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精神分析分析了300次以上的人與沒有被分析過的人有什麼不一樣?

時間 2021-05-05 18:02:14

1樓:薯跟基建

被分析過快七十次了吧!感覺吧,費錢,然後生活沒啥明顯改善……問題還是在那,畢竟分析師不會給你解決方法…唉,但是又這麼一路走過來了,對自己的了解確實加深,但是更多是失望吧……害…也不知要不要繼續走下去,就覺得只是一段路程吧

2樓:

我接受的是一周1-2次的動力取向諮詢,不是高頻的精神分析,目前暫停在238次,還沒有到300次,我想到了300次我應該會有更加不同的感受。在不同節點我會感受到質的變化,分別是80+,150+和200+這樣的節點,我個人覺得還是跟次數關係挺大的,或者說跟時間關係也很大。

不過,感受應該還是跟高頻的精神分析是有一些差別的,我很難想象每週3次以上的分析會帶來多大程度上的退行以及對分析師的依戀。高頻分析帶來的心理衝擊可能更難忍受,雖然我覺得低頻帶來的衝擊已經足夠強烈且痛苦了。

我想,接受足夠長的分析和未被分析之間最大的不同可能是體驗上的差別,體驗的豐富性,以及對痛苦的忍耐程度。當然,足夠長的分析也會帶來人格上的整合,不過這跟乙個原本心智水平就比較好的人(往往早年被養育得比較好,發展也比較好,較少創傷)可能差別也不太大。

其實,精神分析並不能改變乙個人太多,只是讓乙個人更能成為ta自己,更能接受自己,我們永遠只會成為自己所幻想劇本中的某乙個角色,而放棄成為其他角色的可能。當乙個人更能接受自己的時候,內心的衝突仍然會存在,只是不會像以前那樣困擾了。

3樓:雲水禪心

馬克一下,我才分析了八十多次。

等我滿了三百次我再來回答,估計要兩三年以後了…

目前感覺是我越來越接近我痛苦的真相了,越來越看清我的各種強迫重複模式了…

4樓:葉浟

乙個被分析了300次以上的人和乙個沒有被分析過的人,最大的區別可能在於有些東西以前僅僅是「知道」,甚至是不知道,這更多在於頭腦層面;被分析以後這個「知道」也許慢慢變成了「感受道」,因為感受到了「道」的存在所以對其有更深的了解,於是更深切地「知道」。

前者很難知行合一,而後者更容易一些。

前面說的「道」指的是一切可以用言語表達的個體的信念、規則、道德、法律balabala之類的,以及一切無法用言語形容存在於感受層面的內心的切實感受。

5樓:曹舟力

覺察不管是自身家族等覺察

好奇度和敏銳度

情感透明和自由

反思和反省能力等

還有乙個用詞上的分析,受分析者,接受分析的人,你選擇接受精神分析的主體。

而被分析者好像變成被分析的主體/客體。

細究還是是有很大區別。

接受工作,而不是被工作,300次以上最大的好處是相對有更深廣的空間可以彼此工作而不只是被分析。

300次以上就好像不是說天冷去泡下溫泉,聽說那個蠻好去體驗下,而是有更多機會沉浸其中。

這個好好吃嘗一下,而是時不時可以吃。

看到下問題,而是就問題進一步探索工作。

當然分析師水平還是很關鍵。個人建議找你能差不多承擔的分析師工作,不是貴的就好,為分析費高而焦慮是絕對不適合,這種受虐會容易導致日後施虐問題,也不是5美元之類太低不好意思講自己問題講案例,而是差不多可以就自己需求去協談。

Freud寫分析的中止和永無止盡

簡單說可以在生活中去愛去工作,就不那麼需要分析。

比如我一直知道自己28周歲前完成結婚生子和06年開始分析有關。我家兒子是中挪寶寶,瓦倫斯曾用好奇關切的眼神注視過他。

這幾年他上小學後考96分全班平均95.5點痛苦,聽來訪者訴說和自己經歷去工作還是有區別。

好處在面對虛弱、創傷、各種情緒情感等,除了職業工作上各種受益,生活中可以更慈悲吧。

6樓:

我自己雖然沒有接受到高達300次的分析,但體驗到乙個現象:

我回憶起來了過去很多似乎忘記了的東西。這個過程很神奇,因為這些記憶實際上在影響著我,以某種方式與周圍人互動。當我回憶起這些記憶,我也就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理解,當然也就更加可控。

7樓:

我找到第二個分析師的時候,已經做過四年並不高頻的分析了,但是高頻跟低頻,差別還是非常巨大的。

第二個也已經四年差不多了,以前我會很依戀他,我會罵他罵得很多,我也非常信任他,不會擔心他會拋棄我,但是第四年的時候我開始頻繁想從這段分析裡跑掉,甚至我還無縫出軌找了另外乙個分析師。他說我的分析還要做很多年,我想也是這樣,很多年的分析來穩定我自己。我也確實要比四年前見他的時候哭得少了許多。

8樓:yoyo chen

不請自來,高頻分析兩年多了,一周四次,算下來也有400多次。

焦慮水平比分析之前有顯著降低,比如以前會引起焦慮而不敢做的一些事情,現在可以去做而不會覺得困難了。

總的感覺也是更加通透了,對於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識別更加敏銳和準確。作為諮詢師,在諮詢中也可以在一些無意識層面共情到來訪者,對於防禦和關係模式的識別也更加精準。

我身邊一些同樣做高頻分析兩年以上的朋友,都對於自己的情緒有比較強的覺察和表達能力,更少的羞恥感,更多的自我接納。

而通常沒有做過精神分析或個人體驗的朋友,即使是諮詢師,在這方面能力也會差很多,他們會太多無法覺察的防禦阻礙情感的流動,而這些防禦其實是需要有分析經歷才能覺察到的。

9樓:心理諮詢師姜老師

非常欣賞簡里裡的回答。

在此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經驗

在剛剛了解心理行業的時候,我其實很強烈的遲疑在。心理諮詢有那麼神奇嗎,可以給我提供什麼幫助呢?

在一次機緣下,開啟成長之路。

很多時候,有乙個可以理解你的人是那麼的難能可貴,這時候,內心欣喜若狂。當發現諮詢師不是萬能的,很多是他(她)也解決不了的事情時,對於諮詢師各種的不滿、指責、憤怒。諮詢過程跌宕起伏,心情就像是過山車一樣。

在那間小小的房間裡,有成長的喜悅,痛苦的淚水,亦有深深的無助,沉重的離別。在這裡,有個很好的客體陪伴著成長,共同見證生命的奇蹟。

很欣喜,自己有機會進入諮詢,獲得這些成長。這中間有過不安,想要逃離;有過焦慮,成長那麼緩慢;

現在成長仍然繼續,我很確信心理諮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很多人帶來很多的幫助。

我很幸運,自己進行精神分析,是它讓我現在體會到幸福,獲得了成長。

如果用我自己的理解來說,因為我喜歡這個被分析,我也因此獲得了成長;對於你是否要被分析,我覺得這只是你的選擇。

德勒茲是如何走上「反精神分析」之路的?

已登出 不應該把德勒茲放在個別主體的位置來看待這個問題,同樣也不應當單純把它當作乙個學術上的問題。因為德勒茲的哲學總是和當時的政治語境有關,如果不考慮這一點,就很容易陷入極大的誤區 比如德勒茲是被加塔利帶壞了,但這種說法是很不負責任的。就好像德勒茲是個沒有政治判斷力的白痴。其實德勒茲和加塔利的合作,...

如何看待精神分析所說的「恐懼是對熱愛的掩飾」?

諸生 怕失去,所以拒絕得到。怕做不好,所以拒絕嘗試。就像考試很多人選擇不複習,這樣考不好就可以說是沒有複習,而不是腦子不好。對於自己的喜歡,害怕在喜歡面前的無力。 徐若航 談起精神分析的一些結論的時候,是沒辦法離開這句話的語境的,也要考慮乙個人個體的情況。這句話在什麼情況下成立呢?乙個人要看他喜歡談...

在中長程精神分析動力取向的心理諮詢中,如果分離沒處理好或者太倉促?分別會對諮詢師和來訪有什麼影響?

卜明臣 情況很複雜。因為,這牽涉到不同具體情形。分離,是可以由雙方任何乙個人提出來的。區別就在於,是否經過商討。過去,有乙個實證資料,就是顯示倉促的分離,一般會導致來訪者在1.5年到2年內,陷入負面情緒狀態,難以走出。所以,這個是對來訪者極端不利的結果。其實,大多數受訓良好的諮詢師都知道這個專業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