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槍打出頭鳥」後,你還願意做那只出頭的鳥嗎?

時間 2021-06-09 03:00:40

1樓:沉默

這個問題就有兩面性,如果單純是志涉及到乙個人的利益,那麼這個情景之下肯定是不願意做的。另一面如果這個事情涉及的是大的集體利益上的,這個出頭鳥肯定願意做,做的好了,往上爬的機會就來了,做不好,推辭就是為大家著想!

2樓:北征

看是什麼情況吧:

如果涉及到生存問題,就像現在的工作如果是維持生活的、不得不做,那麼建議忍一時風平浪靜,站穩腳跟為好。

如果已經有了足夠的積累,可以承擔出頭的後果,那就出頭吧。畢竟中國還是缺少敢於出頭的人,無論你出的什麼頭,帶來了多少改變,多多少少都會推動事情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3樓:井中的水

最近剛剛聽了康德的哲學,在這裡試著進行分析一下。

康德,得失,集體,個體,新知識,經驗,讚許

分析題目

分析得失

我們能最先做的,是分析利弊得失,也就是分析我做這件事情的好處以及我將要受到的挑戰是什麼。我是否認可好處大於挑戰,或是挑戰大於好處?

分析的方法莫過於這種自問自答式的反思,不斷地深究事情的利弊,再進行權衡(當然具體事情要具體分析)。

我們的經驗蒙蔽了我們的判斷

我們對於環境的感知總是會有慣性,這種慣性是基於我們的經驗而言的。比如說,如果我們從出生到成年,只見過和聽說過紅色的蘋果、黃色的橘子和白色的小狗。不經過學習,那我們就會肯定所有的蘋果都是紅色,所有的橘子都是黃色的,所有的小狗都是白色的,這樣的觀點。

這是基於人的一種本能,也就是歸納法,將同類的事物歸結到一起,推演出一般情況,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這種能力使我們與生俱來的。我們天天見著太陽從東邊公升起,自然就不會去想太陽會從西邊公升起這一可能。

由此可知,當我們周遭的環境在我們的經驗中是沒有危險的話,我們是沒有太大的動力去進行革新的。比如說明清的閉關鎖國,我們比其他周邊小國要強大得多,自然不會想到遠在西方竟會有「科學」這樣乙個神奇的東西,這有點像井底之蛙的思維模式。所以,我們自然就沒必要對外開放,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因為我們從心底裡認為我們是天下第一,不需要學習那些「二流技術」。

演繹法與歸納法——怎麼獲得新知識?

演繹法就是所謂的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大前提)所有人有兩條腿,(已知)我是人,(結論)我有兩條腿。這就是所謂的三段論,其實很好理解。

而在我們生活中,不會有人用這種方式說話。比如你問魯智深:「咱山腳下的酒館,賣酒嗎?

」魯智深一定會說:「賣!」這其實也是乙個三段論:

(大前提被省略)所有酒館都賣酒,(已知)山腳下的館是酒館,(結論)這個酒館也賣酒。

但其實這個分析方法是不會給你提供新知識的。在這整個分析過程中,結論和已知都是包含在大前提當中的。就像你從酒瓶裡取酒一樣,酒永遠都是酒瓶裡的酒,而不是其他地方的酒,或是其他液體,你再怎麼用這種方法,也是這樣,不會產生新東西。

歸納法則不一樣,它是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也就是從大量的現象中,總結出結論。舉個例子,我是人,你也是人,他也是人……然後我有兩條腿,你也有兩條腿,他也有兩條腿……好像是個人都有兩條腿哦!

從一大堆特殊的現象當中,總結出了乙個結論:人有兩條腿!

這個結論不同於演繹法得出的結論,因為它產生了新的知識。就像你每天都吃著一堆白色顆粒狀的東西,每天都吃,每天都吃。有一天,你打算對這個物體起個名字:

公尺飯。這個公尺飯的概念是指所有類似於公尺飯這個東西的集合,而你僅從觀察這個集合當中的一部分,便推知出整體是什麼,這就是獲得了新的知識。

集體與個體——出頭鳥的作用

歷史上的改革者、開拓者都是所謂的「出頭鳥」。雖然他們大多沒有好的下場,但不可否認他們對於整個社會乃至歷史產生了影響。當然,他們一定有極強地做事動機,才會驅使他們當這個「開頭鳥」。

乙個群體可以沒有開拓者,沒有「出頭鳥」。就像上面所說的,他們基於自己的經驗,判斷出自己沒有做這件事情的必要。但一些精英,卻通過自己獲得的新知識,推演出了這個集體未來可能或是極可能面對的困境,並提前想出了預防措施。

那麼問題來了,他該不該做這個出頭鳥呢?他可以不做,然後他把他的知識推銷給別人,讓別人意識到問題的嚴峻程度,激發集體革新的慾望,以此來達到同樣目的。

但是,現實往往與理想背道而馳,後一種做法是極其困難的。想要改變人類在經驗上的認知,多數情況下會被當做是異端邪說,給趕到到群體之外。

所以前乙個舉措,從實現目的的角度來講,便成為了必要(這是建立在嘗試後一種方法無果的基礎上)。

意志

如果這件事情,經過權衡後,真的有做的必要,並且在宣傳思想無果的前提之下,我願意犧牲自己去成就這件事情。當然口說無憑,並且這也只是我一時之熱血罷了。

所以我真真切切地讚賞那些敢於「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在這裡我把孺子當做是理想和目標),他們身上所具備的堅強意志,是我可望而不可即的。

我國是如何形成 槍打出頭鳥 這種文化的?

呵呵 準確來說是附議文化。主要是中國各個圈子的領導人權力太大自製能力又不高經常想整誰整誰惡意特別強任何不一樣都是敵對派,除去真有水平叫板的都人人唯恐避之不及所以都不敢有意見。而且就算叫板的拍倒對方大家上頭人只是又換乙個而已情況不會變。 不能正面回答這個問題,聯想到乙個例子拋磚引玉吧小學課堂上積極發言...

槍打出頭鳥是不是社會對於某些群體的恐懼的表現?

行者雅道 看 槍 拿在誰手裡,出頭鳥代表了一方利益的同時,也必定是一方利益的威脅面,這時候利益被威脅方的槍口就會對準出頭鳥。在我看來不是社會對一些群體的恐懼,而是一些群體對一些群體的恐懼,只是有時候雙方勢力相差太大,勢力大的那方被自然的當成社會大眾的代表。 登徒浪子 所謂槍打出頭鳥,自然是有人做出了...

當出頭鳥是不成熟的表現麼?

湯湯 和我一樣,每次我都比較不服氣,覺得很不公平站出來。結果每次都是我乙個人尷尬的,後邊甚至都沒有接腔的人。明明大家都覺得不合理。 鳴蜩佩蘭 我覺得算不上,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應該爭到底,只是有一句話,沒事兒不惹事兒,有事兒不怕事兒。還有一句話 明明白白做糊塗事,糊糊塗塗當明白人 自己經常是出頭鳥,...