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原生家庭和性格之間的關係的時候,如何讓被研究的人不厭惡你?

時間 2021-06-01 16:44:02

1樓:哲學家中的領導

休息說辭,既然是研究的話那麼你研究的目的可以委婉地表達出來,比如做對照組非對照組的目的不是為了貶低任何人,盡量以他舒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目的。

2樓:安夢心理

當關係不到位的時候任何對原生家庭的追問可能是會引起對方的不適,所以你不妨先從建立關係做起,當對方覺得你是乙個可以信任的人也許會和你交流這方面的話題,同時,這個只是你個人的興趣,學會尊重每個人的禁忌也是必要的,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和別人談論自己的家庭,追問適可而止,當對方出現排斥及時停止。

3樓:漂亮巫婆

以真誠、客觀的態度,在過程中,不要站在道德高點發表觀點,也不要顯露出可憐、同情等感性情緒,體諒對方的情緒,不要逼得太緊,通過對方的語言和表情去發現和理解對方的心理狀態,以便做更好的引導。

4樓:一知半解

其實被試探後的反感也算得上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吧,畢竟人人都有隱私,人人也有著自己不願提及的過去,可能作為朋友,我們應當坦誠相待,而作為研究物件,資訊的挖掘也確實有一定的難度。

不管怎麼做,我們往往能掌握的只是乙個方向而已,基於這個方向,我們會了解大致的情況,並且在整體過程足夠充足的條件下我們已經能夠判定是不是這個原因導致的這個結果。

個人認為想要研究別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放棄研究別人,至少若只是建立在溝通交流的基礎上,目的性不會顯得太強,也就不會激起對方的防備本能。並且不會讓別人有過多暴露自己的感覺,而是有一種想要被認同的感覺,可能這樣一來對於我們的溝通技巧就有了一定的要求了。甚至你可以拿自己相應時期的經歷交換,當然是建立在對方願意交換的基礎上。

5樓:解憂魚

直接挖人家內心的黑暗角落難度太高。

認識清楚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的問題,從中發現自己的問題不難,難的是講述的時候能夠跳出原生家庭的視角,很多人是以主觀認識來講述的,有失偏頗的。

我建議你還是以身邊親戚朋友的家庭互動方式為主,然後網上也會有很多素材,知乎就會有很多人分享自己的原生家庭。

自己的分析很重要,原生家庭就是在一地雞毛的生活瑣事中找尋互動的相互影響,按照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在事件在成長過程中產生的影響。

怎麼改變原生家庭形成的性格習慣和觀念

小慧 我是乙個正在努力改變原生家庭帶來缺點的小螞蟻 我現在有這幾點來克服自己,希望可以幫到你。1 使自己脫離原生家庭的束縛,字面意思就是不要在家或家附近範圍呆著 但不是讓我們脫離父母,與他們沒有聯絡,畢竟他們是我們的親人 2 你要知道,給我們帶來這些負面情緒或狀態的人,他們沒有錯,錯的是世俗。父母也...

大家覺得在父母之間沒有愛情的原生家庭裡成長的孩子找到另一半會難嗎?

其實我反而覺得父母之間能情緒穩定的相處比有愛情對孩子的成長和找伴侶更重要。性格和教養當然是一部分情緒穩定因素,但是愛情是兩個人心平氣和相處的一大障礙,愛情會對別人有期待,很多時候都會失望的,愛情又容易由濃變淡,根本不能地久天長,使人落差太大,心態失衡。小時候,我常常誤以為父母沒有愛情,長大一點後知道...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性格和發展影響大嗎?如何影響?

喲呵 影響很大,甚至可以影響一生!我就是這例子!從小我和弟弟就是留守兒童,奶奶帶大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中只有過年的時候才相處幾天。以前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候是用固話聯絡的 他們,從小到大給我們灌輸的觀念就是家裡條件不好,認真讀書,不要惹事,這種觀念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沒完全消除。在有些事情上會自卑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