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如何被大腦判斷並且產生的?

時間 2021-05-12 00:18:06

1樓:洪權

情緒,是從心臟第乙個反應出來的。

案例:1.突然有個熟人跳出來大喊一聲。

第一反應是心臟嚇一跳,然後,跟著大腦裡的精神一振。

注意,這個第一眼看到時,只有熟悉感,不認識對方的。一兩秒後,才會讀取記憶,出現原來是某某的資訊出現。

然後,才會有驚喜,憤怒,厭惡等情緒緩慢從心臟發出,再從大腦中擴散,再聯想發散影響。

2.自己掐自己,陌生人掐你,情緒是不同的。家人掐你,陌生人掐你,也是不同。

情緒出現的順序是一樣的。心臟,再到大腦。

2樓:林子說心理

情緒的產生要追溯到達爾文的演化論了。

達爾文提出,人類有「趨利避害」的本性。反映在情緒上,當人們「趨向於有利的境地」時,人們容易產生積極的、良好的情緒,比如獲得美好的食物,舒適的房子,親密的伴侶,這都是「趨利」的表現。

而當人們「迴避不利的境地」時,中間更容易產生消極的、不良的情緒,比如失業、分手、飢餓,都會讓人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痛苦。

情緒是進化的產物,而不同的人「進化」的程度也不同。

情緒的產生,除了跟外界受到的刺激有關,也跟這個人對「所受刺激」的看法有關。比如同樣是分手,有的人覺得,沒有了愛情就活不下去,在很長的時間裡都處於一種心碎低落的情緒;有的人覺得,兩個人不合適了就該分開,於是大哭一場之後,又開始新的生活,悲傷的情緒能夠得到及時的恢復。

比如,快樂是一種積極正面的情緒,當人們快樂的時候,心情是愉悅的,身體是舒適的,大腦是活躍的。

表現在外部,就是人們在快樂的時候,會笑,但笑有真有假。

人們在真笑的時候,眼睛周圍的肌肉會收縮,眼睛會眯起來;但假笑的人,是皮笑肉不笑,肌肉是不動的。

那快樂的時候,大腦在幹什麼呢?

在快樂的狀態下,人的體內會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讓人產生美好期待的物質,它能夠刺激人體內的「獎賞系統」,這個獎賞系統就是人體內的「快樂中樞」,快樂就是源自這個部位。

不管是人體內,還是動物體內都存在這個「獎賞系統」,很多心理學家會在動物身上做實驗,然後把得出的結論套用在人類身上,就是這個原因。

人體內的獎賞系統,跟前額葉皮層緊密相連,前額葉皮層是個什麼東西呢?

可以理解為,人們的很多靈感,很多好的創意,很多抽象的理性思維,都是從那裡產生的。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快樂的時候,能夠更好地激發人的創造力,學習工作效率都會更高。

無論是焦慮還是快樂,都是人的情緒感受的一部分。從某種程度上說,人們籠統地把情緒分為好的情緒和壞的情緒是不恰當的,因為不同的情緒對人有不同的意義。恐懼、抑鬱、焦慮都被認為是不好的,但是沒有它們也是不行的。

想要真正了解不同的情緒,除了了解情緒的理論知識,還有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認真去感受,去體察,去分析,去總結,才能真正破解屬於自己的情緒密碼。

3樓:健心家園App

人們早在19世紀末期就開始研究情緒,最早詹姆士認為是身體變化引發情緒變化,比如悲傷是因為哭泣,恐懼是因為顫抖;後來心理學家坎農在此基礎上認為情緒是外界刺激通過人腦中的丘腦一邊傳遞給大腦產生情緒,一邊傳遞個身體產生軀體反應。

上述都是情緒的早起理論,而隨著心理學的發展,我們對情緒的認識逐漸清晰,目前被心理學界普遍接受的理論是認知理論。也就是說情緒並不是有外來刺激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人們的大腦進行認知評估,然後再產生情緒。

例如:兩人同時看到一條狗,乙個人評估為危險,他就會感到害怕,並逃跑;另乙個人評估為沒有危險,他就會感到平靜或開心,甚至會上前撫摸那麼情緒為什麼會影響我們的判斷,是因為無論是高興或者不高興,在情緒比較激動的情況下,大腦中理性皮層的部分是不工作的,也就是說無法做出理性客觀的分析和判斷僅靠下意識的衝動和思維習慣做判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說「衝動是魔鬼」,也是同樣的道理。

例如:路怒造成口角,甚至停車大打出手

樂極生悲,極度快樂也會讓我們失去理智做些出格的事。

所以處理事情的原則是——一定要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遇到自己情緒激動時,一定不要做任何重大的決定或行動。一定是先想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等平靜下來以後,再仔細考慮認真分析後做決定。

4樓: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比較複雜。

首先,什麼是情緒或憤怒?這個定義就很難。即使是典型的情緒就有很多種,產生的方式不一樣。即使是典型的憤怒都不止一種。

其次,比如說典型的憤怒,一般也不會說」被大腦判斷「。我只能猜測,您想問的是:(典型的)憤怒是怎麼在大腦產生的?

這個也很難回答。憤怒可以是社會層面的,群體層面的,個人心理層面的,這些都有很多文章了。您提到」大腦「,可能更多關心的是憤怒在大腦產生的生理機制。

這個,和大多數心理活動一樣,人類的認識還灰常灰常的淺薄。

5樓:灅道

作用主義認為,憤怒的產生是時間、空間、物質、意識、思維,五圍度的共同作用。人的身體是物質的、人感知的世界是物質的,在物質的作用下,產生了意識,持續的意識形成了思維。不同的物質基礎產生了不同的意識,不同的意識產生不同的思維。

思維彼此之間會有不同的屬性,當某人的思維遇到不適應自己思維的某中事物時,便會產生憤怒。

6樓:

這是我最想研究的領域!推薦去讀Joseph LeDoux的The emotional Brain。他的很多研究非常寶貴,他主張把emotion從cognition中區分出來。

這個觀點我還是很贊同的。

但是關於情緒產生的辯論一直很激烈。有些人認為情緒的產生完全是cognitive的,另外一些人認為有別的機制在專門負責情緒,也就是說情緒到底是在大腦中還是在心中產生的。

最經典的例子:假如說你看到了一直熊,你恐懼,你逃跑了。但是哪個先發生呢?

1.看到熊-感到恐懼-你逃跑了。2.

看到熊-根據積累的知識認知到情況危急-做出逃跑的決定-你心跳加快,腎上腺素分泌-你恐懼了。

雖然我個人是非常想認同第一種,但是事實上我覺得我們仍然缺乏足夠的證據。

作為情緒中研究最清楚的:恐懼。最近掀起軒然大波的:

Creating a False Memory in the Hippocampus 能夠創造出恐懼記憶。算是我們在恐懼的分子機制上的乙個小小探索。我覺得如果真的能夠人為消除或者創造恐懼記憶,那麼我們可以看看消除恐懼記憶後人們是否還是會對同一樣東西產生恐懼的反應(selfreport的情緒和生理指標)來幫助我們了解恐懼的生理基礎。

至於愛,憤怒等等,現在的科學進展最多是粗略了解大腦哪些腦區涉及到這些情感。介於技術手段限制,我覺得很遺憾是目前人類知識水平無法解決的問題。

7樓:

(生理反應又包括了神經,激素,和相應的肌肉動作)

情緒之複雜,不僅包括了多個層面,多個過程,而且過程漸變,自反饋。

涉及到深層的腦,器髒,激素的知識,好像不只是我沒看懂,科學家也沒完全弄明白……

情緒發生的理論多種多樣,這裡給出一種

上圖中的行為包括了表情。

具體到憤怒:

從原因到過程都沒看到個滿意的解釋,特別是腦內過程不太清楚,英文文獻目前看不懂……

只能給出一些書上的現有成果。

損傷黑猩猩的前額葉皮質,可以消除他們的情緒反應,使最易激動的動物也變得很馴服。

切除兩側顳葉後,原本易怒的猴子變的很馴服,同時不再有恐懼的情緒體驗。

刺激貓的中腦外側被蓋,可引起貓吼叫,毛髮豎立,瞳孔放大,呼吸加快,血壓上公升。

損毀人、貓、兔的隔區(下丘腦杏仁核之間),會出現情緒行為增強的反應。

腦成像顯示,人類的杏仁核參與情緒反應。

5-羥色胺與攻擊性行為有關。

參考書籍《生理心理學》——Neil R. Carlson

情緒心理學》——陳少華

直覺 本身,在大腦中,是如何產生的?

Excel Brain excel brain 分析心理學,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潛意識,集體無意識,夢的解析 來自遠古記憶 遺傳 幼年經歷和潛移默化的影響 松鼠 直覺與 慢條斯理 做出的有意識反應,都是大腦對環境做出的反應,也就是大腦神經網路對環境資訊進行識別 分析 判斷的過程,也可以將其理解為...

情緒是怎樣產生的,情緒的本質是什麼?

匡奕光 情緒是邏輯思維的產物。邏輯思維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需要耗費大腦自己的能量,很得勁,顯示為大腦溫度公升高。當探索受阻時,大腦更加急劇公升溫,於是,壞情緒產生。當探索得果時,大腦溫度降低,好情緒產生。 大魚心理諮詢工作室 情緒包括很多的構成要素,包括 脆弱因素 促發事件 對於事件的詮釋 生理變化...

人類是如何得出大腦是產生意識的器官這樣乙個結論的

淡之 應該是得益於西方解剖實踐吧,在西學學引入中國之前,古人一直以為產生意識的器官是心臟呢?比如心理學 我心裡在想啊 捫心自問 對了,包括近五百年出的唯一的乙個大聖人王陽明,他的學問叫心學。 寒星 我們的意識看到了別人也有意識 會說話 會運動,問了個 為什麼祂能說話?為什麼她有意識?為什麼祂能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