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從心理學角度解釋,是否有可能定向遺忘 即 忘記某件特定事情?

時間 2021-06-03 23:14:35

1樓:

不知道,只能從自己的經驗來說,我自己「似乎」能夠定向「遺忘」一些特定的事情。

我很清楚,內心某處有乙個很糟糕的事情,埋了起來,壓根不記得裡面是什麼模樣,也不想翻開來找裡面有什麼。

不好的事情我都能「定向遺忘」,但我知道這些不好的事情帶來的後果並沒有消失,我的不安、我的焦慮、我的突然陷入的難受等,無不跟不好的事情有關。

所有我覺得定向忘記「特定的事情」是完全可能的,但「特定事情」的影響結果並不是能夠那麼快消失無蹤的。

2樓:Snow丶

不是可能,是絕對。

我們現在生活在網路時代,對計算機有點了解的話,都知道它是通過數學演算模仿人類行為所迭代的一種工具,而計算機的最明顯的乙個特點是:資料可能莫名消失(想象一下電腦崩潰時你的反應,那幾近於你千方百計想不起某件事的痛苦,而有個人卻篤定地告訴你它是事實——即便那時你並不十分相信他)。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說,趨利避害的生存策略是人類本能,而記憶也是進化所需的乙個條件——從記憶中反思下次相關事件的最優選擇,或選擇記憶中的經驗對應當下的事。那麼,在如此複雜的生存環境中必然有一些事是完全對你沒有作用的,大腦會優先將它清除——回憶一年前某個火車站遇到的人的臉,你能想起嗎?即便當時你和他相向而過。

假如是有作用的,比如一次別人言語上對你造成的傷害,但那讓你在一段時間無比痛苦的事情,隨著年齡增長,對事實真相的思考增加,你會對這個傷害造成的觀念不同所理解,或心理上對它釋懷。

而這時候你再回憶,它已經變得不具體了,甚至有時候你會懷疑它是否真實存在過,這不正是乙個定向清除的過程?只是它清除的時間更漫長,或許有一天,你還會像許多老人說的那樣——感謝某人讓我變得怎麼樣,雖然那件事已經想不起來事什麼。以上~

3樓:慵懶的造物主

不是是否有可能而是一直在發生只是多數是自然發生極少數或極少的人是自主發生的這個區別

遺忘的本質是大腦的自我保護當它的能量不足以擔負巨大記憶所需時它就會開始遺忘老來多健忘這是自然規律

4樓:執悲今厄

不說理論,就說實際。

我可以在全部記憶之外單獨開闢出乙個新的空白空間,然後再向其中填充我需要的記憶。填充完畢後,當我確定它的完整性之後,將原本的記憶庫清除,這個填充後的新空間就是我的新記憶。

這個過程,我稱之為重生。

它可以摒棄過去的記憶與研究中的糟粕,只保留精華——這也是唯一清除糟粕的方式,因為糟粕不可認知,不可被直接鑑別與判定,所以只能通過這種全面排除法來判定。

至於它的更具體的操作辦法,那涉及到多層新定義,我暫時還描述不出來,所以無法教給你們。但再有乙個月左右的時間,我應該就可以把它描述出來了。

5樓:王泓硯

當然可以定向遺忘了,一般需要做出一些努力,比如,引入干擾資訊混淆或覆蓋舊時的記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當然,引起定向遺忘還有諸多其他因素和方法,比如,減少回憶頻次,消極性置評等。

消極性置評的定向遺忘的例子就是抑鬱症,抑鬱症患者為了迴避痛苦的記憶而選擇性遺忘過去的記憶細節,造成的結果就是只能概括性回憶。比如,乙個人抑鬱症患者對童年的回憶就是痛苦二字,但很難舉個實際的例子。越是忽略細節,抑鬱症越嚴重,造成惡性迴圈。

如何從心理學角度解釋自殘行為?

凌王 我提出乙個觀點,抑鬱症的患者存在的很普遍的一種現象就是自我評價過低,更準確的說法是自我評價的偏離,因為抑鬱時期自我評價非常的低,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成,做不好,對倆人,對社會毫無價值,甚至覺得自己是社會的負擔和累贅,而亢奮期又會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有問題,精力旺盛,可以做很多事,並且一定能做成。價...

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丁克行為?

夢裡江山家天下 社會心理學講,自尊和控制感是人的兩種基本社會性動機,在這個自由主義的時代,自由和享受高於一切,丁克為此提供了美好的願景,同時作為乙個西方的舶來詞顯得非常高大上。簡言之,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覺得丁克很酷 雖然自己沒有意識到 意味著西方和自由。 三梆子的表哥 丁克是一種家庭狀態,夫妻雙方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什麼是成長?

沐風學長 借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觀和自己的理解來回答一下樓主的問題 埃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分為8個階段 嬰兒期 兒童早期 學前期 學齡期 青年期 成年早期 成年中期 老年期 每乙個階段都有相應的特點和主要發展任務,通過該階段的任務,個體慢慢去適應,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完成任務實現各種階段的要求,這就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