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如何分別理解什麼是慳吝 ?什麼是嫉妒?如何熄滅慳吝與嫉妒?

時間 2021-06-01 02:56:46

1樓:護法居士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能住如是勝功德中。有十二種布施妙行。能大利益疾到菩提。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何等十二。

一者布施。 能速增長無上菩提功德利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二者布施。 生處富足手中常出無盡寶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三者布施。 隨願得生釋梵天王諸大家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四者布施。 能離一切慳貪心過。棄捨諸有不生願樂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五者布施。 能捨世間貪染縛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六者布施。 出餓鬼門離諸惡趣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七者布施。 離諸世間多人共物。能得菩提不共物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八者布施。 能稱眾生歡喜心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九者布施。 能捨內外行佛行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十者布施。 於諸一切所愛事中。能離縛著垢害心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十一者布施。 行能滿足無上檀波羅蜜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十二者布施。 行能隨如來教所願成就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檀波羅蜜得大利益。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嘆檀波羅蜜。重說偈言

欲求無上道修行諸功德

破於慳貪心布施最第一

佛子行舍心見來乞求者

能生歡喜心一切無吝惜

國城及妻子乃至天王位

身肉及手足頭目諸髓腦

清淨無垢眼施已心歡喜

如是行舍心名檀波羅蜜

一切諸如來滿足諸功德

具勝涅槃道皆由布施故

是故諸佛子欲求無上道

常當修捨心行檀波羅蜜

施能得菩提不住於世間

是故諸菩薩常當行捨心

施能斷貧窮富足七淨財

慳嫉妒心盡清淨佛菩提

布施能滿足成就十自在

是故諸如來讚嘆行施福

菩薩見是利為成波羅蜜

是故修捨心常施一切物

2樓:

嫉妒是因為他人的成就而不樂。

慳吝是在乎自己的成就而不樂。

都歸類為「嗔」。

當別人有成就時恭喜心能熄滅嫉妒心導致的不樂。

當別人達到自己的成就時恭喜心能熄滅慳吝心導致的不樂。

慈悲喜捨的「喜心」專門對治慳吝,嫉妒導致的不樂。

喜心成就意味著不樂的解脫。

如何分別理解佛法中的信心與傲慢?

一滴之雨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地藏菩薩 一 信心 1 對釋迦牟尼佛的學說有信心 2 對修行的自己有信心,終可成佛 3 對眾生有信心,眾生皆可成佛,皆可渡 4 我個人覺得也是最重要的,信佛的力量 相信依止佛的力量,可度盡眾生 修行佛的心 感應佛的心 體會眾生的心。二 傲慢 1 桀驁不馴,難調難服,心生...

大乘佛法中什麼是脫離二元對立,無分別心的菩薩道?

珂玎 慈悲是菩薩道的基本要素。開悟之前只有世俗菩提心,是被邏輯思維和道理引導的利益眾生的發心。開悟後,自性可生功用,脫離二元對立的自性可產生沒有分別心的勝意菩提心。這種菩提心是一種功德力量。另外,證到初地菩薩後,習氣開始逐漸減少,在具體利益眾生的過程中,隨著習氣的減少,喜歡和討厭之類的分別心也越來越...

什麼是真理?如何理解真理?

諏奏 當年寫過這個問題,後來自己刪了 如今再寫一遍1.不存在用 理 表現的真,理如果作為語言來看待的話,那就是更不可能了。語言是夾逼的,是迫近的,是趨向的,本身語言與被描述的事物產生隔閡。所以無法用語言,即一種 假 來表現真 2.什麼是 真 越靠近 真 ta所存在,成立的條件,因素所少真就是不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