兒都會有全能幻想,人類作為乙個整體,心理發展的歷程也是一樣的,在人類的嬰兒時期,確實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由自己掌控的,這也是宗教的核心,本質就是全能幻想。現在實際上已經從理想主義過渡到存在主義了,後現代了,真沒什麼...

為什麼有些人會沒素質或者完全以自我為中心而不考慮他人?為人考慮的人為何常常被說沒主見或軟弱?

我也很想清楚,明明知道應該要關掉空調不然室友會受不了,而且前一天已經說過了的事情為什麼就還開著,就他自己重要嗎,不顧室友死活嗎? 矛盾居士 以自我為中心是普遍狀態,因為這容易辦到 不以自我為中心是非常態,不容易辦到,如果辦到了就是不簡單。不以自我為中心的高階階段是無我狀態,這樣的人能夠全面地考慮問題...

為什麼有人蠻橫不講理 囂張跋扈 以自己為中心 欺負軟的怕硬的 同學們還都讓著她?

突然想起初中的時候我們語文老師說的一段話。我們對混混避而遠之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嫌棄。其一是招惹這種人就像粘上狗皮膏藥一樣,甩不掉且麻煩,其二是不想自己也變成這種人所以還是離得越遠越好。我們班上 答主目前大二 現在還有那種想在班上當老大,以一己之力帶壞班裡風氣的人,在我心裡,她是個就算在讀大學也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