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看了那麼多的心理學書籍,還是擺脫不了原生家庭對我造成的性格影響?

時間 2021-05-05 23:08:34

1樓:德瑞姆心理

凡是有關係的地方,就會有傷害。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也是人際關係中的一種,也必然有傷害。理想的父母,當然是給孩子足夠的愛,但顯然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現實中,每個人成長的家庭裡,都傷痕累累。

原生家庭之所以傷害人,是因為原生家庭沒有足夠的愛。

如果說父母沒有給過一丁點愛的話,對絕大多數父母是不公平的。父母有給愛,只是沒有給足夠的愛,於是造成傷害。

什麼是足夠愛的呢?足夠的愛並不是氾濫的愛。

足夠的愛是指能支撐起孩子健康成長的愛。就像是食物一樣,孩子的成長中,需要足夠的食物來支撐起孩子的身體健康。同樣孩子需要足夠的愛來支撐起他的人格成長。

愛並不是越多越好。就像食物一樣,你覺得孩子應該多吃點,實際上吃的超出了他身體的需求,反而會有害他的健康。你自以為給了很多的愛,過濃的關注,反而然孩子失去了自由。

過度的保護,反而失去了在挫折中學習的機會。擔心他走彎路,反而壓抑了他一部分成長。

孩子需要的不是很多的愛,而是精準的愛。不精準的愛會導致真正需要的那種愛缺失,從而造成傷害。

愛就是重視、接納、尊重、認可、支援、幫助、保護、關注、理解、陪伴……孩子在不同的時候,需要不同的愛。

傷害是愛的缺失。

當父母在否定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沒有得到認可與尊重。當父母在控制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沒有得到接納與尊重。 我見過很多為了孩子好的父母,在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應該認真寫作業

應該準時到學校

應該少玩手機

應該有禮貌

應該……

從道理上說,這些也許是對的,某種程度上也的確是為了孩子好。

但這不是愛,因為這個過程中沒有看見,沒有理解,沒有尊重,沒有支援。孩子體驗到的只是被控制,被壓迫,被指責。缺失了相應的愛,就會形成心理傷疤。

孩子長大後,就會容易對別人的控制、要求、否定非常敏感。

孩子在被忽視的環境裡長大,長大後就可能會特別渴望別人給他及時回應、大量陪伴等滿足,會對別人不關注他而暴怒。 有的父母會直接把孩子推向乙個困難的境地,讓他獨自面對很多困難,比如說幫助父母照顧家人,照顧父母本身的情緒等。這時候孩子就缺乏了支援、幫助

他長大後,就可能會特別渴望乙個強大有力量的人,給他乙個港灣。

每個讓人痛苦的行為背後,都對應著乙個愛的缺失。如果你覺得你的生活有哪些不幸,你可以感受下,你缺了哪種愛,你在原生家庭裡,是否也缺了這種愛。

我有時候會擔心寫原生家庭的話題引來非議,經常有人覺得難道父母都是錯的嗎?為什麼要讓原生家庭背鍋?

父母之所以沒有給出足夠的愛,很大的乙個原因是:

父母自己也不會。

愛是乙個很高階的技能,需要乙個人自我比較飽滿、生命力比較旺盛的時候才能給出來。

父母除了是父母,他們首先是個人。作為人的部分,他們活不出生命力,也就無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底色沒有力量,上了臺也的確是演不好。

所以我們並不是要去責怪原生家庭什麼。而是要嘗試接受,父母本身作為人的侷限。更重要的是我想說的第二點:原生家庭傷害人,但原生家庭並不造就人。

人生是乙個接力賽,原生家庭只是第一棒。如果你整場比賽都輸了,第一棒是有責任的。但你把所有原因都歸因為第一棒的話,是不公平的。

同樣的,把第一棒的責任全甩開,也是不合適的。

嬰兒從呱呱墜地開始,就接受來自於父母愛的滋養。這時候他的人際關係很單純,只有爸爸媽媽,最早的時候甚至只有媽媽。這也是他內心最脆弱的時候,需要媽媽大量的關注、重視、幫助、接納、欣賞,他才能開始相信這個世界的安全,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

5歲左右,父母的最初教育基本已經完成。孩子開始走向「社會」,他開始走入幼兒園,開始社交,開始有更廣闊的關係。

如果乙個人在父母那裡沒有得到足夠的愛,他就會把愛的需求指向於老師、同學。比如說在父母那裡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可,希望在幼兒園裡好好表現,得到老師的認可。在父母那裡沒有得到的重視,希望在學校裡能得到一些人的重視。

某種程度上,老師就是父母的乙個替補。乙個好的老師,完全可以修復乙個人的創傷。老師帶來的不僅是知識,更是認可、尊重、接納、重視、看見、關注,讓一人覺得自己是值得被善意對待的。

老師就是第二棒。 一些先進教育理念的學校,正是在實踐這種愛的理念。 再長大些,乙個人開始戀愛、有好朋友、走向社會,他會遇到很多很多人。

你遇到的乙個摯友,乙個貴人,都可以填補你對愛的缺失。

你在乙個好的環境裡,好的社會,大家都可以填補你愛的缺失。我也見過很多被某個人、某個群體所感動,然後改變一生的故事。 如果這幾棒都沒有跑好,也沒關係。

人會迎來第二次重生的機會——婚姻。

婚姻是修復早年愛的缺失的最好的場所。婚姻是愛組成的,婚姻就是二次養育。乙個足夠愛你且懂得愛你的人,可以幫助你脫離原生家庭的影響,讓你重新相信自己值得。

所以,老師、好朋友、學校、社會、貴人、伴侶,這些人都是你人生接力賽中另外第2、3、4、5、6、7棒。你有很多次機會,可以被療愈。

說完這些,有的人會心生絕望。雖然聽起來機會很多,但是自己一次都沒遇到。遇到的老師,只會給自己懲罰和否定。

遇到的同學,只會給自己排擠和欺負。遇到的社會,充滿了冷漠。遇到的伴侶,ta比自己更需要被療愈。

其實這幾棒的接力,都很被動。你只能花運氣,能自主的部分都很少。不過沒關係,除了這幾棒外,你還有主動的部分來重新補充愛,療癒自己。

你可以使用2個人來幫你:

1.心理諮詢師2.自己

心理諮詢是怎麼產生效果的呢?我在學心理諮詢的時候,我的老師一再的向我們強調:

心理諮詢,就是發現來訪者早年父母是怎麼錯誤對待他們的,然後你再重新按正確的方式對待他們一遍。

這個聽起來簡單,但卻需要花很長時間。乙個是發現來訪者怎麼被錯誤的對待很難,這需要諮詢師有良好的中立、覺察能力。乙個是重新正確對待很難,這需要諮詢師本身就人格相對完善。

遇人不淑的時候,心理諮詢也是二次傷害。重要的是自己。

我在大量案例中會發現:

乙個人早年怎麼被錯誤對待,他會用同樣的方式再次錯誤地對待自己。

比如說:

乙個人早年被否定,沒有得到認同。他長大後也不會肯定自己,會用同樣的方式一次次又否定自己。

乙個人早年被忽視感受,他長大後也會忙於工作、忙於照顧別人,而委屈忽視自己的感受。

乙個人早年被父母要求太多,不被尊重,他長大後又會強迫自己做很多應該做的事,並不尊重自己的感受。 早年沒有被足夠愛的人,長大的過程也沒有被愛,這個人就也不會愛自己。因此這一棒也沒有跑好的時候,就注定了人生到目前為止的痛苦。

所以原生家庭傷害人嗎?

傷害的。但原生家庭只是你人生鏈中的一環。

你有很多機會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修改自己的性格。有的可以把握,有的只能靠運氣。原生家庭,就是你運氣中的一環。

哲學家曾說:

人的命運一半掌握在自己手裡,一半掌握在天手裡。

當你更主動一些的時候,你就掌握的更多。

當你在抱怨的時候,天就掌握的更多。

原生家庭作為老天安排的部分,不可選擇。你把注意力放在你可以能動的部分,會讓你的人生充滿更多的可能。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原生家庭。

絕不是要去說指責誰為什麼要那麼對你,絕不是要讓誰去背鍋。而是看到自己是怎麼被錯誤對待的,我們可以怎樣重新對待自己一次,讓自己能足夠的被愛,重新成長為乙個足夠好的人。

現在的自己很糟糕,是每一棒都沒跑好的整體結果。但第一棒沒跑好,結果不一定不好。也就是說:

過得不好的人,原生家庭一定不好。但原生家庭不好,不一定過得不好。

2樓:夜清幽

你看心理學書籍,學到的知識只是發現了問題,或者找到了入口,但是你並沒有被救贖,被愛是被救贖的關鍵,可以是自我救贖,可以來自他人的手,前提是我們先學著跟自己和解,之後就會慢慢一點點被救贖!原聲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很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只要你想改變它,哪怕一小步、都是乙個進步!

3樓:停在海邊剛剛好

看過《都挺好》等電視劇集你就會明白,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終生伴隨的,蘇明玉一直都在克服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但是她身上也有她母親的身影。他大哥就更別提了。我想說的是幸福和睦的原生家庭,是支撐我們終身行走的力量源泉。

如果我們實在克服不了,就和原生家庭保持一些距離,距離感有利於減弱原生家庭的影響。

4樓:

題主很棒啊,已經覺察到原生家庭對你有什麼影響了,而且也採取了行動,去看心理學書籍期望改變。從你的提問中可以看出,你覺得,看很多心理學書籍,就能改變你性格的一部分,對吧?再概括一下,就是看書能改變性格。

我想,中間還缺了一環,行動或者實踐。不知道你想改變的是性格中的什麼,又是怎麼去改變的,如何克服困難的。還有一點,心理學書籍,不知道你看的又是哪些,如何看的呢?

是把人格心理學以及其他相關書籍都仔細研究,並且對照自己情況去思考和嘗試嗎?

我以前也有這個邏輯,多看書,就等於學會、能改變自己。我有段時間甚至強迫自己每天花費幾個小時看書寫書評,不僅讀還要輸出。有時候我還參加社群打卡,每天讀一章寫筆記。

結果,很多內容我忘了,還有些內容,即使我記得,但是沒實踐,也等於沒看。後來,我才明白過來,看一本書十本書,不如實踐一句話。

既然你已經知道自己要改變什麼,那麼每次自己遇到事情表現出相關行動或者傾向時,建議停一停,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下次如何避免。每次改變一點點也好。

5樓:空空

完全擺脫是不可能的,即使你已經覺得完全擺脫,但它總在不經意間出現在你的行為中。看心理學書籍只是尋找你思考自身行為時無法解決問題的原因而不是如何解決的答案,真正解決問題(即減低原生家庭對性格的影響)其實是你自己不斷對自己對這個世界認識的不斷破、立的過程。過程非常痛苦,也非常容易發生本不該自我懷疑的情況,因為這種破、立,就是不斷自我懷疑,審視,判斷,確認,再重新訂立過程,費神費時,但必不可少,不然一切都是枉費,而且這種行為會持續終身,但你的性格會慢慢改變,世界觀等也會慢慢改變,雖然仍在不經意間會發現以前性格的重現,但比較容易及時自檢出來控制影響。

慢慢來吧,這是乙個終身的自我修復,為了讓生活更好,自己活的更像自己,這個修復值得。

心理學裡為什麼有那麼多效應?

1 效應 只是對某種客觀現象的總結,這跟是不是心理學沒有關係,物理學也有光電效應 都卜勒效應 霍爾效應 氣象學有蝴蝶效應2 效應 甚至跟科學與否也沒有關係 不過題幹講到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巴納姆效應等等大多有很多實驗資料支援。希望題主在了解心理學的時候不要看到乙個名詞和它的意思就人云亦云,可以多去了解...

我們研究那麼多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為什麼還是不能制止人性的惡?

我狹隘地講一下 心理動力學派 主要是認為人性本惡。人性的惡其實是一種本能的慾望。人有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代表了本性中的慾望,是在無意識層面的,可以理解為乙個自私的我。超我代表了道德制高點的要求,可以理解為乙個聖人一樣的我。如果乙個人太自私,就無法被社會接納,但是如果乙個人太聖人,就會不利於自己的健...

為什麼我媽那麼反對我自學心理學

魏微 我現在在自學心理學,因為有人說,並且好多人認為,學心理學的,尤其是自學的,大多是為了治病。我支援你,加油,我現在在自學準備考心理學研究生。 題主的媽媽到底對心理學有什麼誤解啊哈哈哈。不過呢,題主你現在正處於學習的關鍵階段,學習為重,我想你媽媽大概也是很擔心耽誤你的學習吧,如果你保持好成績,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