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物質匱乏的時候是不是不容易有心理疾病?

時間 2021-05-30 06:11:57

1樓:趙汗青

吃不飽飯的時候自我關注少,從這一點來說當對於來說不容易得心理疾病。但是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又不是只有這乙個,以前人們的錯誤信念那麼多,但是大家都是錯的也就沒啥壓力了。現在的思想多元化,有不一樣的信念就會有壓力

2樓:「已登出」

個人覺得以前很多人也都有心理疾病,但是那個時候的人根本不懂什麼心理不心理的,沒人關注別人心理。但其實很多都問題大的很。

而且據我觀察,越是生活條件差的心理問題越是多,稍微富裕一點的還好一些。

3樓:真理越辯越明

首先我要宣告,我不是心理專家。但是,我研二期間深讀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並且應該達到專家級別的水平,因為和我接觸過的幾個女生不服我的判斷到北大的權威那裡驗證過。當然了,我是理學博士,所以懂得科學學,換句話說我不是心理學專家不能成為我不能判斷心理學問題的理由,相反因為精神學是心理學的鼻祖,也許更有發言權。

以上囉嗦是因為我發現主流回答答非所問,嚴重違反了科學精神。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的很多科學家,包括所謂的權威的科學家普遍缺乏科學素養。為了扶正視聽,避免誤人子弟,我不得不挺身而出了,大家請體諒!

首先,我們應該正確理解人家的表達。

為什麼以前物質匱乏吃不飽飯的時候就沒有心理疾病,現在大部分有心理疾病的人都是吃飽了撐的。

這句話實際上是非常有水平的結論。一句簡單的表達闡述很深的意義不能冗長乾癟的方式,我們不能雞蛋裡挑骨頭,字裡行間挑毛病。

在這裡,沒有心理疾病中的,沒有,不是絕對沒有的意思,而是少的意思。比方,我們常說沒有人怎麼怎麼,那不是在說絕對沒有人那樣,而是大眾認為如何,而不是否認少數人會有別的可能,更不意味著極少數人不會那樣。

其次,以人性和人的行為分析,吃不飽飯的階段人的首要考慮到的是生存問題,因而考慮的問題簡單,並且侷限在很狹窄的領域。

我們知道,人的未知世界隨著人的認識的增長而擴大。換句話說,人的心理活動也是侷限在很小的範圍內,出問題也很少!當然了,心理問題也會少!!

再其次,所謂的心理疾病和心理活動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心理活動活躍,那麼由此帶來了問題也應該很多。應該不會有人否認,剛出生的嬰兒不會有心理疾病吧?那是因為他的心理活動為零!

同樣的道理,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自由度大幅度提高,人的心理活動開始活躍,比方吃飽了撐的沒事找事瞎想。

或者說,以前物資匱乏的時候是比現在物質相對豐富的情況是不容易產生心理疾病的,當然也不容易有心理疾病。

4樓:陳慶華心理諮詢師

吃飽了撐的,會得胃病,但不是心理疾病.

吃不飽飯,會得營養不良和胃病,但能夠保持心理健康,這是無稽之談!

他潛在的論斷是,人吃飽飯了,有時間思考了,思考讓人得病.這是一種典型的CHUAN儒主義.

乙個人吃不飽飯的時候,思考和尊嚴可能就沒有那麼重要..這位校領導從那個年代過來的,所以還帶著那個年代的陰影:如果我為了思考和尊嚴,又變回吃不飽飯,那我寧可不要,當乙個閉耳塞聽的傻瓜就行.

這好比,當一頭快樂的豬,還是做乙個痛苦的哲學家的問題.

如果他選擇過那種只有快樂沒有恐懼的生活,那他當然是可以逃避人生的一些痛苦的,比如對正義,自由,公平的追求.

他為了避免回到餓死的那種恐懼感中,放棄自己思考的權利..這個不能用心理疾病來界定,這是乙個靈魂上的自我放逐.乙個普通人可以這樣幹,乙個學校的領導和長者這樣的選擇,只會誤人子弟.

5樓:阿紫

不是。心理疾病是自身性格和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以前物質匱乏的時候並不是沒有心理疾病。中國對心理疾病的正是研究不過二十年。

所以以前的人不是沒有心理問題,而是不懂不了解這是心理問題。

有心理問題也不會重視,甚至自己和他人都不會發現。

不然就會被判斷為「瘋子」「神經病」「傻子」「痴癲」。

6樓:張容

不應該這麼武斷,人窮則思變,飽暖也會思淫慾,特別是目標較難實現時人就會更在意自已的想法。中醫認為:思傷脾,思則氣結,思慮過就會引起人的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神疲力乏,鬱悶不舒等症狀。

相比較較大的貧富落差,其實相近的對比更讓人受傷。

7樓:

以前物質匱乏的時候沒什麼人把心理疾病當一回事。

大部分人也不知道心理疾病是什麼,他們對於類似的問題只有乙個解釋:「這個人瘋了」

而人們對於自己的過去總會披上一層美好的外衣。

於是,「現在的人怎麼問題這麼多」

8樓:李印臣

校領導的這句話說得不對,但無形中反映了乙個事實。那就是以前物質匱乏,社會整體發展速度也會較慢,人的心理成長與成熟更容易跟上社會的發展節拍,所以心理疾病較少。

而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人跟不上社會的節拍,無論是知識上,還是心理成熟度上,所以心理疾病比過去相對較多。

9樓:

物質匱乏的時候更容易有心理疾病,只不過那時候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想一想,生命都沒有保障,誰會關心心理?那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是多少,現在又是多少?

這種人還能當校領導?這個學校的學生好可憐!

10樓:澈海

物質匱乏不等於環境匱乏,也不等於精神貧乏。比如,曾經有個計程車司機跟我聊他年輕時,每天下班多跑一點點路就可以到城郊湖邊,跟一群工友戲水、摸魚,然後回家煮魚湯。工資很低,但也沒有老婆孩子,沒有下崗,沒有空氣水汙染,沒有貧富差距,無憂無慮。

是他再也回不去的快樂時光。很多時候,自然的給予遠多過所謂的物質

11樓:

其實我覺得之所以現在的心裡疾病沒有以前多,有外界因素。當時連飯都吃不飽,哪還有心思得這樣的病啊。那時候人們大概都一門心思的想著怎麼生活吧,怎麼把日子過好咯。

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知識面廣了,要求也高了。「飽暖思淫慾」……想的就多了吧!

當然還有自身的因素,以前社會上心理有問題的人我們知道的大概就是精神病患者。其實當時也有,在那時吃都吃不飽,為什麼還是有人會瘋呢?這個不是還要講科學嘛,遺傳!!!!

也許自身身體有問題,承受壓力能力不足,導致生病的也有!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關鍵你怎麼看這個事,你到底是豎的看還是橫的看。你所有的成功、失敗、進步、退步、歡樂、喜悅、痛苦、悲傷,全部都得豎著看,都在你自己身上。自己注意協調吧,現在生活好了,但也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畢竟人無完人!!!

12樓:飛翔的古爾德

即使考慮到倖存者偏差,抑鬱症的發病率在現代也確實比以前高。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到了兩個原因:對個性化的追求和公共意識的缺失

現代人越來越追求多元化與個性化,人們熱衷於追求更獨特的自我和更鮮明的價值表達,這使得我們有了更多樣的人生選擇,也讓我們更容易沉浸在焦慮和迷茫之中。另一方面,國家信仰、社會公共意識在當代社會被紛紛解構,我們越來越感受不到「群體」所帶來的凝聚力和安全感。這兩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們更容易在當代社會中陷入「無助」,墜入抑鬱的泥沼。

不過這一切和有沒有吃飽飯,或許關係不大......

13樓:瀟雨

當然不是了。

比如說農村婦女的自殺率很高,她們都是生活在物質匱乏的環境裡的。

只不過,在物質匱乏的環境裡的人自殺,大家會歸因為「因為吃不飽飯走投無路了」、「被惡婆婆逼的」、「被丈夫天天打的」等等,而不會歸因為抑鬱症自殺。

抑鬱或自殺的人,如果生活真的很苦,大家都能理解,他就是因為生活太苦才活不下去。

而在物質不匱乏的環境裡,正是因為有些人看起來生活並不算很苦,卻還是抑鬱或自殺了,一般人才會把它歸因於心理疾病。

14樓:

剛看到的回答,為什麼老一輩帶娃那麼輕鬆現在就像伺候祖宗——以前那不是帶孩子,是死剩下的

同理,為什麼以前艱苦年代沒聽說心理疾病,現在反而這事兒那事兒

首先,死人不會說話。

其次,活在那個年代且有心理疾病的人並沒有話語權,也沒有能力挑戰既定話語體系

(現在都有很多人生活學習都一直正常進行,如果不是感覺「不太舒服「去檢查,是不知道自己原來是得病了的。而在乙個不承認心理疾病的大環境裡,即使有能意識到的人,也只能沉默。)

歌頌堅強、感謝苦難、挫折教育 、社會達爾文主義與成功學,以及視心理問題為軟弱矯情想多沒事淨搞些沒用的etc.,這些都是同乙個文化語境下的產物

15樓:way way

以前物質匱乏的時代資訊也不發達,不像現在網際網路時代資訊秒get,醫療技術也還沒有對心理疾病做出像現在這麼詳細的劃分和判斷(即便現在輕度抑鬱也並不容易區分),所以看起來以前物質匱乏時不容易有心理疾病吧。

16樓:一碗銀河餵飽夢

不是。先吐槽一下這位毫無思考能力的校領導。校領導思辨能力、內省能力、同理心和心智化水平都比較差,這可能是他在能中國官場當上領導的原因,世俗層面確實算是成功,但人格層面不是乙個心理健全或者說對社會有益的人。心智化水平較高的人更可能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我在一篇文章裡讀到,心智化水平較高的人更容易在後天得上心理方面的疾病

再說為啥不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說的很明白,人的各層次需求是層層遞進但又同時存在的,根據不同的條件強弱顯隱罷了,但隱藏並不代表不存在。而且,很多事情由於自身限制,對問題視而不見,但你看不見並不代表它不存在,事實是,它確實存在。

17樓:胡少鍇

不是這樣的。

心理疾病的成因有很多,是多元的因素產生,而非單一的問題引起。

把心理疾病歸因於『吃飽了撐的』,就好像我們在說乙個得了抑鬱症都準備自殺的人很『矯情』一樣。

這種說法就像是隔岸觀火,隔岸看起來不過是燒了一團大火,卻看不見被大火所圍困的人。

18樓:

先說前提1。物質匱乏的時候,心思都在找食物上,沒精力放在琢磨「今天領導是冤枉我了還是沒有」這類不能當飯吃的問題上。

反之,現代大部分國家已經解決溫飽問題,且處於物質過剩。天天都在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糟心,得心理疾病的概率增加。

但以上表述不代表物質匱乏時就不存在心理疾病,仍然有,只是更多是身體疾病,比如身體畸形、營養不良。

再看前提2。人沒吃的時候,心裡也苦,但苦有什麼用。看看荒災的時候,到處都是屍橫遍野,當時的人是不可能因為好朋友餓死了,而傷感乙個月的,因為人人自危,接下來可能餓死的就是自己。

物質匱乏導致的生存挑戰,已經淡化了當時人們的情感。這種屍橫遍野場面見怪不怪,心裡早已經沒有了一開始的震驚,所有的目的都只有乙個:為了活下去。

這樣也使得當時的人不容易得心理疾病。

生活是不是從來都不容易?

李美麗 姑娘,我老弟身高180,微胖,長相尚可,家裡首付三成買了武漢市的房子,雖然不在三環內,但是房子你們結婚後就寫你們雙方的名字,也給你6萬彩禮,你帶不帶嫁妝過來都沒關係,你看你有興趣嗎? 燕綏凝寧 簡單啊,直接提出婚後住你家,讓他家出錢租你的房子,把他的房子租出去以租養貸。他要是願意的話你的問題...

這樣的年輕男性是不是不容易找到配偶

嗷嗷嗷 對流行文化和消費主義嗤之以鼻在我這裡是扣分項哦。雖然我也不太懂流行文化和消費主義 流行文化是指什麼。什麼文化是流行文化呀?消費主義是掙了錢就花不存錢的意思嗎?那我應該不是消費主義,我要攢錢的,我覺得把錢花光不太妥當,但是我也不贊同對消費主義嗤之以鼻。別人自己掙的別人的錢,愛怎麼花怎麼花,又不...

有趣的女孩子是不是不容易戀愛?

困獸 首先說說我對 有趣 的理解 有趣和搞笑完全是兩個概念 但是很多人現在都把它們混為一談 為了成為現在被多數人崇尚的 有趣靈魂 很多男孩女孩從網路上去學習最新的段子 把身邊的朋友逗得哈哈大笑 其實不是這樣的 我所認識有趣的女孩 她們的有趣是由內而外的 她們的生活豐富多彩 閱讀過許多名著 看過各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