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心理學理論分析童年時語言暴力事件對成年行為的影響?

時間 2021-05-29 23:05:26

1樓:鄭州大午心理

首先,從你描述的情況來看,你從小敏感、自卑、膽小,而且是乙個比較內向的人,不善於表達,這有可能和你的成長環境相關,導致你現在這種性格,我覺得你有點心理上的問題,可以去心理諮詢師室諮詢一下心理諮詢師,解開心結,你才能活的更輕鬆,有好的對待世界。

2樓:渡仁心理的小渡

你好,我是渡仁心理的助理老師程程,看到了你的故事,我嘗試說一下我自己的分析和看法。

從你對於阿姨「一臉不屑」的形容,以及對於她對你的評價感到不滿與憤怒來看,我初步認為你是乙個可能人格上會有些自卑,敏感。雖然你對她的評價感到憤怒與屈辱,但你卻沒有給出任何駁斥。你對於情緒的表達是向內的,你的體內可能會積存著很大的能量,在之後再爆發出來。

這也就是你會在之後十餘年泛化到日常和小販接觸的生活中的原因。

而這種你在之後幾年表現出的情緒泛化的表達。我認為會是一種防禦機制。

自我防禦機制是由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他認為當人的本能慾望與社會文化產生衝突時,就容易導致焦慮,而為緩解焦慮人的自我保護意識開啟就會出現防禦機制。

防禦機制的主要型別有:

壓抑:阻止激起焦慮的情感和衝動達到意識水平。這是最基本的防禦機制。對於憤怒的當下你沒有給出任何內外的表達也是你自身進行了壓抑。你所說的並不是想上知乎吐槽也是一種否認。

否認:個人潛意識阻止有關自己痛苦的事實進入意識。

投射:把自我不能接受的或不好的慾望、衝動和意念歸咎於別人或把自己的慾望、態度加諸於他人。

認同:把自我與某一物件潛意識地視為等同,以解脫自我焦慮,認同使個體相信自己具有實際上並沒有的特徵,使個體不再感到自卑,反而能夠感到自我滿足和有價值。

合理化:用一種自我能夠接受、超我能寬恕的理由來代替自己行為的真實動機或理由。給自己找乙個「自圓其說」地理由,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釋,以自我安慰。

反向形成:把某種不允許的衝動,欲念潛意識的轉化為相反的形式,從而迴避乙個無法接受的衝動,在行動上走反方向的極端,這樣就不需要應對原來的焦慮了。

我們在焦慮的過程中,實質是對自己發出的一種警告,告知自我正在受到威脅。

3樓:不那麼溫暖的芬達

記住所有不堪的回憶,忽視那些細微的開心時刻是人的天性吧,因性格不同沒法一概而論,但成年後內向偏激,極端或抑鬱的心理問題可能大都擁有一段不那麼Sunny童年經歷

4樓:婚禮人

我閨蜜本來性取向很正常,高中起,她家裡幾乎每天都吵架,我看她經常早上眼睛都是腫的,這樣持續了半年,後來她父母離婚了,把她判給了她媽媽,她爸爸很嫌棄她,總覺得這個閨女讀書沒什麼用,她爸爸還和一些親戚一起這麼說她,她媽媽也說自己沒錢,養不了她以後上大學,她也傻,真退學了,後來讀了職中,這之後我也因為要考大學忙起來很少和她聯絡,我大學後和她團聚的時候她說她正在和另外乙個女生交往,那時候我也沒太在意,我說那好啊,能取代我的位置嗎哈哈,她才很認真的給我說是相當於男女朋友一樣,只是不是男的而已,當時我很震驚,真的,後來我就問她怎麼會這樣,這樣不對什麼的,她說她怕男的會辜負她,真的怕,還說這個女的對她很好,她覺得很滿足,然後我就問她,你父母離婚後你媽媽給你說過什麼你爸爸不好的嗎?她說經常都在說。之後我就一直開導她,現在她是雙性戀,希望她好起來吧,不要因為父母的原因

5樓:步嘉祺

小學三年級是9-10歲根據埃里克森八階段理論正處於勤奮對自卑的衝突的階段。

題主的經歷和現在自我認識到自我的行為其實是內心意識對自己這種無法控制的自卑的反抗。

然後我覺得並不是全部責任,因為這件事情並不是一件特別大的事情,也許題主早年經歷中又許多類似的事件發生才導致現在這樣的行為模式,但這件「彩紙事件」記憶略過深刻,且題主因為自己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以也在不斷深化加強這件事情的記憶。

6樓:

大概一二年級的時候寫作文,內容是小紅如何做了好事的。我不知道從哪兒學來了粉碎性骨折這個詞兒,就寫小紅看見某老人摔倒,送去醫院,結果老人摔成了粉碎性骨折。我姑夫看到了,陰陽怪氣地對我說:

「『粉碎性骨折~~~』」並且很多次。大概他覺得我編得比較狗血,但我迄今為止不明白乙個一年級的小孩在老師的引導性題目下編個作文有什麼可恥的。這樣導致了從小到大,挨罵挨揍我都不會被傷害的很厲害,但一旦被嘲笑為幼稚,我就憤怒無比。

為此也錯過了很多其他人有用的建議。

高考後報志願,我鼓足勇氣說我想報化工專業(那會兒化學學的好)。這件事被我爸笑話到我畢業、工作為止,因為他們覺得化工很苦,影響健康,不好找工作,而當時的我顯然是不懂的。我爸提起這事,也用和當年我姑夫一樣的口吻:

「還化工?你還報化工?」那種口氣……我形容不好,只有經歷過的人能體會吧。

今年我結婚了,帶老公回家見父母,酒席上我爸又一次用那種噩夢般的語氣說:「你當年報什麼?還化工?

」旁邊就坐著我姑夫。這回我沒再沉默,我對我爸說:我不明白你在笑什麼,我當時乙個就會讀書的小姑娘,我懂得少,閱歷少,我做了什麼丟人現眼的事,讓你笑了這麼多年?

我爸結結巴巴地辯解:我就隨便說說,說說。從此他再也沒有提過,而我在被嘲笑後的反應,也不像此前那麼激烈了,總體上感覺自己Sunny了一些,走出了當年的陰影。

總而言之,如果童年有陰影,直面那個給你帶來陰影的人,說出你的感受,會讓你感覺好起來的。

(啊,化工專業的同志不要生氣,我只是在說我自己的經歷,這個專業不適合我本人,僅此而已)

7樓:程毅南

別想太多。

一件小事能影響一生的例子,大概也只能在小學作文裡才出現吧。放寬心一點,影響性格和行為的事情多了去了,羅馬豈是一日成

如何用心理學理解「醒悟」?

Inyoille emmm我才大一,不會用心理學解釋 但是有幾種情況下能醒悟的 我的幾次這種感受 僅作參考,未必適用哈 比如和有感情的人有激烈的意見不合 吵完冷靜的那一段時間 比如因為某些行為造成了重大失誤 反省的過程中 比如聽著馬勒,買完宵夜回寢室的路上 乙個人看著周圍空空蕩蕩的 阿耶 你的醒悟,...

哪些心理學理論 學派可以稱作科學?

狹義科學起碼滿足兩個條件,研究物件是可觀察的,研究方法是實證的。即使是認知心理學也只滿足第二點,因為其研究物件還是行為,不是 心理 認知神經科學似乎勉強滿足兩點。我上認知心理學課是這樣給學生講的,但只是一家之言。不過心理學不需要被冠以科學的名義才有存在價值。 馬陣 波普爾只是說明了科學與非科學的分界...

請問有哪些教育學 教育心理學理論可以闡明「多做考試真題對應對考試有好處」呢???

逗月 多做真題的好處 可以歸於 考試效應 the testing effect 1970 1990年間的很多心理學實驗,以及2007年的Testing the testing effect in the classroom都確認了這樣乙個現象 與花更多時間複習材料的對照組相比,參加模擬考試的實驗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