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這話有沒有侷限性?

時間 2021-12-20 03:34:06

1樓:天啟教主1

一派胡言亂語。說的是老子說的是天人合一,這句話卻又區別天與人,實際上世界上只有優勝劣汰,「不足」的東西只會被替代,乃至於消失,沒有「補」

2樓:張三三

自然的規律,難道不是跟拉弓一樣嗎?高了就低點,低了就抬高點;拉的過緊就松點,拉的不足就加點力氣。自然的規律就是減少多餘增加少的;但是人類的社會法則卻不是,而是剝削不足的,去奉養有富餘的。

因此有道的人有作為卻不占有,有成就卻不自傲。他只是不願意展現自己的賢能罷了。

3樓:愚潛

這句話在章句前,把天之道比喻為「張弓」射箭。張弓,其目的在於射中獵物,所以隨目標而調節,相對目標張高了,就抑下;低了就舉高;張得太過,就松一下,張得太夠,就加力。所表現的抑舉損補,都是為射中目標而為的。

這也暗喻,天之道在作用的,是目標。且暫不論天之道以何為目標,則以張弓為喻,道理很明白。

而人之道,也是以目標為導向的。損不足而奉有餘,在於損的是他人的不足,奉之是自己的有餘。其目的也是很明確的。

前後兩者,只是在於目的不同而已。當目的互換時,只從形貌看的話,天道人道未必能看得清。

天道,是天地人多元合一成整體的。以整體為念。人道,是以個人的身財福祿多元合一成整體的,易以其小整體為念。其道一,只是範疇不同,這算是侷限性。

4樓:楊信玄道長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寫道「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不足百字的論述,字字珠璣,既包含天道又包涵人道和行道,讀之令人回味無窮。「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損不足以奉有餘」。天道的特點是「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人之道則是以盲目索取的手段來達到自我的私慾和貪心。天之道的規律「損有餘而補不足」是要雪中送炭,而人不體現天道的無私奉獻精神,唯利是圖,無利不做。所以天希望人能遵循天道「奉有餘而補不足」。

老子發現,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平衡的,都是按照某種規律而不假人為的執行的。比如水滿則溢,月圓則虧,高山太高必然崩塌,而窪地則隨之被填平。天氣太旱,則必有甘霖。

所以,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平衡的。但是人類社會卻與之完全相反。在老子所處的春秋時期,社會混亂,民不聊生。

老百姓被貴族嚴重剝削,窮的越來越窮,而富的越來越富有,財富總是向最有財富和權勢的人手中集中,這是人類社會階級不平等不平衡的體現,所以老子看到了這樣的不平等現象,這種現象與自然界的平衡法則完全是格格不入的。於是老子發表了關於人應該如何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論述,老子同樣是用自然界的一切來啟發人的人生哲學。老子發現,凡是柔軟的東西,都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

水是天下最柔軟的東西,但卻可以摧毀天下的一切,也可以包容天下的一切。所以老子說上善若水。老子還發現,柔軟的柳枝,正是它生命最蓬勃的生活,而死掉的樹枝,很僵硬,但是它已經處於乙個死亡的狀態了。

所以老子認為,人生應該柔軟,應該知其雄守其雌,應該要以退為進,這樣才能獲得有生機活力的人生。

老子闡述天道、聖道,其目的就是為了給我們指明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就是要建立人類奉獻人生的觀念。老子反覆強調人要奉獻人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為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不為己有,不為己貪,為他人、為大家、為社會、為自然界大膽作為,這是大智大德。奉獻人生是自利利他,人人奉獻則人人收益,家家奉獻則家家和順,國國奉獻則天下太平。

人的貪欲,如果你要放縱它,它就會膨脹,就會把你的層次和境界越降越低。人的貪欲往往落腳在各種享受上,而這種享受,最終都落實在物質的爭奪上,使之為我所用,為我所有,這就勢必要爭貪奪搶,那麼怎麼建立奉獻的人生觀呢?要建立奉獻的人生觀,就要具備老子講的「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之人,必然私心雜念和貪欲妄想菲薄,垢輕德厚,煩惱障礙不了自心,於是就奠定了可遵循天道的人生基礎。

道是天存在的依據和執行的規律所在,他不是人為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他的規律,是平衡、平等。一切事物都在道的支配之、推動下執行。

但是人類社會卻存在著嚴重的階級壓迫的現象,人與人之間是完全不平等的。其實這也反映了老子的樸素的平等意識,代表了老子的一種美好的理想——人人平等,沒有壓迫。這與歷朝歷代農民起義的訴求是一樣的。

從自然哲學到政治哲學再到人生哲學,老子一方面認為,聖人管理國家和社會,要無為而治,而我們每乙個人,也應該遵循大道自然的原則,走一條清心寡欲清靜自然的道路。

如果我們欺凌了沒有能力的人物,或是存心害人,或是用巧妙的手段佔人家的便宜,使他們受了損害還不覺得;或是藉著特別的地位,例如做官、做公司的經理等職務,暗中謀取私人的利益;或是自己富厚,而對於受災難的群眾不肯救濟,自己家裡卻是享用舒服。如此種種,眾人固然是無可奈何,法律也處罰不到他,表面看他是贏家。可是在天道面前他卻沒有贏,天道會替眾人做他的大對手,機緣成熟必會使得他一敗塗地,這叫做「人有千算,天只一算。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土建社會將人們分成各種等級,君主和貴族的慾望很大很多,要舉辦事業、要建築大的工程、更要大肆享樂,就必然要向人民徵收各種苛捐雜稅,結果造成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百姓不安則社會就會動盪。當百姓窮得只剩一條命的時候,他們就會用最後的本錢來拼死一搏,用最原始的暴力去「損有餘而補不足」,以此來重新均衡分配社會財富和權利,中國歷朝歷代,都是如此規律。

那麼人類要怎麼戰勝自己身的貪婪呢?道者自奉天下,有道之人自會拿出自己有餘的部分來供奉天下。聖賢有道,因此聖人有作為而不驕傲,有功勞而不自居,因他沒有私慾所以才展示了聖賢的本質。

對於現代社會來說,只有真正的慈善事業,才更能體現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精神。

天道,萬物之道。也可理解為萬物的最初本質。天生道,道生性,性生惡善,惡又分七情六慾,這就是人性。

是天富於人的道,為人道。人再反過來去除人性中惡的部分,將」損不足以奉有餘「變為」損有餘而補不足「,如此就能達到順天而行,繼而與天之道相契合。

5樓:YLSHD

這就是乙個「熵增」和「熵減」的辯證統一的問題——陰陽有無之間,自有界限。

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6樓:盤吉

修行一道應無損而補方得正途!有些話必須得有自己的判斷!尤其是「明顯不符合最簡單的正常邏輯的」直接略過!

更不要像許多人那樣非得「牽強附會,刻意神化!」老子也只是老子,《道德經》也只是《道德經》,正確的可以採用,不足之處也不應該「因部份經典而全盤神化!」最起碼時代在進步,必有許多新的時代內涵!

就會有許多不合時宜的事物!

我們要的是揚棄!否則只會陷入「經驗主義!甚至教條主義!」

話說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那麼作為人該按那個道操作?

瘋子 在別的地方已經回答過。複製到這個地方。人之道是天之道的組成 空間 動力 時間 天之道是人之道的形態 空間 歸宿 時間 人的本性是貪欲和恐懼,無數個體的自我 自利行為,具有萬向性,共同構成了萬眾之間的生態平衡,只是這個平衡是更高階的平衡,是通過人之道相互作用發展而來的。如果人人都行使天之道,當然...

老子說天地不仁,萬物為芻狗,又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無親無偏私卻又有所損益?如何理解?

若谷 這是說整體和區域性的關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說天地萬物都包含在大道裡,大道不分好壞無親不偏僻私。損有餘補不足是大道裡的規則不會讓好的或者惡的壓到另一方。就像太極圖一樣,包含兩個陰陽魚而且陰陽魚也是一直轉動的均分的。有了互補才能達到平衡。 包川 天地不存在仁慈的說法,天道蒼茫,萬物都如草狗一...

如何理解 人道惡盈而好謙,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

王先生i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萬事萬物都有生長衰亡週期,盛滿之後,迎來的是衰亡,以導致生態平衡,生命平衡。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天敵,生物鏈,生態鏈。天道使然。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對人來講,物依稀為貴,越是稀有的東西越是喜歡收藏和追逐。所以產生了蹲踞奇貨,人為製造稀有的情況。也是因為人們的這個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