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此處的惡做何解釋?

時間 2021-06-09 04:44:59

1樓:知音

天下皆不以美之為美,斯復已。

天下皆不擘美、不作美、不認美…,斯已歸矣。

反之,則人心已惡,惡事已發,壞事已存,人社為惡而偽劣。

2樓:碧海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此處的惡做何解釋?在此,這個「惡」不作善惡的惡解,也不作美醜的醜解,而是作可惡的惡解。

而「美之為美」也不作「美之所以是美」解,這只是望文生義之解。所以,此句談的不是美醜和善惡,不是談美醜和善惡的標準,也不是談對這樣的標準的制定、推廣或絕對化。

其實,「美之」和「善之」中的「美」字和「善」字不作名詞使用,而是名詞作動詞用,而這個「美」字的意思是讚美;「善」字的意思是示好。而「美之」和「善之」中的「之」字是代詞,指代讚美或示好的物件:權勢者。

「為」字表示目的。而「為美」和「為善」的「美」字和「善」字就是讚美別人或向別人示好的目的:得到賞識和善待。

因此,「美之為美」和「善之為善」就是討好、巴結、趨附權勢者,為的就是能在激烈竟爭的環境中生存下去並獲得賞識和善待。

所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的意思應是:

天下皆知讚美權勢者以得其賞識,這就是可惡了;

皆知討好權勢者以得其善待,這就是不善了。

詳細解釋可看以下文章:

天下皆知美為之美,惡矣;皆知善為之善,斯不善矣。究竟怎麼理解?

老子說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到底是什麼意思?

3樓:永珍更新

世間萬物本來沒有美醜,都是平等的,可如果有人創造出了美這種概念,那麼必然也會出現醜,有了美醜,那麼人人追逐美,那麼這就是罪惡了,

4樓:傳統文化陳一巨集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是《道德經》裡的話,確實,很多人看了之後,真是莫名其妙。不過,老子講的,其實並沒有錯。

在老子的道德世界觀裡,認為,人類的發展,看似進步,但這種進步未免不是倒退。倒退,就在於,人是不是因之而幸福愉快了?天下人,都懂得辨認美醜了,自然而然,美的東西為人所珍惜並追求,而不那麼美甚至比較醜陋的,則為人所唾棄。

老子認為,這就是惡,是不可取的。因為人們會如此甄別心了,會活的心裡比較苦比較累。

老子曾經拿天來比較,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講天呢,沒有親疏厚薄之分來對待萬物。所以天不僅是公平的,甚至是長久的。反觀我們人,就是因為私心作祟,有美醜好噁之分,所以慾望無情,自私無度,因此,人活得是擔心受怕的,害怕不能常生啦,擁有的不能長久啦,地位不保啦,等等等等,這是何其苦哉?

5樓:知為

個人觀點:這句話表達的應是美與惡的相互性,美的存在是因為惡的存在,反之,也成立。作者用了互文的格式,強調美與惡本無好壞,對錯之分,之所以有美與惡的存在是人為造成的,而這並非事實。

6樓:河西

知美為美是好事,愛美也是人的天性。使人知美醜本是順勢而為的善事,但是欲使天下人知之卻是妄念,是惡。

天下皆知是不可能的。一地有一地的實際,一事有一事的背景,一人有一人的處境。強使天下知之,無異禍亂天下

7樓:烹治國

看了這麼多,基本沒有答到點上的。

這句話的重點在於天下皆知。

天下皆知,如果一件事的好已經發展到了天下皆知的地步,那麼毫無疑問已經是「壯」年期。

物壯則老,天下皆知的好事,已經開始走向衰敗了。

那麼惡就是不好的意思。

為什麼不好,舉個例子,中國的化工行業亂象,如果看到哪個專案賺錢,就一窩蜂的去上哪個專案,這個階段就叫天下皆知,一旦等到專案建成,落地開工,就會發現利潤已經很低,甚至會賠錢,因為大家都在做,已經供大於求了。

這是從另一方面對見小守柔的論證。

當然還涉及到其他幾層意思,這裡先不論述了。

8樓:乙事主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裡可以做兩種說法。即,1天下人都識好的事物是好,那是惡(e)事。

人之有好噁是非之心。分別而待。擇其善者而從之,其惡者而棄之。

一時表象所不見原本。這時候蔽其耳目,蒙其心智。則不能洞察世事。

2惡(音wu)眾皆知善己者為美,不善己身者則惡厭之。其實意思跟第一部分相似。區別在於第一種是因自己的判斷而蒙蔽雙眼。

第二種則是因為自己的取向而變得瑕疵。故而莊子則以慧子種了瓢而無用,以及大椿樹屈則全身,加以詮釋,無用之用。這種因己身好噁而產生意識的限制要破除。

而因為己身本身的限制而產生的蒙蔽也要破除。

9樓:陳誠

從古至今,多數人(天下人)把某物件,認識成美好之概念,那麼,該物件,成為(屬於)美好之範疇(屬性)。

但是,因為物極必反的普世規律,所以,從今以後,此美好到極限的物件,已經開始向醜惡之範疇的方向,轉變了。

例如,從古至今(21世紀),絕大多數人,認為金錢和美女是好的物件,並且,好到極點,但是,從今以後,這些物件,變成了手機滴滴車裡的小費和電腦迅雷裡的毛片。

10樓:大神歸來e

簡單的說一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這句話是肯定句,陳述句,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是什麼,這是毫無疑問的現象,那麼這種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有惡劣的存在啊。

我以前的理解是,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什麼,這樣就不好了,參照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道理。但是我現在覺得,第一句話做不成假設,因為是事實,而老子的本意也不應該是天下不好,所以這裡的惡,我理解的美的對立面。

我不知道古代的惡是什麼意思,但是我覺得,解釋成美的對立面應該是對的,即便可能不是這句話的本意,但是我覺得這種理解我是接受的。

這句話作為一種觀點,有很多種解釋,但是我覺得這沒關係,因為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會結合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經歷,形成自己的理解,我不會是因為別人的一種解釋就否定自己的看法。

打個比方,老子說了一段話,每個人理解可能不一樣,有的人覺得他在說1+1=2,有的人覺得他在說2+2=4,雖然不一樣,但是都是正確的結論,有的人覺得老子在說1+1=3,有可能老子本意的確是錯的,但是讀者如果在這裡較真,就很沒意思了,道德經就不能有錯誤嗎?老子就一定對嗎?

我在讀道德經時,不執著於文字的解釋,而是先看見然後放下,去悟,把道德經當做一種啟發,道德經給我一種思路,最終,可能我的理解是錯的,我覺得也比不合心意,強行去接受所謂的正確觀點要好。

11樓:豪情只剩衣襟晚照

由於版本的差異,所以我們對這句的理解或有不同吧。我比較喜歡的版本是: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為善,訾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聲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它把「知美」和「為美」分成了動態的兩個階段。「知美」是探索與追求美;「為美」是依循所探索到的知識去做事。那麼「惡已」就成了動態的第三個階段——厭惡過去的。(已,不是語氣詞。)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為善,訾不善矣。」這兩句都是在兩社會現象,而不是講美醜善惡的對立。因為那樣就和後面例舉對立形態,從文章結構上講,顯得囉嗦了。

後面例舉的對立形態,每一句都有「也」字,說明是肯定句式,和前兩句的句式不同。從這點來說,前兩句也不是講美醜善惡的對立的。

如此,再看題目用的版本。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在常見的很多解釋中把「惡」解釋為「醜」,這在字典、辭典、《說文》裡都找不到依據。

也有把它解釋為「不好」的。我覺得有歧義:人們知道什麼是美,為什麼美有什麼不好呢?

綜上,個人覺得題目所用的版本,「惡」字無法解釋。而在我讀的版本裡是厭惡的意思。

另外,中國傳統文化是講求中庸的文化。什麼是中庸?是恰到好處;是適可而止。

所以,只要做到這兩點,追求美是沒錯的。什麼「人們在過分追求美的同時,不好的就顯現了」……這是悖論。因為一切對立的因素無論你是否追求,它就在那裡,誰也改變不了。

我們能做的,只有預防而不是逃避。不能因為會出現不好的,就放棄了對美好的追求。「老子」思想的積極性,總會有些人往消極的一面去引導。

結果是有的人真的就「無為」了。

12樓:

真善美的世界,是定義中的理想國。為什麼真善美會被嚮往?

因為有「假惡醜」被人性憎惡以及討厭等等,這是人類的天性,無法拒絕,這是乙個被既定的大前提。

知道了「真善美」,那麼這個「真善美」的對立面立刻出現,也就是「假惡醜」就出現了。二元對立的世界,就是這樣產生的。

道家講「孤陰不長獨陽不生」也就是二元對立統合了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有「好」就一定有「壞」,不然「好」不可能存在。

所以二元對立的世界,其實不美好。

老子意識到上面的邏輯關係,提出了消弭二元對立的思想觀,但並不合適,因為二元對立是世界誕生的基本前提,不可能是一元的。

世界是「二進位制」,二進位制創造了世界,類推下去,所謂的理想國,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只有「真善美」的世界,缺失了它的對立面,也就是缺失了「假惡醜」。

沒有了「假惡醜」,「真善美」從邏輯上不成立,從世界上也不成立。

因為……世界是二元的!一元的世界不存在,理想國便不可能存在。

世界為什麼一定是二元的?因為世界需要運動變化才能存在,而推動遠動變化的力量的乙個顯化層面就是矛盾,也就是二元對立!

上面的解釋不完整,但對應問題本身,應該還可以。

13樓:無奇之道

非美即惡,非惡即美。

兩者互相定義。

之所以能認識什麼是美,是因為有不美的東西做對比。

老子以此而推導出萬物皆是由相對性構成的。

那相對性又是從何而來呢?

老子推導發現,如果去掉一切相對性後,就沒有了相對性。沒有了相對性,就無從認識。

所以萬物是從我們無從認識的東西來的。

宇宙內任何屬性都無法完整的描述它,勉強叫它做【道】吧。

雖然【道】本身無從認識,但我們可以觀察它在宇宙內的體現。

什麼體現呢?

它體現為法則規律和萬事萬物。

如何觀察呢?

去相對性,來觀察法則規律。 加相對性,來觀察萬事萬物。

如何去相對性,如何加相對性?能不能舉點實際的例子呢?

無奇之道---從根本上破解道德經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到底是什麼意思?

CBD 要正確理解這句話,必需聯絡上下文來看。在老子的整體思維體系裡,萬物都是互相依存的,是不可分割的,善惡美醜壓根就是不存在的,萬物沒有這個屬性,善惡美醜是個偽命題。善惡美醜 是俗人認識事物的標準,但這是俗人的造次,是俗人的愚昧。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短視目光,本質就是醜陋的 狹隘的 危險的認識,...

老子曰 」世人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知善之為善是不善矣。「 您怎麼理解的?

馬槊 老子的智慧型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很多後人經歷無數歷史才明白的道理,道德經已經講得非常明白,雖然相距2000多年依然讓人高山仰止,受益無窮。你一定聽過乙個詞語,叫做 政治正確 如仁義禮智信 忠 孝 平等 民族主義這些觀念等,在還未成為 政治正確 時,毫無疑問是當時值得發揚提倡的美德,但事怕極端。當...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如何理解?

青雲志和Nico 瀉藥。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那是因為有醜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世間萬物,如陰陽,有無,美醜,真假,善惡,高低,難易,大小,黑白,明暗,強弱,貧富,愛恨 是相互轉化,此消彼長,二元對立的。老子在這裡講出了相生相剋之理 任何事物的建立,都必定是正反同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