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陌生人的善意總會讓人格外感動,這有什麼心理學機制嗎?

時間 2021-05-29 23:09:12

1樓:子春十二

因為你對親近的人的善意覺得是應當的,對陌生人是防備的。

所以反過來說,陌生人的惡意你是不會太生氣的,反倒是親近人的傷害是最痛的,因為你對他是不設防的。

2樓:樹輝心理驛站

如果乙個人總有這樣的感覺,我嘗試著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可以給出三個解釋。為了方便理解我通通有第二人稱描述。

第一,極有可能是平時你在自己的親密關係裡把自己的情感壓抑的太深了,因此當他感受到陌生人的善意時,他會把自己在親密關係裡的壓抑進行釋放。

第二、格外感動其實是在表達著內心的孤獨感,更多的是在用這樣的方式呼喚著親密關係。他真正想和你愛的人表達:「你看看,素不相識的人都能對我這樣,你為什麼不能?

看似是在表達對陌生人的感激,其實是對自己重要的人進行旁敲側擊。

第三、總能格外感動,我注意到的是「格外」一詞,這提示著你要注意和別人交往的邊界,可能你真正在乎的不是得到了一種怎樣的理解和支援,而是在你的重要情感中有沒有你需要的這些感覺。如果沒有,那是需要你在這些關係中去創造的,而不是一味地感動於陌生人給予你的善意。

3樓:假灑脫的Jenny

你的感動不是來自於陌生人,而是來自於對人性本善的觸動。

因為是陌生人,他完全是出自本心幫助你,毫無目的甚至不求回報,陌生人的善意讓你看到了人性的光輝。

因為是陌生人,他完全沒有義務幫助你,意外的關愛讓你覺得自己被肯定,是值得被愛的。

4樓:The heart

在兩個人沒有任何關係的前提下,對方對你的幫助,讓你感覺到了意外,而當親人朋友去幫助你的時候你覺得這是應該的,所以,親人對你幫助,和陌生人對你的幫助高判立下,雖然陌生人對你並沒提供多大的幫助但是這是一種意外驚喜,朋友的幫助你覺得是理所當然。

5樓:小小弟子

因為我們從小接收到的資訊都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陌生人大多都是壞人,所以當你接受這個設定後,如果對方對你表示善意,這個舉動就會被加權,讓你感到格外友好,這就好比,有個人每天都給你一巴掌,長此以往突然某一天不打你了,你就會覺得對方善心大發並且對此抱有感恩。

6樓:六隻魚

人們在需要幫助時往往想到的是自己最親的人,不會對陌生人有所期待,陌生人的幫助就像是從天而降的驚喜,這種超出我們預期的事情會令人格外感動。

7樓:孤鶴橫江

因為你對熟人有付出,跟他有交情,所以你來我往的善意,善行,互相幫助可以說是理所應當的。

但是跟陌生人萍水相逢,對方對你有善意是你意料之外的,所以感動。

8樓:三月雨

人總是基於當前的現狀去預期未來。

古語有云,「久居鮑魚之肆不聞其臭」就是這種心理的完美詮釋。父母親人對我們好是乙個基石,一些陌生人的關懷是父母親人的常態,而陌生人突破常態之後會給你一種「意外之喜」,這種「意外之喜」才是感到感動的根本原因。

9樓:四一

陌生人之所以被稱為陌生人,就是因為他們與我毫無關係,是陌生的

每個人潛意識裡都認為乙個完全陌生的人是沒有義務幫助你做任何事情的,基於這種心理

乙個本不認為會幫助你的人向你表達了善意才會讓你加倍感動

10樓:阿斌啊

可能只是因為人的自大,對於親近的人對自己的好感到習以為常甚至感到理所當然,是什麼心理學機制我不知道但是我們還是要對身邊的人好一點

11樓:半稱不離

對於感動我們個人感覺是可以判斷的,而為什麼同一件事陌生人做我們會格外感動呢?只能說這是人的偏性。

每當父母為我們付出時候,我們明明看得見,也比較感動,但是如果他們每天每次都這樣幫我們,這種感動就會習以為常,漸漸的變淡,親戚,好友也是如此。比如一表姐每天給你帶禮物,你是非常感動的,但是這種感動會在時間的打磨下漸漸變淡,有的人也會變成習慣,認為是理所因當,甚至不再感激的也有。但是如果是乙個剛認識的朋友,每天給你帶禮物你一定會感動的無法表達不是嗎?

你一定會想,剛認識不久。他就對自己這麼好,一定非常喜歡自己,他一定是個好人,我要怎樣報答他,等等。。。。

這就是人的偏性,對待身邊的人會不自覺的習以為常,沒有了最初的感動。

12樓:好奇的阿哲

現實 -預期 = 感受

現實 > 預期 = 幸福

現實 < 預期 = 失望

真正影響我們情緒的,並非外界的現實,而是內在的預期,預期與現實的落差越大,我們的感受越強烈。

13樓:sijiyongzhi

用經濟學邊際遞減就可以解釋,因為你身邊親近的人天天給予你善意,讓你習以為常,多出一點的善意,所帶來的感動效應是遞減的,而陌生人即使給予你的善意不如身邊親近人的善意多,而因為他是第一次給予你善意,所以,從你內心裡感覺他的善意很大。這就像是你吃一樣美食,第一次吃的時候,你會很滿足,如果讓你天天吃,時間久了,你還會覺得它是美食嗎?有可能時間久了,你還討厭再吃這種美食。

如果突然有一天讓你吃另外一種沒有吃過的美食,你會覺得,哇,好好吃啊!但你後邊所吃的美食未必就比你常吃的美食好。這個道理都是一樣的。

14樓:原二白

陌生人看到別人很苦,會激起同情心,加上心裡本就存有的善良,又感覺自己經歷過無人問津的痛苦,便想去幫助他,希望自己落寞是也有人幫助自己。而且或許陌生人覺得幫的是對自己來說的小事,便用善良去做點好事,而對被幫助的人來說卻被放大,感動也被放大。

15樓:只吃一口

親人朋友對你的好你已經習慣了,所以就會覺得理所當然。陌生人與你沒有任何交集,他做的一點小事就會被你無限放大,從而格外感動。

16樓:群主家肖斌韜

每個人來到這個宇宙都是帶有使命的,人的使命是在不斷的做事情過程中成長,成長的最終境界「無私的愛」。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很難做到,只能努力的修補自己。對於當下能做的就是「愛感恩快樂」,時刻調整自己讓自己去愛每個人,感恩周圍的一切,讓自己快樂的去做任何事情。

我們每個人對於熟悉親近的人都有一種無形的認知,導致對於陌生人的任何舉動都特別在意,這就是「格我」的特性。

17樓:黑陽台

因為在意料之外,就想你知道別人要送你的生日禮物是什麼了沒有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收到禮物那麼驚喜。

題目中的善意就是一種預期之外的收益,你為什麼不開心?

18樓:

嗨這個問題的回答,倒過來思考比較合適:

為什麼我們對親近的人的善意沒有那麼感動,好像要很善意很善意才能感動一樣?

這裡我唯一想到的心理機制是:超我。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的人格結構理論是,我們的人格分為三部分:超我,自我和本我。

本我,追逐快樂,甚至不擇手段追逐快樂

超我,類似於我們的高標準的道德

自我,居於這兩者中間,也就是我們平時展現出來的部分

所以,回到問題:對陌生人格外感動,對親近的人沒有格外感動

是因為,當乙個陌生人釋放善意的時候,從這一刻起,你和ta都在用超我交流。

超我是什麼?是家國情懷,是惻隱之心,是善良共情。

所以,你會覺得感動。

而親近的人呢?他們釋放善意的時候,由於你們已經是自我在交流了,沒有辦法一下子跳到超我,所以沒有那麼感動。

所以,相比之下,就顯得「格外感動」。以上。

19樓:羅輯等99人

因為你對陌生人沒有期待,而陌生人的善意超出了你的預想,更容易突破人的心裡防線。而你對親朋好友期待過高,他們做什麼都習以為常,不會讓你感動。

20樓:乎圖

這類問題最簡潔的答案是感覺差別閾限,韋伯定律,基數低,獲得高,比值自然大。其它解釋不出其右。

解釋一下:感動本質上與感覺沒多大區別,感覺主要用心理物理規律解釋,類似感覺的部分內容則用期望效用來解釋,但這兩類解釋實質上的差異有限,我個人更偏愛心理物理規律一些,不扯淡。

另外補充一點,並非總是感動的,你期望多,你就不感動了。很多人年齡大了,就不容易感動了,因為有了相對較高的預期值。但也有些人,比如馬斯洛所述的自我實現的人,有赤子之心,便容易被感動

21樓:三千弱水飲一瓢

因為乙個陌生人與你素未謀面,卻能幫助你,你會覺得他特別的有愛心,會幫助你,而親人朋友因為關係親密,所以你覺得他不幫助你反而不應該,也就是所謂的道德綁架。

為什麼陌生人的善意更容易溫暖人心?

LF520 因為我們對他們從來沒有付出過,所以他們給的善意就像是乙份突如其來的禮物。沒有期待也不會有失望。所以收到這樣的善意我們才會覺得更溫暖。 林真心 記得初中有一次放學騎車回家把車鑰匙弄丟了,自行車鎖著整個只能抬回家,答主我是乙個女孩子,抬了一路真的非常窘迫加力不從心,但是突然路上有幾個民工大叔...

什麼時候感受到陌生人的善意?

綠肥紅瘦 12年吧,唐山市,去火車站趕火車,在乙個商場門口突遇瓢潑大雨,撐著傘路邊打車而久不得,水很快沒了鞋。一輛私家車停了下來,主動免費載了我一程。頓時對這座城市充滿好感。 好多魚 講乙個自己的小故事吧也是第二次在知乎上講了上大學的第一年中秋節回家之後的返校 那時候是我18年以來第二次自己乙個人坐...

你還會相信陌生人之間的善意嗎?

夢想大菇涼 今天碰到的,乙個妹子,說自己的錢包被盜了,需要借錢回家,並且讓她爸爸把錢轉到我的銀行卡上,求助好幾個人都沒有借到,就想著大家出門在外不容易,就轉給她了,結果到現在錢都還沒轉過來,我覺得自己應該是被騙了,錢雖然不多,但感覺好像把我僅剩的一點善意全部給消滅了 已登出 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